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菩薩觀及道次第初探(呂勝強)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菩薩觀及道次第初探

  呂勝強

  提 要

  本文可說是拙作〈人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一九九九年十月發表于“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的續篇,目的仍爲:闡揚印順導師所提倡“人間佛教”之“人菩薩行”,並證成人菩薩行之如理(緣起)性及可行(實踐)性。〈人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之重點主要是鋪陳“人菩薩行”系立足于緣起法的架構上,並強調其與“戒定慧”叁增上學之關系而接通阿含聖典及部派佛教之修道論。而本文則試圖從印順導師引據經論之諸多著作中,“抉擇”其“菩薩觀”,並建構出“人菩薩行”的道次第,俾使同情于“人間佛教”者,得以同願同行,並厘清部分原始(或南傳)佛教行者對于人菩薩行之質疑。

  引言(撰寫本文之背景及動機)

  二十多年前研讀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乙書,閱及第一章第二節“佛法的創覺者——佛”

  釋尊的所以出家……;不忍衆生的自相殘殺;不忍老死的逼迫。這種“世間大苦”的感覺,是深切的經驗,是將自己的痛苦與衆生的痛苦打成一片,見衆生的痛苦而想到自己的痛苦。……爲了探發解脫自我與衆生苦迫的大道,決意擺脫一切去出家。出家,是勘破家庭私欲占有製的染著,難舍能舍,難忍能忍,解放自我爲世界的新人。衆生這樣的愚昧,五濁惡世的人間又這樣的黑暗!浮沈世海的人類,爲世間的塵欲所累,早已隨波逐浪,自救不了。那不妨從黑漆繳繞的人間——傳統的社會中解放出來,熱腸而冷眼的去透視人間。鍛煉自己,作得主,站得穩,養成爲世爲人的力量。所以釋尊說:“爲家忘一人,爲村忘一家,爲國忘一村,爲身忘世間”(增含.力品)。這“爲身忘世”,不是逃避現實,是忘卻我所有的世間,勘破自我。不從自我的立場看世間,才能真正的理解世間,救護世間。看了釋尊成佛以後的遊化人間,苦口婆心去教化人類的事實,就明白釋尊出家的真意。(頁十一~頁十二)

  世尊有感于“世間大苦”,“熱腸而冷眼”、“爲身忘世間”的出家因緣,導師這種充滿“宗教熱情”[1],又道盡“人間苦痛的事實”,有別于一般人所寫的佛陀傳,給予我認識的佛陀與早年之憧憬幻想不同,他那可以“仰止”的巍巍“高山”,並無迷霧纏繞,因此既親切可即又具體可學,真可謂是“現實人間的佛陀”。但是接著研讀《阿含經》時,觸目盡皆“厭、離欲、滅盡……”的教誨,心中産生狐疑矛盾,後來再讀《佛法概論》的自序(頁一~頁二):“當然,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的見地來解說的。從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去觀察,對于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性等,也有所理會。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谛的”才恍然大悟,嗣閱讀《印度之佛教》而了解“五百結集”(大迦葉主持)的史實,並經導師于《華雨香雲》的分析後 [2],認知大迦葉的頭陀苦行風格,可能引導聖典結集偏往厭離之傾向,頗能贊同導師的推論。也因此對于“菩薩道”有著更多的關注。但是之後讀到《佛在人間》(第十四頁)“所以正確的佛陀觀,是證無生法忍菩薩,斷煩惱已盡,成佛斷習。這無生法忍菩薩,雖然隨機益物,但成佛還是在人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經》如此說,初期大乘經也如此說。正確的佛陀觀,是不能離卻這原則的。”卻有了疑惑,原因是當時對于阿含經所說的“十二緣起”鐵則,有著無比的認可與信心,因此對于導師上文所說的“所以正確的佛陀觀,是證無生法忍菩薩,斷煩惱已盡,成佛斷習。”産生質疑:到底“無生法忍菩薩”的意義爲何?“人間佛教之菩薩觀”又如何?于是自一九八叁年起共有五次參訪請示導師有關菩薩道之問題(參訪記錄詳見拙作《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第二篇“參訪善識”)。又因近十年來,時與一些法友或南傳佛教行者討論“原始佛教與菩薩道的關系”,有一些人並不能認同導師的“人菩薩行”,筆者前雖寫過〈人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有所申述,仍覺意有未暢,不久前憶起厚觀法師曾轉述導師“不要定于一”[3] 的開示,于是在上揭因緣和合下興起撰寫本文之動機。

  人間佛教(與人菩薩行)概要以及可能面臨之質疑

  在抉擇印順導師之菩薩觀之前,有必要先就其所倡說的“人間佛教”及“人菩薩行”作一概述,導師在《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歸納指出:

  這裏略述“人間佛教要略”的含義。一、“論題核心”,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從人而發菩薩心,應該認清自己是“具煩惱身”(久修再來者例外),不可裝腔作勢,眩惑神奇。要“悲心增上”,人而進修菩薩行的,正信正見以外,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業,以護法利生。二、“理論原則”是:“法與律合一”。“導之以法,齊之以律”,是“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則。……“緣起與空性的統一”:這是“緣起甚深”與“涅槃甚深”的統一,是大乘法,尤其是龍樹論的特色。“自利與利他的統一”:發心利他,不應忽略自己身心的淨化,……。叁、“時代傾向”:現在是“青年時代”,少壯的青年,漸演化爲社會中心,所以要重視青年的佛教。這不是說老人不能學菩薩行,而是說應該重視少壯的歸信。適應少壯的佛教,必然的重于利他。人菩薩行的大乘法,是適應少壯唯一契機的法門。現在是“處世時代”: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佛與弟子,經常的“遊化人間”。就是住在山林,爲了乞食,每天都要進入村落城邑,與人相接觸而隨緣弘化。修菩薩行的,應該作利益人類的事業,傳播法音,在不離世事,不離衆生的原則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現在是“集體(組織)時代”:……佛法是以集體生活來完成自己,正法久住的,與中國人所說的隱遁,是根本不同的。適應現代,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更合于佛意)化,在家弟子學修菩薩行的,也應以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不是爲個人謀取名位權利)。四、“修持心要”:菩薩行應以信、智、悲爲心要,依此而修有利于他的,一切都是菩薩行。我曾特地寫了一篇“學佛叁要”,叁要是信願(大乘是“願菩提心”),慈悲,(依緣起而勝解空性的)智慧。……在人間而修菩薩行的,此叁德是不可偏廢的!(《華雨集第四冊》四八~五十頁)

  根據以上“人間佛教”的理論原則,應如何實踐真正的“人菩薩行”呢?導師接著表示:

  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叁心爲基本,叁心是大乘信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叁者是修菩薩行所必備的,切勿高推聖境,要從切近處學習起!……初修菩薩行的,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菩薩在堅定菩提,長養慈悲心,勝解緣起空性的正見中,淨化身心,日漸進步。這不是說要自己解脫了,成了大菩薩,成了佛再來利他,而是在自身的進修中,“隨分隨力”的從事利他,不斷進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漸大,他的力量也越大,這是初學菩薩行者應有的認識。……修人菩薩行的人間佛教,“佛法”與“初期大乘”有良好的啓示。如維摩诘長者,……普入社會,使別人向善、向上,引發菩提心,這是一位在家大菩薩的形象。善財童子的參訪善知識,表示了另一意義。……善知識們的誘化方便,都是以自己所知所行來教人,所以形成了“同願同行”的一群;也就是從不同事業,攝化有關的人,同向于成佛的大道。……從自己所知所行而引人學菩薩行,正是善財參訪各善知識利他的最理想的方法!……但從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薩行,先應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實,以叁心而行十善爲基礎。……總之,菩薩發心利他,要站穩自己的腳跟才得!(《華雨集第四冊》五七~六叁頁)

  最後導師總結的說:

  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不但是契機的,也是純正的菩薩正常道。……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也是中觀與瑜伽的共義。……我不是宗派徒裔,也不是論師。……現在,我的身體衰老了,而我的心卻永遠不離(佛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華雨集第四冊》第六十八頁~第七十頁)

  從以上的摘錄,可以看出“人間佛教”之論題核心、理論原則、修持心要;以及更進一步修習“人菩薩行”的切要方法。最後,導師引經論舉證“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也是中觀與瑜伽的共義”,以表示這並非自己獨創 [4] 而系遵行古來之菩薩道傳承,而自己亦身體力行自發誓言:“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雖然如此,有人仍質疑:(一) 長遠的菩薩道中,如何能夠生生世世均出生在人間 (二) 依據釋尊之本生談,釋尊之無數個過去生,並非都在人間,爲何印順導師的主張與本生談記載的釋尊的前生不同?(叁) 無生法忍菩薩是如何忍而不證?他有無主宰我見?(四) 到底印順導師主張之“菩薩觀”是理想信仰的?還是平實理智的?是傾向大衆部系呢?還是上座部系?(五) 印順導師“人菩薩行”道階爲何?其傳承來自何處?

  解讀印順導師思想可能之方向

  以上之質疑,就推動“人間佛教”者而言,似乎是必須面對而無法回避的課題,不過印順導師的著作多達七百余萬字,要閱讀消化其思想,並了解真義,並不太容易。除了其內容“涉及的範圍廣,抓不住其思想核心 [5]”之外,可能還須注意以下幾點:(一) 導師的文章常是引據經(律)論,返歸各經論思想原貌而說 [6],而其評論風格常是含蓄隱微的 [7],有時難以看出作者的抉擇與意趣(導師早年之著作,偶而出現“我敢說”的強烈字眼,晚年則大多以“我以爲”…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菩薩觀及道次第初探(呂勝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