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见性,证初地菩萨果位。详情请参阅相关经典,妙泽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一般来讲,在开悟的刹那,我们当下解脱一切烦恼,一切妄念止息,也就是分别意识止息,见诸相非相,平等一如,性相不二,自会真正了达空性,从此便不会误解经义也不会盲修瞎练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开悟理解为是获得了修道的起跑线。六祖慧能说过:“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这里的“悟” 就是指“开悟见道” 。我再次说明一下,这个“见道” 是指归位于本来面目,体证予此,不是什么眼睛见了相,更不是靠感觉和思维。开悟是胜义谛,这种实际的状况或境界,若不亲身在那么一个“刹那” 证得,言语的描绘永远不会究竟。
修行有四个阶段: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也就是说即使解悟佛学已没什么障碍(这一点我们也未必真做到),予一切佛理很清明通透了,如果行为上不能吻合,或无心努力地做到“知行合一” ,这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进步,自然也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理无碍”。所以实践才是真功夫。直到开悟见道后,我们才真正拥有一个全新的起点。不过,一个人是否开悟,不能自以为是或想当然自行判断,须找到已开悟的高僧大德们为我们“应证”。
在很多时候,我们修证佛法是为了获得这个“零的起跑线” 。但我们千切别小看了这个起点,因为有这个起点时我们已成就了法身。这已是入“圣位” 为圣人了。许多人会说,弄半天才是得这么一个起点,那也太难了些。诚然,从终极上讲,这条路肯定不会一蹉而蹴,修证佛法同生活中做人谋事是一个道理,它同样需要付出许多具体的心血和努力。它不仅是一辈子的事,还极有可能是生生世世的事。我们不能一时急功近利,心血来潮,以为下狠心咬牙弄几下就成功了。其实我们只要不松懈,不放弃,从点点滴滴的“当下” 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大精进,大努力。我们肯定会不断地有所收获……当我们开悟见道,我们的信心和收效已不是我们今日所能猜度的了。
常“观心”便能“明心”,明心自能“见性”,见性便得“成佛”。自性自悟,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修证佛法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就看我们的意志和恒心够不够大。只要我们将它当成最头等的大事来抓,肯痛下决心,一定从“当下”做起,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地做,尽可能地做到做好,连是否开悟也不必理会和牵挂,我们肯定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悟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只能退而其次地慢慢来,将修行看成生活中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的事,即便是这样,我们也有不可思议的收效和进步。否则,一切便犹如蜗牛爬行,进步就比较缓慢了。在我所认识的人中,也有一、两年就开悟见道的,也有一辈子也开不了悟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向同一个方向靠拢,这本身已经是件非常殊胜的好事情了。
30:谁是“善知识”?
寻访到大善知识,相遇到根本上师和大德,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向往的美事。那么,一个修行人该是什么样子他才能算作是一个善知识呢?善知识一词,在《阿含经》中含有正知正见的意思,即指凡所能正确地理解佛法的,并依此身体力行修学的人都可称之为善知识。不过,我们初学者从道理上虽这么理解了,予实际生活中却常常无法到位地对善知识进行清晰的鉴别和判断。
对于我们初学之人,首先,我们千切不要以那些佛经上描述或界定究竟圆满的概念符号,妄自去衡量他人究竟是否是善知识,因为如果我们实际修证不够,往往慧敏性欠佳,佛经上所述的语言对于我们很可能是一堆空洞的观念,或者我们充其量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心开意解,极易流于表相和形式,不是似是而非,便会非此即彼,常纠葛于一种自我感觉或语言游戏而不自知。任何人,未证佛果前,他只要是在这条路上身体力行地努力前进著,我们就应作如是想,将他之长量己之短,切莫将己之长量他人之短,否则我们的修学就难有实质性的进步。别说我们凡夫,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他也有许多习气难以彻底摘除。所以我们遭遇善知识是为了向他学习,不是为了挑他毛病,或说明我们在某一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做得比他好,比他“在行” 。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善知识顺应因果,往往作特殊示现,未必凡事都以我们期待和想像的方式、状态出现。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的善知识,切莫以“我” 的需要是否兑现为标准。况且,并没有一个善知识会在口中自称为善知识,他们往往显得朴实、平淡、本份、或平和或“率性” ,心态却非常的积极向上,处处与人与事打成一片,修行、工作和生活都三无差别,但心念上却什么也不执著。这确实需要我们的机缘和聪慧双重到位才会洞悉到,否则失之交臂,有眼不识泰山的憾事时有发生。
不过,妙泽个人以为,至少明心见性、开悟见道以上的大德才算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开了悟的善知识就会明白,他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有果,所以他不会乱动念,自己绝不会误读经教和盲修瞎练,也不会轻易造业和误导他人。其他的或多或少会有某种意义上的不究竟,初学者如果过于执迷或无足够慧力辨识,在知见和修行上就易走弯路。当然,我这并不是说尚未开悟见道的人就不是善知识,就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恰好应随时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同时也要警醒自己不要学人之短。因为我们体察他人的“短” ,仅是为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在日常中,我们看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其实很简单,就看他爱不爱名利、是否尽可能地在利益众生,看他的悲心和爱心重不重。假如一个人又爱名又爱利,人家说他好就高兴,说他不好就生气,那就一定是个标准的凡夫。所以我们只管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上去作观察,看他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和疑心还有多少?如果和凡夫一样,那就说明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更不要从神通上去判别一个修行人是否是善知识。凡夫打坐入静都可能开发一定程度的潜能,修行很不究竟的神仙(天人)也有五种不可思义的神通(详见后面章节),但他们都还没有开悟见道。由于神通是由禅定生出来的,单是禅定功夫高就不能代表证果(只有正定者才能开慧),更不等于究竟的智慧。
佛法中修习正确的禅定是为了伏惑、断烦恼,故能证得圣位。由“慧”证到初果,悟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才会去邪思邪见。一个人若没有正知正见,心性和操守不高,我执与法执都会很严重,往往无力抵御功名利禄的诱惑,错用神通反而会更加造业和害人害己,这一点初学者要特别注意鉴别和判断。
31:谁该是“外道”?
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种种的原由,有一些人对佛门的修行观并不十分了解,虽有心于修行,往往却又不懂得如何辨别正法与外道。加之佛法修行的有为法和世间法部份,在形式上和部份内容上与外道并无明显区别,许多中间状态和境界也都差不多(佛门称之为共法)。而且绝大部份外道法师、气功师、包括邪教教主在言说与方式上,往往依佛傍道以示“正统”,也会说什么破除迷执、众善奉行、从心地基础入手、提高心性标准等。这些说法本身没错,因为本身它们就是从佛经或道经上断章取义出来的,但如何落到实处做功夫却往往说得很是空泛。
没有一个外道法师会说自己的东西不是正法是外道,也没有一个气功师会讲我传的法不好,就是邪教也不可能公然说我是邪教,我主张邪恶。总之,任何人都会宣称自己的东西是正法或善法。但我们稍有佛学常识便会明白,这些外道法师、伪气功师及邪教教主其实还是比较好识别的。他们总有一些非常显著的特征,比如他们肯定不懂得般若空性也从不讲授般若空性,更别说什么中观与唯识了,其行为与传法绝不会经得起“圣言量”的衡量,不仅如此,他们有的还喜欢圣化、神化自己,利用一些依佛傍道的言说,卖弄修证气功后开发出来的人体潜能(比如特异功能),导致信徒搞精神崇拜,不是妖言惑众,就是求名敛财,甚致声称自己肩负了不得的重大使命,替天行道,扬言能灭掉什么,创造什么等等。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外道气功师在治病、强身健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验,而且有的还以此来利益众生。这些又是须一分为二来看待的。
在这里,我们只是从智慧解脱的角度来讲一下外道与正法的区别。首先,外道修行无论有多么玄妙和神奇(相对世俗常态而言),其修行是绝不可能成功的。而且他们很容易就贪著上了“色法”,从而易生魔障。他们不是完全不讲“心法” ,就是无究竟之“心法”。即便也有“心法” 一说,往往不过是口头说说而已,在具体修持上却只注重于“我” 这么一个色身。说来说去都是什么特异功能、见光、辟谷、消灾治病,处处是“我” 的得失与好坏。说白了,外道从来都是“诸法有我”,“我”有主宰,什么师傅、鬼神或概念上的佛菩萨都是我的“主宰”。
从终极意义上讲,佛门真正的修行圆满必须要三身成就,即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一齐成就(详细情况可看相关佛教经典)。可惜外道们不仅从来不追求三身成就,连三身成就是怎么一回事也不能懂得。
佛门所谓明心见性、开悟见道就是指成就法身。这是修证圆满的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基础。成就了法身的人是一定能成佛的,禅宗里有“见性成佛”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开悟也是有大小的,但哪怕就是小乘的开悟者致少已证得初果阿罗汉了(小乘修行者的第一个果位),这同净土宗里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成功即为不退转果位一样,成佛,对于这些圣人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了。而且在密宗里还有即身成佛,所谓即身成佛即是一生中就完成了三身成就。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均以成就法身为第一根本条件。也就是说,成就报身和成就化身永远是以此为基础的。
成就报身又…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