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24

  ..續本文上一頁心見性,證初地菩薩果位。詳情請參閱相關經典,妙澤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一般來講,在開悟的刹那,我們當下解脫一切煩惱,一切妄念止息,也就是分別意識止息,見諸相非相,平等一如,性相不二,自會真正了達空性,從此便不會誤解經義也不會盲修瞎練了。因此,我們可以把開悟理解爲是獲得了修道的起跑線。六祖慧能說過:“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這裏的“悟” 就是指“開悟見道” 。我再次說明一下,這個“見道” 是指歸位于本來面目,體證予此,不是什麼眼睛見了相,更不是靠感覺和思維。開悟是勝義谛,這種實際的狀況或境界,若不親身在那麼一個“刹那” 證得,言語的描繪永遠不會究竟。

  修行有四個階段: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也就是說即使解悟佛學已沒什麼障礙(這一點我們也未必真做到),予一切佛理很清明通透了,如果行爲上不能吻合,或無心努力地做到“知行合一” ,這也沒有什麼真正的進步,自然也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理無礙”。所以實踐才是真功夫。直到開悟見道後,我們才真正擁有一個全新的起點。不過,一個人是否開悟,不能自以爲是或想當然自行判斷,須找到已開悟的高僧大德們爲我們“應證”。

  在很多時候,我們修證佛法是爲了獲得這個“零的起跑線” 。但我們千切別小看了這個起點,因爲有這個起點時我們已成就了法身。這已是入“聖位” 爲聖人了。許多人會說,弄半天才是得這麼一個起點,那也太難了些。誠然,從終極上講,這條路肯定不會一蹉而蹴,修證佛法同生活中做人謀事是一個道理,它同樣需要付出許多具體的心血和努力。它不僅是一輩子的事,還極有可能是生生世世的事。我們不能一時急功近利,心血來潮,以爲下狠心咬牙弄幾下就成功了。其實我們只要不松懈,不放棄,從點點滴滴的“當下” 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這就是大精進,大努力。我們肯定會不斷地有所收獲……當我們開悟見道,我們的信心和收效已不是我們今日所能猜度的了。

  常“觀心”便能“明心”,明心自能“見性”,見性便得“成佛”。自性自悟,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修證佛法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就看我們的意志和恒心夠不夠大。只要我們將它當成最頭等的大事來抓,肯痛下決心,一定從“當下”做起,時時刻刻、點點滴滴地做,盡可能地做到做好,連是否開悟也不必理會和牽挂,我們肯定就會有不可思議的“境界”發生……從這個意義上講,開悟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只能退而其次地慢慢來,將修行看成生活中吃飯穿衣一樣必不可少的事,即便是這樣,我們也有不可思議的收效和進步。否則,一切便猶如蝸牛爬行,進步就比較緩慢了。在我所認識的人中,也有一、兩年就開悟見道的,也有一輩子也開不了悟的。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在向同一個方向靠攏,這本身已經是件非常殊勝的好事情了。

  30:誰是“善知識”?

  尋訪到大善知識,相遇到根本上師和大德,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向往的美事。那麼,一個修行人該是什麼樣子他才能算作是一個善知識呢?善知識一詞,在《阿含經》中含有正知正見的意思,即指凡所能正確地理解佛法的,並依此身體力行修學的人都可稱之爲善知識。不過,我們初學者從道理上雖這麼理解了,予實際生活中卻常常無法到位地對善知識進行清晰的鑒別和判斷。

  對于我們初學之人,首先,我們千切不要以那些佛經上描述或界定究竟圓滿的概念符號,妄自去衡量他人究竟是否是善知識,因爲如果我們實際修證不夠,往往慧敏性欠佳,佛經上所述的語言對于我們很可能是一堆空洞的觀念,或者我們充其量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心開意解,極易流于表相和形式,不是似是而非,便會非此即彼,常糾葛于一種自我感覺或語言遊戲而不自知。任何人,未證佛果前,他只要是在這條路上身體力行地努力前進著,我們就應作如是想,將他之長量己之短,切莫將己之長量他人之短,否則我們的修學就難有實質性的進步。別說我們凡夫,就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他也有許多習氣難以徹底摘除。所以我們遭遇善知識是爲了向他學習,不是爲了挑他毛病,或說明我們在某一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做得比他好,比他“在行” 。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善知識順應因果,往往作特殊示現,未必凡事都以我們期待和想像的方式、狀態出現。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爲真正的善知識,切莫以“我” 的需要是否兌現爲標准。況且,並沒有一個善知識會在口中自稱爲善知識,他們往往顯得樸實、平淡、本份、或平和或“率性” ,心態卻非常的積極向上,處處與人與事打成一片,修行、工作和生活都叁無差別,但心念上卻什麼也不執著。這確實需要我們的機緣和聰慧雙重到位才會洞悉到,否則失之交臂,有眼不識泰山的憾事時有發生。

  不過,妙澤個人以爲,至少明心見性、開悟見道以上的大德才算是真正的大善知識。開了悟的善知識就會明白,他起心動念都會有因有果,所以他不會亂動念,自己絕不會誤讀經教和盲修瞎練,也不會輕易造業和誤導他人。其他的或多或少會有某種意義上的不究竟,初學者如果過于執迷或無足夠慧力辨識,在知見和修行上就易走彎路。當然,我這並不是說尚未開悟見道的人就不是善知識,就不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恰好應隨時學會發現他人的長處,爲我所學,爲我所用,同時也要警醒自己不要學人之短。因爲我們體察他人的“短” ,僅是爲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在日常中,我們看一個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其實很簡單,就看他愛不愛名利、是否盡可能地在利益衆生,看他的悲心和愛心重不重。假如一個人又愛名又愛利,人家說他好就高興,說他不好就生氣,那就一定是個標准的凡夫。所以我們只管從他平時的生活習慣上去作觀察,看他的貪心、嗔心、癡心、慢心和疑心還有多少?如果和凡夫一樣,那就說明他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尤爲重要的是,我們更不要從神通上去判別一個修行人是否是善知識。凡夫打坐入靜都可能開發一定程度的潛能,修行很不究竟的神仙(天人)也有五種不可思義的神通(詳見後面章節),但他們都還沒有開悟見道。由于神通是由禅定生出來的,單是禅定功夫高就不能代表證果(只有正定者才能開慧),更不等于究竟的智慧。

  佛法中修習正確的禅定是爲了伏惑、斷煩惱,故能證得聖位。由“慧”證到初果,悟了緣起性空的道理,才會去邪思邪見。一個人若沒有正知正見,心性和操守不高,我執與法執都會很嚴重,往往無力抵禦功名利祿的誘惑,錯用神通反而會更加造業和害人害己,這一點初學者要特別注意鑒別和判斷。

  31:誰該是“外道”?

  在現實生活當中,由于種種的原由,有一些人對佛門的修行觀並不十分了解,雖有心于修行,往往卻又不懂得如何辨別正法與外道。加之佛法修行的有爲法和世間法部份,在形式上和部份內容上與外道並無明顯區別,許多中間狀態和境界也都差不多(佛門稱之爲共法)。而且絕大部份外道法師、氣功師、包括邪教教主在言說與方式上,往往依佛傍道以示“正統”,也會說什麼破除迷執、衆善奉行、從心地基礎入手、提高心性標准等。這些說法本身沒錯,因爲本身它們就是從佛經或道經上斷章取義出來的,但如何落到實處做功夫卻往往說得很是空泛。

  沒有一個外道法師會說自己的東西不是正法是外道,也沒有一個氣功師會講我傳的法不好,就是邪教也不可能公然說我是邪教,我主張邪惡。總之,任何人都會宣稱自己的東西是正法或善法。但我們稍有佛學常識便會明白,這些外道法師、僞氣功師及邪教教主其實還是比較好識別的。他們總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特征,比如他們肯定不懂得般若空性也從不講授般若空性,更別說什麼中觀與唯識了,其行爲與傳法絕不會經得起“聖言量”的衡量,不僅如此,他們有的還喜歡聖化、神化自己,利用一些依佛傍道的言說,賣弄修證氣功後開發出來的人體潛能(比如特異功能),導致信徒搞精神崇拜,不是妖言惑衆,就是求名斂財,甚致聲稱自己肩負了不得的重大使命,替天行道,揚言能滅掉什麼,創造什麼等等。當然,也有爲數不少的外道氣功師在治病、強身健體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驗,而且有的還以此來利益衆生。這些又是須一分爲二來看待的。

  在這裏,我們只是從智慧解脫的角度來講一下外道與正法的區別。首先,外道修行無論有多麼玄妙和神奇(相對世俗常態而言),其修行是絕不可能成功的。而且他們很容易就貪著上了“色法”,從而易生魔障。他們不是完全不講“心法” ,就是無究竟之“心法”。即便也有“心法” 一說,往往不過是口頭說說而已,在具體修持上卻只注重于“我” 這麼一個色身。說來說去都是什麼特異功能、見光、辟谷、消災治病,處處是“我” 的得失與好壞。說白了,外道從來都是“諸法有我”,“我”有主宰,什麼師傅、鬼神或概念上的佛菩薩都是我的“主宰”。

  從終極意義上講,佛門真正的修行圓滿必須要叁身成就,即是法身、報身、化身叁身一齊成就(詳細情況可看相關佛教經典)。可惜外道們不僅從來不追求叁身成就,連叁身成就是怎麼一回事也不能懂得。

  佛門所謂明心見性、開悟見道就是指成就法身。這是修證圓滿的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基礎。成就了法身的人是一定能成佛的,禅宗裏有“見性成佛”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開悟也是有大小的,但哪怕就是小乘的開悟者致少已證得初果阿羅漢了(小乘修行者的第一個果位),這同淨土宗裏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成功即爲不退轉果位一樣,成佛,對于這些聖人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了。而且在密宗裏還有即身成佛,所謂即身成佛即是一生中就完成了叁身成就。但無論是哪一種情形,均以成就法身爲第一根本條件。也就是說,成就報身和成就化身永遠是以此爲基礎的。

  成就報身又…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