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的,密宗也认为即身成佛固然殊胜,但毕竟一生成就者不多,因而导归净土也是密法的修行内容之一。当然,若我们真想专一地修学密法(最好先予显教的义理弄得较为透彻),待机缘成熟时则一定能寻访到我们的根本上师,也可能自然相遇到我们的上师。说白了,先别怨天尤人,只要我们准备好了,上师一定就会出现。由于密法具体的修持方法和心要不能随便显露和外传(也不可能显露,因为本人确是个连皮毛也不懂的外行),在本小册子就不著重讲述了。想了解密法的人可以阅读相关书籍,或去密宗寺庙,点击网上的密宗网站等。下面我将著重讲一点净土法门的修持。
所谓净土法门就是指专心致诚地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 ,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其今生的修行目标。所谓西方极乐净土,即是指阿弥陀佛所在的殊胜空间。净土法门安全可靠,下手最容易,收效也很可观,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除了早晚定课念佛,平时还可以随时随地散心念佛。所谓散心念佛,就是指平时不需要动脑做事时都可以起心用来念佛。所以工作繁忙或散漫心严重的人很适合修净土,因为净土是以修六根中的“意根”为下手处(意业清净是三业清净的根本),辅以“耳根”或“眼根”等方面的修证。到后来六根就没什么分别了,一就是六,六也是一,最后,顺利地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关于净土法门的殊胜和可贵,我依经典只例举三处,大家自然就明白了。《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说明净土法门与我们末法众生很是相应相契;《佛说阿弥陀经》中有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意思是一个人修行到了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话,他即得阿鞞跋致永不退转的果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如此,等于就是说修行已进入“成佛”的保险箱了。不仅如此,还能同许多马上就要成佛的大菩萨俱会一处。另外,《大乘无量寿经》上说:“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这是讲阿弥陀佛因地修行为法藏比丘时所发下的大愿之一,以及法藏比丘道成佛果后便成就了这些大愿,并以这些殊胜的大愿力加持一切念佛者。意思是如果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成功,就比做一个漏尽比丘还要强。所谓漏尽比丘是指小乘圣人修行之极致,其所享之乐,是已证入涅槃性所生起的解脱妙乐。其殊胜境界可想而知。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共发下四十八个大愿(详见《大乘无量寿经》),并以此大愿力加持、护念一切念佛者,只要我们专心至诚持他名号必同他自己的本誓愿力相感应。但在日常中,我们更应常观想阿弥陀佛的这些大愿,常仔细学习和品味这些大愿。我们不妨用心想一想,为什么阿弥陀佛会发下这么多慈悲的大愿,而我们没有?我想,如果我们时常用这四十八大愿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视一切法界众生都清净平等,并以此来激发自己的菩提心的话,那我们做功课的效验应该是很强烈的!
念佛的方法很多,有意者可查阅净土宗方面的书籍。最常见的念法是持名念佛:即尽量在意识里只存有一句佛号,以一念代替万念,口中念念分明,耳中清清楚楚地专心聆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如是默念则观想听见了自己清晰的念佛声)。心无旁骛,转万念于一念,必然入静得定,禅定中自然可以开慧证果。对密宗有兴趣的朋友请注意,其实念“阿弥陀” 三个字也是一种“语密”(密法为身、口、意三密相应),能与阿弥陀佛智慧与慈悲心地相应相通,自然感通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之加持(一种能量场、资讯场的相应)。
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我们以何种方法念佛,只要我们念佛时做到心系佛号,口持其名,耳观其声,心无二用,一心不乱,就算这辈子活著时不一定开慧证果,临命终时必得往生(往生即是证果)。因为死亡(我们的意识体在这一期生命形态里的结束)同样是修行的一个重要转捩点。详细情形我们可去查阅一本讲述密法的书籍《西藏生死之书》(索甲·仁波切著)的相关章节。
38:念佛的心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念佛大至有三种类型:一是持名念佛,即口念弥陀名号。二是观想念佛,此又有二种: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包括四十八个大愿),名观相念佛(详细情形请读佛典)。三是实相念佛,即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真如法身,是念自性佛。在上述三种念佛法中,观想念佛,实相念佛都较为深玄,不相应者难以成就,所以自古以来很少有人提倡,也很少有人修习。惟有持名念佛最易下手,而且果报也很殊胜,所以最为普及。所谓净土法门里的持名念佛,即指修行者向往美好殊胜的西方极乐净土,欲往生其处,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名号。念时念“南无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都行。“南无”是梵语的音译,读为“那莫”(拼音na mo),是皈依、恭敬的意思。“阿”不读拼音“e” 音,应是拼音“a”音。当然,我们若已习惯了原来的读音,也没什么大碍。关键是心意本身要到位,同《楞严经》上所述的“净念相继”的功夫吻合就行。
单是持名念佛一项,就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每一种念法都有其特定的道理,都可采用,或随环境机宜变换而用,现简述于下:
高声念:念时声音洪亮,气慨壮阔,善能拓开心胸,排除杂念,去懈志,驱睡欲,据说久念则有上火伤气之嫌,所以不宜常行。
默念:念时只见动唇,不闻出声(不动唇则为心念,功德一样),但佛号一样的历历分明,充斥耳根。所以其功效并不逊于有声,在卧时,病时,及公共场所等都可采用。
金刚念:念时声音不高也不低,不缓也不急,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不走失正念,自然心定。
觉照念:念时把眼光收回(敛回内视),返照自性,此时心中但觉一片虚灵超拔,广大光明,我即是佛,佛即是我,念佛即念自心自性,心净土净,处处是净土。此为禅净合修境界,极易使人开悟见性。
观想念:念时兼观想弥陀佛身,或二菩萨身(即西方三圣中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还可观想三圣以手摩我头或衣覆我体,或观想西方极乐净土盛景:莲花、行树、罗网、楼阁、金地、宝池等物,使之存留甚深印象(依《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所述)。
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间隙,故名追顶,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头。
礼拜念:念时兼拜佛,口念身拜。即成身口意三业集中,故效力甚大,惟拜久必感疲劳,故不宜长时行之。
记十念:念时手执佛珠,一面念一面记数,每念十声,拨过一珠,如是则心中既要念佛,又要记数、便无暇再涉杂念。或不用佛珠,但中心中暗记,每十声作一结束亦可。
十口气念: 即十念法(下面会单独作简单介绍)。
定课念:念佛必须持之有恒,所以定课念佛最为上乘。古人每日有念十万或数万者,须视同穿衣吃饭一样,日日如是,往生定可实现。
四威仪中念: 不论行、住、坐、卧,路上、车中、做事、娱乐、心中皆可默念佛号,养成习惯,则临终时,必得正念,蒙佛接引。
净宗大德们如是说,真心念佛者,见诸相不著相,遇逆境顺境无差别,一切均收摄在一句佛号里。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诚如天台宗所说的“止观”中的“止”,一切烦恼、妄心、妄念均止于一句佛号。每一句佛号,每一个字,心中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就是“观”。念佛都摄六根,令六根对六尘时,意识不起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会间断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乱相所迷惑,即大智慧。身、口、意三业自然清净,必是功德无量的事。
只要我们念念相续、佛号不断,一心不乱、心口如一,没有杂乱妄想,不念自念,念到自性弥陀与他性弥陀无二无别,即是达到念佛三昧(禅定境界)。那时,我们随时都可能会开慧证果……即便不如此,临命终时往生也是有把握的。
除了定时做功课念佛外,如果我们工作忙碌,家务繁重,可以采用十念法和散心念佛相结合的方法。十念法即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念佛,不论念几声,直至呼气尽了为止,如此十遍即成,几分钟就完事(这也含有某种练气修密的机制)。只要我们用心专诚,持之以恒,收到功效也是一样的。散心念佛是指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凡不需动脑筋做事说话时,就可以念佛,默念出声念都行。
如果有时候环境太嘈杂,无法观听、观想自己的念佛声,还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比如吸气时念“南无” ,呼气时念“阿弥陀佛”(凭我们个人习惯随意而定)。关键是将注意力住于佛号,佛号又以呼气和吸气相应……尤其是当我们遇到心烦意乱、爱做恶梦、生病等时,这种方法可以很好静心健身,甚至收到治病调身的奇效。因为我们专心一处,净念相续,与呼吸同步,自然会与吉祥和美好的东西相对应,收效当然神奇。谁都可以试一试,我绝不会骗人,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客观事实是一定经得起检验的。
当然,真正的修行者也要学会放下,因为念佛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暂时的舒乐或治病,而是为了修行成功,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真正的佛弟子修证到了一定火候,是可以坦然“受报” 的 ,不会刻意回避所谓的“病业或恶报” ,一切尤如还债,生生世世的造作太多了,了一笔是一笔,恶缘逆境来了,恰好是件令人欣然的事情。总之,肯如法者,一切自然会好起来。
另外,念佛人在闲暇还可以持佛咒以及读一些大乘经典(时间不充裕者可读《心经》、《佛说阿弥陀经》),用以加持、恐固自己。当然,无论修…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