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吕胜强)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

  吕胜强

  提 要

  本文可说是拙作〈人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一九九九年十月发表于“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的续篇,目的仍为:阐扬印顺导师所提倡“人间佛教”之“人菩萨行”,并证成人菩萨行之如理(缘起)性及可行(实践)性。〈人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之重点主要是铺陈“人菩萨行”系立足于缘起法的架构上,并强调其与“戒定慧”三增上学之关系而接通阿含圣典及部派佛教之修道论。而本文则试图从印顺导师引据经论之诸多著作中,“抉择”其“菩萨观”,并建构出“人菩萨行”的道次第,俾使同情于“人间佛教”者,得以同愿同行,并厘清部分原始(或南传)佛教行者对于人菩萨行之质疑。

  引言(撰写本文之背景及动机)

  二十多年前研读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乙书,阅及第一章第二节“佛法的创觉者——佛”

  释尊的所以出家……;不忍众生的自相残杀;不忍老死的逼迫。这种“世间大苦”的感觉,是深切的经验,是将自己的痛苦与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见众生的痛苦而想到自己的痛苦。……为了探发解脱自我与众生苦迫的大道,决意摆脱一切去出家。出家,是勘破家庭私欲占有制的染著,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解放自我为世界的新人。众生这样的愚昧,五浊恶世的人间又这样的黑暗!浮沉世海的人类,为世间的尘欲所累,早已随波逐浪,自救不了。那不妨从黑漆缴绕的人间——传统的社会中解放出来,热肠而冷眼的去透视人间。锻炼自己,作得主,站得稳,养成为世为人的力量。所以释尊说:“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增含.力品)。这“为身忘世”,不是逃避现实,是忘却我所有的世间,勘破自我。不从自我的立场看世间,才能真正的理解世间,救护世间。看了释尊成佛以后的游化人间,苦口婆心去教化人类的事实,就明白释尊出家的真意。(页十一~页十二)

  世尊有感于“世间大苦”,“热肠而冷眼”、“为身忘世间”的出家因缘,导师这种充满“宗教热情”[1],又道尽“人间苦痛的事实”,有别于一般人所写的佛陀传,给予我认识的佛陀与早年之憧憬幻想不同,他那可以“仰止”的巍巍“高山”,并无迷雾缠绕,因此既亲切可即又具体可学,真可谓是“现实人间的佛陀”。但是接著研读《阿含经》时,触目尽皆“厌、离欲、灭尽……”的教诲,心中产生狐疑矛盾,后来再读《佛法概论》的自序(页一~页二):“当然,阿含经义,是不能照著偏执者——否认大乘的小乘者,离开小乘的大乘者的见地来解说的。从佛法一味,大小异解的观点去观察,对于菩萨行的慈悲,利他的积极性等,也有所理会。深深的觉得: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的真谛的”才恍然大悟,嗣阅读《印度之佛教》而了解“五百结集”(大迦叶主持)的史实,并经导师于《华雨香云》的分析后 [2],认知大迦叶的头陀苦行风格,可能引导圣典结集偏往厌离之倾向,颇能赞同导师的推论。也因此对于“菩萨道”有著更多的关注。但是之后读到《佛在人间》(第十四页)“所以正确的佛陀观,是证无生法忍菩萨,断烦恼已尽,成佛断习。这无生法忍菩萨,虽然随机益物,但成佛还是在人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经》如此说,初期大乘经也如此说。正确的佛陀观,是不能离却这原则的。”却有了疑惑,原因是当时对于阿含经所说的“十二缘起”铁则,有著无比的认可与信心,因此对于导师上文所说的“所以正确的佛陀观,是证无生法忍菩萨,断烦恼已尽,成佛断习。”产生质疑:到底“无生法忍菩萨”的意义为何?“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又如何?于是自一九八三年起共有五次参访请示导师有关菩萨道之问题(参访记录详见拙作《人间佛教的闻思之路》第二篇“参访善识”)。又因近十年来,时与一些法友或南传佛教行者讨论“原始佛教与菩萨道的关系”,有一些人并不能认同导师的“人菩萨行”,笔者前虽写过〈人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有所申述,仍觉意有未畅,不久前忆起厚观法师曾转述导师“不要定于一”[3] 的开示,于是在上揭因缘和合下兴起撰写本文之动机。

  人间佛教(与人菩萨行)概要以及可能面临之质疑

  在抉择印顺导师之菩萨观之前,有必要先就其所倡说的“人间佛教”及“人菩萨行”作一概述,导师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归纳指出:

  这里略述“人间佛教要略”的含义。一、“论题核心”,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修菩萨行,由学菩萨行圆满而成佛”。从人而发菩萨心,应该认清自己是“具烦恼身”(久修再来者例外),不可装腔作势,眩惑神奇。要“悲心增上”,人而进修菩萨行的,正信正见以外,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业,以护法利生。二、“理论原则”是:“法与律合一”。“导之以法,齐之以律”,是“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则。……“缘起与空性的统一”:这是“缘起甚深”与“涅槃甚深”的统一,是大乘法,尤其是龙树论的特色。“自利与利他的统一”:发心利他,不应忽略自己身心的净化,……。三、“时代倾向”:现在是“青年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演化为社会中心,所以要重视青年的佛教。这不是说老人不能学菩萨行,而是说应该重视少壮的归信。适应少壮的佛教,必然的重于利他。人菩萨行的大乘法,是适应少壮唯一契机的法门。现在是“处世时代”: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与弟子,经常的“游化人间”。就是住在山林,为了乞食,每天都要进入村落城邑,与人相接触而随缘弘化。修菩萨行的,应该作利益人类的事业,传播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原则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现在是“集体(组织)时代”:……佛法是以集体生活来完成自己,正法久住的,与中国人所说的隐遁,是根本不同的。适应现代,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更合于佛意)化,在家弟子学修菩萨行的,也应以健全的组织来从事利他而自利(不是为个人谋取名位权利)。四、“修持心要”:菩萨行应以信、智、悲为心要,依此而修有利于他的,一切都是菩萨行。我曾特地写了一篇“学佛三要”,三要是信愿(大乘是“愿菩提心”),慈悲,(依缘起而胜解空性的)智慧。……在人间而修菩萨行的,此三德是不可偏废的!(《华雨集第四册》四八~五十页)

  根据以上“人间佛教”的理论原则,应如何实践真正的“人菩萨行”呢?导师接著表示:

  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为基本,三心是大乘信愿——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三者是修菩萨行所必备的,切勿高推圣境,要从切近处学习起!……初修菩萨行的,经说“十善菩萨发大心”……菩萨在坚定菩提,长养慈悲心,胜解缘起空性的正见中,净化身心,日渐进步。这不是说要自己解脱了,成了大菩萨,成了佛再来利他,而是在自身的进修中,“随分随力”的从事利他,不断进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渐大,他的力量也越大,这是初学菩萨行者应有的认识。……修人菩萨行的人间佛教,“佛法”与“初期大乘”有良好的启示。如维摩诘长者,……普入社会,使别人向善、向上,引发菩提心,这是一位在家大菩萨的形象。善财童子的参访善知识,表示了另一意义。……善知识们的诱化方便,都是以自己所知所行来教人,所以形成了“同愿同行”的一群;也就是从不同事业,摄化有关的人,同向于成佛的大道。……从自己所知所行而引人学菩萨行,正是善财参访各善知识利他的最理想的方法!……但从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萨行,先应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实,以三心而行十善为基础。……总之,菩萨发心利他,要站稳自己的脚跟才得!(《华雨集第四册》五七~六三页)

  最后导师总结的说:

  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不但是契机的,也是纯正的菩萨正常道。……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也是中观与瑜伽的共义。……我不是宗派徒裔,也不是论师。……现在,我的身体衰老了,而我的心却永远不离(佛教)少壮时代佛法的喜悦!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华雨集第四册》第六十八页~第七十页)

  从以上的摘录,可以看出“人间佛教”之论题核心、理论原则、修持心要;以及更进一步修习“人菩萨行”的切要方法。最后,导师引经论举证“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也是中观与瑜伽的共义”,以表示这并非自己独创 [4] 而系遵行古来之菩萨道传承,而自己亦身体力行自发誓言:“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

  虽然如此,有人仍质疑:(一) 长远的菩萨道中,如何能够生生世世均出生在人间 (二) 依据释尊之本生谈,释尊之无数个过去生,并非都在人间,为何印顺导师的主张与本生谈记载的释尊的前生不同?(三) 无生法忍菩萨是如何忍而不证?他有无主宰我见?(四) 到底印顺导师主张之“菩萨观”是理想信仰的?还是平实理智的?是倾向大众部系呢?还是上座部系?(五) 印顺导师“人菩萨行”道阶为何?其传承来自何处?

  解读印顺导师思想可能之方向

  以上之质疑,就推动“人间佛教”者而言,似乎是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课题,不过印顺导师的著作多达七百余万字,要阅读消化其思想,并了解真义,并不太容易。除了其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抓不住其思想核心 [5]”之外,可能还须注意以下几点:(一) 导师的文章常是引据经(律)论,返归各经论思想原貌而说 [6],而其评论风格常是含蓄隐微的 [7],有时难以看出作者的抉择与意趣(导师早年之著作,偶而出现“我敢说”的强烈字眼,晚年则大多以“我以为”…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吕胜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