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20

  ..續本文上一頁是指用已知的東西去判斷或定論未知的東西,還是指認爲在“我”的認識之外,另有一個客觀實體之存在,是指生起了“法我執”。這樣,我們當然就不能真正地認識事物之本來,因此,也就障礙了我們智慧的發展。

  衆生因爲有著「人我執”,自然就生起貪、嗔、癡、慢、疑五毒心,什麼損人利己,做惡造罪、肆無忌憚,信奉邪教,家庭社會皆難有安甯。比如什麼“人不爲己,天株地滅;無毒不丈夫;人本來就應自私” 等等。如此種種,肯定會不斷造作諸業,在六道輪回中身不由己地沈浮不定。因此,人類不從根本上“改造、轉化” 這顆“有我” 的“凡夫式的心靈” ,業因不除,從終極上講,絕無真正意義上的幸福與美滿可言。從“法我執”方面來看,我們自己叫“正報”,所處時空環境就叫“依報”。修行從“正報”下手,正報變了依報跟著變,它們是一體的。若我們認爲有一個客觀物質世界獨立于“我”之外存在,並可爲“我”所認識和執取,那便永遠證不到菩提。萬法唯識,心物一元,心物同體,“我”與萬物萬有並不相互獨立,心法與色法絕不是二元對立的,大家一定要體認這個核心。

  “有我”還是主宰之意。比如說,我要把手舉起,我能夠主宰將它舉起來,這叫做主宰。于是我們總會滋生一些執著和無明,還會認爲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主宰,有一個實在,在冥冥中來主宰我們。即使我們學佛了,我們就會迷信佛,在求佛、拜佛的時候可能會說:“佛呵,我們保佑保佑我吧。”其實我們已是感覺到有一個“佛” 的主宰,是佛在主宰“我”。這是非常錯誤的。

  “有我”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它有“常” 性, 認爲“我”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沒有改變,所以叫做“常”。其實怎麼會不改變呢?我們今年愛某個人死去活來,明年說什麼也一點感覺都沒有了,我們貪戀的美色沒有幾年就年老色衰了,當我們體內荷爾蒙分泌衰減時,我們的欲望則變淡了。硬要說有永恒的東西,則只會是這個“無常” 的機製之本來。

  無常的這個“我”根本就無法做主一切。有“我”這麼一個身體,麻煩就來了,然後掙錢呀,然後買什麼藥呀,要穿衣服呀,怎麼享樂呀,貪著各種各樣的這些“好”,然後就是拼命維護這些“好”,但是由我們怎樣拼命的維護它,追逐它,這個“我”的身體也是無常的,都是慢慢、慢慢地變老變壞,我們沒有辦法,因爲我們本身就拿因果和客觀規律沒有沒辦法。我們對于“我”的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很多事情都無可奈何,我們說我想沒有病,我們不可能,我們說我想不死,還是妄想。我們折騰半天我們也拿自己沒轍,因爲我們做不了自己的主。

  正是因爲這些根本上的無可奈何,所以“我”才學佛,才需要明了這一切的智慧和撐握解脫身心的方法。普通人學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說我要長生不老,無病無災,想有點特異功能,或許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我們永遠有這種想法,那我們就錯了。最初的因緣,可以因爲不同的“需求”而走進佛門中來,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抱著一種迷信的或者似是而非的觀念來學佛,幾乎可以說是我們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希望了。

  最後,我還要再次強調的是,總有一些人老是不能接受佛學中的“無我”之說,這不過是因爲我們總是“有我”(業力、習性和慣常思維),以此自然會滋生一些思維或疑問:既是無我?誰在修行,我都沒了,昨辦?其實,我們大可不必作這種擔心和疑慮,這好比一滴水它明白了自己的無常,明白執著于“我這一滴水”時就會幹枯,于是事先刻意無我地彙入了大海,真彙入大海的那一天,它立刻會發現(了達一切物我及實相的智慧出現後),其實無我實是無不我,自他不二,世界原本一體,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消失,也沒什麼可以重新被創造。“無我”是實相,“我”做到“無我”不過是歸回真如罷了。所以這個“無我”是勝義谛,是“我”在修行是世俗谛,“無我”絕非否定或熄滅了“我”這麼一回事。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

  (3):涅槃寂靜

  在本小冊子的第十五章節已有所說明,在此就不贅述了。

  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佛”的本義既然是智慧與覺悟,那麼,佛門就應該是智慧與覺悟之門,所謂佛門弟子即應是真正發心追求智慧與覺悟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出家弟子不等于剃個光頭披上袈裟,在家弟子也不等于能吃素和燒香拜佛。這一切的形式至多只起一個表法的作用,倘若我們“心”不在佛門,那一切形式與事相都會失去它應有的意義

  真正意義上的佛門弟子其標准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切我們都得依叁皈依和菩提心(密法則是四皈依,還得皈依自己的上師,上師即是叁寶的總體象征)。所謂叁皈依就是將自己的一切依止于佛法僧叁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爲白,轉染成淨,把心地住于正念清淨境界;“依”字則含有依靠、救渡、恭敬的意思。淺白地說就是,皈依佛是我們依靠佛陀的教育,皈依法是我依靠佛學的義理,皈依僧是我依靠佛門清淨僧伽的引導和傳法。所以這個叁皈依絕不僅僅是指一種儀式,它更重要是指我們通過歸皈住持叁寶,達到皈依自性上的佛、法、僧叁寶(密法中也有“內上師、密上師”之說)。自性叁寶裏的佛,代表實相、我以及衆生本身就有的佛性,法則指一切關于實相的正知正見,是一切關于衆生回歸自性以及宇宙萬物萬有的究竟真理和智慧,“僧”是清淨無染的意思,自性僧即是指我們自性是佛,本來清淨無染。

  因此,皈依叁寶的根本是皈依自性的覺、正、淨,它實則上不過是對真如實相的一種歸位罷了。一個人發心修行,必是續自己的慧命,那第一步就應該是依止于叁寶。正因爲諸法無我,所以實則上又沒有自、他之別,故皈依住持叁寶與自性叁寶是沒有分別的。佛寺廟裏的住持僧與我們自性僧同樣本來清淨無染,對此我們不別有任何差別心。一個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出離心),而身心俱出家則是最殊勝的。真正的出家人便是身心俱出家,他之所以剃度成光頭就是表六根清淨。他們的衣服又叫福田衣,是福德慧業的象征。由于他們是專職的修行者和傳法者,因此,我們應無條件地恭敬真心修行與傳法的出家人。

  即使出家人中有的暫時顯得並不如法,或各方面都做得不夠好,那也是各人的因果各人了。一個佛弟子首先要自己做好,不必以己之長去度量他人之短。除了勸善以外,我們不應該由此謗毀佛門及真正的出家人。還不用說別的,單是出家人往那兒一站,單那身行頭和模樣就能表法、弘法(佛寺廟也是表法和弘法的)。我們由此才憶念起佛和佛法這麼一回事,本身這已是功德無量的事了。因此,無論如何,我們都應將住持叁寶和自性叁寶看成是一回事,不必區別待之。我們隨時接受佛法的薰陶,感受佛學的博大精深,努力回歸自性,善待一切,同恭敬、供養住持叁寶沒有分別,都是種植善慧根,培植福德的表現。試想,古往今來,若沒有出家人在寺廟裏職業地主持佛法,弘揚佛法,佛法又怎麼流布和傳承呢?

  當然,我們更要明白的是,不如法的出家人就不應算在清淨僧伽之例,釋迦牟尼也說過,末法時期壞他法者也是身批袈裟的僞出家人。在日常中,我們不時都會看到一些身著出家人服裝的僞出家人,他們不時在街市吃肉喝酒,有的還會上門化緣要錢,算命消災什麼的,但他們中相當多的都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大多是世俗生活中的江湖騙子。我個人以爲,千切不要輕信他們,遇著胡攪蠻纏的,只管叫他背一些佛門的普通經文,背不出來的就一定是江湖騙子。背出來的就有可能是那些不守清規戒律的佛門“敗類”了。

  以上種種,我們在家修行的佛弟子千切不要妄自菲薄,主持正法應是每一個佛弟子的職責。況且,許多大菩薩現的還是在家居士相,如《無量壽經》上的大多數上首菩薩均是現在家居士相,而該經與末法衆生又最爲相應。像《維摩诘經》、《法華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已明確告訴我們,修行無在家、出家的區別,也無男衆、女衆的區別。真正的修行者是如法修行者,與人暫時的“相”無關,一切都無自性,住于什麼暫時的身份地位、善惡好壞和男女性別都是不如法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除了叁皈依外,菩提心也是衡量一個佛門弟子的重要標准。所謂菩提心,就是指無條件追求大智慧和大慈悲的心。像藥師佛、藥王菩薩那種悲智雙運,見衆生疾苦便無條件幫助,令衆生生歡喜,當機渡他入門修證佛法就是菩提心的體現。當然,菩提心是有許多層次的,它同修行人自身的修行境界有著較爲密切的關系。從根本上講,真正的發菩提心是指發勝義谛菩提心,即對一切人一切事“無心而應”,即無我無衆生之別,無法相無非法相之別,是“叁輪體空”的大菩提心。修行人發這樣的菩提心才最爲殊勝,具功德也才最爲圓滿。

  當然,我們凡夫自然一下子難以生出如此殊勝的菩提心,但日常中則應盡力以這種勝義菩提心來觀照自己的行持,以擁有這種無上菩提心的情懷爲樂,且做到如法修證,待用功漸深,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況且,換個角度看,對于善慧的行施者本身來講,若不攢足善慧資糧,是沒有一個修行人能夠功德圓滿的。所以從這個實際的效果上來說,雖然沒人威逼我們,也無論我們樂不樂意行善積德,菩提心都是通往菩提路上的有力通行證……

  22:什麼才叫“去執著”?

  佛學語義中的執著,是指任何不合于修行法度的身、口、意之虛妄的折騰,比如不努力卻終日夢想成功,或爲了成功不擇手段造作惡業,或學人于修行中,妄念紛飛,貪戀中間境界或神通。總之,不能執取,無可執取,我們卻偏要執取,身、口、意一切違背客觀和因果的狀態就是執著。執著使我們造作諸業,是煩惱的根本,對于一個修…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