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31

  ..續本文上一頁二的,密宗也認爲即身成佛固然殊勝,但畢竟一生成就者不多,因而導歸淨土也是密法的修行內容之一。當然,若我們真想專一地修學密法(最好先予顯教的義理弄得較爲透徹),待機緣成熟時則一定能尋訪到我們的根本上師,也可能自然相遇到我們的上師。說白了,先別怨天尤人,只要我們准備好了,上師一定就會出現。由于密法具體的修持方法和心要不能隨便顯露和外傳(也不可能顯露,因爲本人確是個連皮毛也不懂的外行),在本小冊子就不著重講述了。想了解密法的人可以閱讀相關書籍,或去密宗寺廟,點擊網上的密宗網站等。下面我將著重講一點淨土法門的修持。

  所謂淨土法門就是指專心致誠地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 ,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爲其今生的修行目標。所謂西方極樂淨土,即是指阿彌陀佛所在的殊勝空間。淨土法門安全可靠,下手最容易,收效也很可觀,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製,除了早晚定課念佛,平時還可以隨時隨地散心念佛。所謂散心念佛,就是指平時不需要動腦做事時都可以起心用來念佛。所以工作繁忙或散漫心嚴重的人很適合修淨土,因爲淨土是以修六根中的“意根”爲下手處(意業清淨是叁業清淨的根本),輔以“耳根”或“眼根”等方面的修證。到後來六根就沒什麼分別了,一就是六,六也是一,最後,順利地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關于淨土法門的殊勝和可貴,我依經典只例舉叁處,大家自然就明白了。《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說明淨土法門與我們末法衆生很是相應相契;《佛說阿彌陀經》中有雲:“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意思是一個人修行到了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話,他即得阿鞞跋致永不退轉的果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如此,等于就是說修行已進入“成佛”的保險箱了。不僅如此,還能同許多馬上就要成佛的大菩薩俱會一處。另外,《大乘無量壽經》上說:“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這是講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爲法藏比丘時所發下的大願之一,以及法藏比丘道成佛果後便成就了這些大願,並以這些殊勝的大願力加持一切念佛者。意思是如果我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成功,就比做一個漏盡比丘還要強。所謂漏盡比丘是指小乘聖人修行之極致,其所享之樂,是已證入涅槃性所生起的解脫妙樂。其殊勝境界可想而知。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共發下四十八個大願(詳見《大乘無量壽經》),並以此大願力加持、護念一切念佛者,只要我們專心至誠持他名號必同他自己的本誓願力相感應。但在日常中,我們更應常觀想阿彌陀佛的這些大願,常仔細學習和品味這些大願。我們不妨用心想一想,爲什麼阿彌陀佛會發下這麼多慈悲的大願,而我們沒有?我想,如果我們時常用這四十八大願激勵自己,鞭策自己,視一切法界衆生都清淨平等,並以此來激發自己的菩提心的話,那我們做功課的效驗應該是很強烈的!

  念佛的方法很多,有意者可查閱淨土宗方面的書籍。最常見的念法是持名念佛:即盡量在意識裏只存有一句佛號,以一念代替萬念,口中念念分明,耳中清清楚楚地專心聆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如是默念則觀想聽見了自己清晰的念佛聲)。心無旁骛,轉萬念于一念,必然入靜得定,禅定中自然可以開慧證果。對密宗有興趣的朋友請注意,其實念“阿彌陀” 叁個字也是一種“語密”(密法爲身、口、意叁密相應),能與阿彌陀佛智慧與慈悲心地相應相通,自然感通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之加持(一種能量場、資訊場的相應)。

  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我們以何種方法念佛,只要我們念佛時做到心系佛號,口持其名,耳觀其聲,心無二用,一心不亂,就算這輩子活著時不一定開慧證果,臨命終時必得往生(往生即是證果)。因爲死亡(我們的意識體在這一期生命形態裏的結束)同樣是修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詳細情形我們可去查閱一本講述密法的書籍《西藏生死之書》(索甲·仁波切著)的相關章節。

  38:念佛的心要

  據有關資料介紹,念佛大至有叁種類型:一是持名念佛,即口念彌陀名號。二是觀想念佛,此又有二種:觀想佛的塑畫像,名觀像念,觀想佛的叁十二相及功德(包括四十八個大願),名觀相念佛(詳細情形請讀佛典)。叁是實相念佛,即谛觀諸法實相,此實相即真如法身,是念自性佛。在上述叁種念佛法中,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都較爲深玄,不相應者難以成就,所以自古以來很少有人提倡,也很少有人修習。惟有持名念佛最易下手,而且果報也很殊勝,所以最爲普及。所謂淨土法門裏的持名念佛,即指修行者向往美好殊勝的西方極樂淨土,欲往生其處,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名號。念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和“阿彌陀佛”都行。“南無”是梵語的音譯,讀爲“那莫”(拼音na mo),是皈依、恭敬的意思。“阿”不讀拼音“e” 音,應是拼音“a”音。當然,我們若已習慣了原來的讀音,也沒什麼大礙。關鍵是心意本身要到位,同《楞嚴經》上所述的“淨念相繼”的功夫吻合就行。

  單是持名念佛一項,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每一種念法都有其特定的道理,都可采用,或隨環境機宜變換而用,現簡述于下:

  高聲念:念時聲音洪亮,氣慨壯闊,善能拓開心胸,排除雜念,去懈志,驅睡欲,據說久念則有上火傷氣之嫌,所以不宜常行。

  默念:念時只見動唇,不聞出聲(不動唇則爲心念,功德一樣),但佛號一樣的曆曆分明,充斥耳根。所以其功效並不遜于有聲,在臥時,病時,及公共場所等都可采用。

  金剛念:念時聲音不高也不低,不緩也不急,口念耳聽,能每字聽得分明,不走失正念,自然心定。

  覺照念:念時把眼光收回(斂回內視),返照自性,此時心中但覺一片虛靈超拔,廣大光明,我即是佛,佛即是我,念佛即念自心自性,心淨土淨,處處是淨土。此爲禅淨合修境界,極易使人開悟見性。

  觀想念:念時兼觀想彌陀佛身,或二菩薩身(即西方叁聖中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還可觀想叁聖以手摩我頭或衣覆我體,或觀想西方極樂淨土盛景:蓮花、行樹、羅網、樓閣、金地、寶池等物,使之存留甚深印象(依《阿彌陀經》或《無量壽經》所述)。

  追頂念:念時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間隙,故名追頂,因追頂緊密故,能使雜念無法出頭。

  禮拜念:念時兼拜佛,口念身拜。即成身口意叁業集中,故效力甚大,惟拜久必感疲勞,故不宜長時行之。

  記十念:念時手執佛珠,一面念一面記數,每念十聲,撥過一珠,如是則心中既要念佛,又要記數、便無暇再涉雜念。或不用佛珠,但中心中暗記,每十聲作一結束亦可。

  十口氣念: 即十念法(下面會單獨作簡單介紹)。

  定課念:念佛必須持之有恒,所以定課念佛最爲上乘。古人每日有念十萬或數萬者,須視同穿衣吃飯一樣,日日如是,往生定可實現。

  四威儀中念: 不論行、住、坐、臥,路上、車中、做事、娛樂、心中皆可默念佛號,養成習慣,則臨終時,必得正念,蒙佛接引。

  淨宗大德們如是說,真心念佛者,見諸相不著相,遇逆境順境無差別,一切均收攝在一句佛號裏。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誠如天臺宗所說的“止觀”中的“止”,一切煩惱、妄心、妄念均止于一句佛號。每一句佛號,每一個字,心中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就是“觀”。念佛都攝六根,令六根對六塵時,意識不起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再起貪嗔癡,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會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不爲亂相所迷惑,即大智慧。身、口、意叁業自然清淨,必是功德無量的事。

  只要我們念念相續、佛號不斷,一心不亂、心口如一,沒有雜亂妄想,不念自念,念到自性彌陀與他性彌陀無二無別,即是達到念佛叁昧(禅定境界)。那時,我們隨時都可能會開慧證果……即便不如此,臨命終時往生也是有把握的。

  除了定時做功課念佛外,如果我們工作忙碌,家務繁重,可以采用十念法和散心念佛相結合的方法。十念法即深吸一口氣,然後開始念佛,不論念幾聲,直至呼氣盡了爲止,如此十遍即成,幾分鍾就完事(這也含有某種練氣修密的機製)。只要我們用心專誠,持之以恒,收到功效也是一樣的。散心念佛是指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凡不需動腦筋做事說話時,就可以念佛,默念出聲念都行。

  如果有時候環境太嘈雜,無法觀聽、觀想自己的念佛聲,還可以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比如吸氣時念“南無” ,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憑我們個人習慣隨意而定)。關鍵是將注意力住于佛號,佛號又以呼氣和吸氣相應……尤其是當我們遇到心煩意亂、愛做惡夢、生病等時,這種方法可以很好靜心健身,甚至收到治病調身的奇效。因爲我們專心一處,淨念相續,與呼吸同步,自然會與吉祥和美好的東西相對應,收效當然神奇。誰都可以試一試,我絕不會騙人,因爲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客觀事實是一定經得起檢驗的。

  當然,真正的修行者也要學會放下,因爲念佛的根本目的不是爲了暫時的舒樂或治病,而是爲了修行成功,這是一個對立統一的關系。真正的佛弟子修證到了一定火候,是可以坦然“受報” 的 ,不會刻意回避所謂的“病業或惡報” ,一切尤如還債,生生世世的造作太多了,了一筆是一筆,惡緣逆境來了,恰好是件令人欣然的事情。總之,肯如法者,一切自然會好起來。

  另外,念佛人在閑暇還可以持佛咒以及讀一些大乘經典(時間不充裕者可讀《心經》、《佛說阿彌陀經》),用以加持、恐固自己。當然,無論修…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