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吕胜强)▪P2

  ..续本文上一页、“我认为”较委婉的名词替代,从这些来考察,可能比较会明了作者的真意)。(二) 由于面对读者对象的不同,有些文章为通俗性的;有些则为具学术考证性之专论,而两者之说法可能不同 [8] (三) 导师常运用龙树菩萨之“四悉檀”说,因此必须了解文章之悉檀属性 [9],才能分辨何者为作者之“了义说”。(四) 导师的著作时间很长,有一些后来作了修正,因此其思想之论断,应以“后期作为标准”[10]。本文将透过以上应注意之事项加以抉择,尝试解读导师所倡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如此或可一并解答某些质疑。

  人间佛教的“菩萨观”

  一、主张生生世世在人间行菩萨道,如何可能?有何经论依据?

  笔者在拙作〈人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久远菩萨道中如何能长保人身长在人间”乙节 [11],即提出:人菩萨行(“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在久远菩萨道中如何能长保人身、长在人间,《杂阿含.七八八经》之“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乃有力的经证。所说的“正见增上”为能否保有人身的关键。笔者又根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及《阿毗达磨俱舍论》二部论书有关“忍不堕恶趣”之“道次第”共说,认为“正见增上”极可能相当于四善根之“忍位”,导师并指出“修证与现观次第,必须有所禀承,经多数古德的长期修验,才能成立一条修证的大路”,这是可信的 [12]!有关“正见增上”之意涵,福严佛学院开仁法师在〈《杂阿含351、788经》对印顺法师初期大乘菩萨观启发之重要性〉乙文里,引据《出曜经》、《坐禅三昧经》等经论,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总之,由于“有力的世间正见而随顺于出世间正见”能在久远菩萨道保有人身生在人间,可见“正见为首”、“般若为导”的重要性!

  二、无生法忍菩萨是如何忍而不证?“忍而不证”违背缘起法吗?

  由于“无生法忍菩萨”是菩萨道通往“成佛”的关键道阶,欲分辨“无生法忍菩萨是如何忍而不证?”必须先了解“无生法忍菩萨”的意义。有关这个问题,笔者于一九八三年请问导师时,他的回答是:

  这个无生,我说是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把它称为绝对的真理。阿罗汉是证得无生的,没有生死了,而菩萨他有一种悲愿的力量,所以他体悟了无生,这里应该称为“无生法忍”,如果照我们中国的文字上来讲,来解释,是不太容易了解的。这个“忍”字在印度也是表示智慧的意思,但还不算是“智”(证),“忍”是认透了,彻底的理解,但还不叫做“证”,声闻乘叫“八忍八智”,大乘特别称之为“无生法忍”。而菩萨因为有悲愿的力量,忍而不证,为什么不证呢?证了就成阿罗汉了。所以初期大乘经中,也方便的说,菩萨悲愿的力量故菩萨不入无生,不入“灭尽定”,什么是灭尽定呢?这个定是甚深的定,能因此而断尽生死烦恼。因此菩萨不入此定,就怕得证,到了家,不能在生死中度众生。所以阿罗汉断烦恼,而菩萨不断烦恼,菩萨得无生忍,重要的烦恼断了,还有微细的烦恼还未断,“初期大乘经”大底就说到这样 [13]。

  之后,笔者觉得意有所滞,于一九九二年再度致函印顺导师,提出以下疑问:

  有“涅槃知见,忍而不证”之无生法忍菩萨,既是有涅槃知见,那么必然是通达“缘起无我智”之圣者,他们是如何“忍而不证”?或如何留一些烦恼,不证入正位,长在生死而利益众生(《印度佛教思想史》页一○四、一○五)呢?《杂阿含经》指“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乃主宰欲之我见,无法理解的是“忍而不证”或“留惑润生”难道不会落入意图“不证”、“留惑”之主观主宰因缘之欲求吗?盖随顺因缘随顺觉的“如鸡孵卵,非时得证”,乃缘起无我见者之“无我利他中尽其在我,成就得证与否,则随顺因缘而已!”应不待言“证或不证”,“留或不留”。弟子或可理解《空之探究》或《印度佛教思想史》乃导师根据初期大乘经之思想义理,如实如其原面貌加以阐述而已(并无加入自己之论断?)惟从务实之角度而论,倘若初期大乘时代利他之风潮中,为鼓励学者而行菩萨道,不追求己利而加入情感、鼓舞之成分(“不证”之中似有违缘起法,而可以情感视之?)在此情况下,“无生法忍”之经意解释当可加以信受;惟为考虑实践之层面,似可将其中所含涉之“情感”及“理智”部分加以厘清。

  导师的回答为:

  我想从“无生法忍”讲起,也许有人怀疑“忍而不证”的意思,其实“忍”是智慧的名字,比方:说一切有部所说的“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忍是“无间道”,不是“解脱道”。“忍而不证”的意思,不是不证悟,无生法忍对理性的体验很深,但不证“实际”,并没有说,到这里就好了、究竟边证、到家了、涅槃了(根本不起这个念头)。比方,大乘讲“八地”,如《华严经》“十地品”讲八地,菩萨得到了无生法忍的时候,也说是等于涅槃了,这是三乘都可以得到的。……所以无生法忍那里是不证悟,它是“不证实际”。你讲到“情感”方面吗?(编者按:此系针对笔者信中所说的:惟为考虑实践之层面,似可将其中所含涉之“情感”及“理智”部分加以厘清?)一般我们的心分为“认识、情感、意志”(知、情、意)理智体认之外还有情意,但是我们众生为情意所主导,知道的愈多,引起的问题也愈多。所以佛陀所说的“转染还净”,是将“以情意主导为中心的”转为“以智慧主导为中心”;例如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并非“识”没有了,变成“智”,而是将有漏的识,转为无漏的识。所以当无漏意识相应的智慧现前,它同时还有“作意、触、受、想、思、信、进、念、定、慧”等心所,所以经上说“欲为一切法的根本”,情意不一定很坏,如说“我要成佛、我要了生死、我要救人”,这也与情意有关。……最初发心是有漏的,慈悲心、坚定信愿、空性解,一天天强化、净化,……慢慢到般若现前的时候,也都与信愿、慈悲结合在一起的,那时的信愿、慈悲(即情、意)也都是无漏的(知、情、意是不离的)。(以上问答录音记录,详见拙作《人间佛教的闻思之路》第二篇“参访善识”)

  总结导师的回答,其重点为:菩萨初发心当然是有漏的,但到了“无生法忍菩萨”时对于“一切法不生”的体验很深,不是不证悟,而是不证“实际”,“实际”的梵文为 bhūtakoti,原意是“最究竟的真实”,它并没有说,到这里就好了、究竟边证、到家了、涅槃了(这类似阿含经所说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体验无生法当然是无漏的,所以不会有“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之主宰我见,其“知情意”(即“受、想、行”)是统一和谐的。

  《大智度论》解释《大品般若经》的“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对于“不证实际”的“实际”有详细的说明:

  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又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问曰:如、法性、实际,是三事为一、为异。若一,云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分别说!答曰: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如者,如本;无能败坏。以是故,佛说三法为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问曰:是三法印,般若波罗蜜中,悉皆破坏。如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观色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无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苦、乐,我、无我,寂灭、非寂灭,亦如是……;善入法性,是为实际。问曰:声闻法中,何以不说是如、法性、实际,而摩诃衍法中处处说?答曰:声闻法中亦有说处,但少耳。如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法,为是佛作,为是余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问曰?是处但说如、法性,何处复说实际?答曰:此二事,有因缘起故说,实际无因缘,故不说实际。问曰:实际即是涅槃,为涅槃故佛说十二部经,云何言无因缘?答曰:涅槃种种名字说,或名为离,或名为妙,或名为出;如是等则为说实际,但不说名字,故言无因缘。……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如经中说:有佛无佛,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间,所谓无明因缘诸行,常如本法。法性者,是九法中性。实际者,九法中得果证。……实际名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为微妙,更无有法胜于法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则便作证。譬如行道,日日发引而不止息,到所至处,无复去心。行者住于实际,亦复如是,如罗汉、辟支佛住于实际,纵复恒沙诸佛为其说法,亦不能更有增进,又不复生三界。若菩萨入是法性中,玄知实际,若未具足六波罗蜜,教化众生。尔时若证,妨成佛道;是时菩萨以大悲精进力故,还修诸行 [14]。

  因此,导师承上揭《大智度论》之论文,说明“证入实际”,就不能更进一步,从大悲大愿中去广行利他:

  涅槃,正觉的解脱,不问菩萨、声闻,是一致企图实现的目的。声闻行者达到了此一目的,即以为到达了究竟,“所作已办”,更没有可学可作的,称为“证入实际”。大乘行者到了不动地,也同样的体验此一境地,但名之为“无生法忍”,而认为还没究竟的。如《十地经》第八地中说: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时,想要证涅槃了。佛告诉他说:“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无生法,是三乘所共证的,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为如来,即说明了大乘没有把它看作“完成了”,还要更进一步,从大悲大愿中去广行利他。关于这点,《智度论》卷七五说…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吕胜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