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释德檍)▪P2

  ..续本文上一页、此时之人类来说明世间的净化,又何需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呢![10] 所以人间佛教是“此时、此地、此人”的佛陀观。

  (一)“以人为本”的佛陀观

  “佛在人间”的佛陀观是依《阿含经》与初期大乘经而说的。人间佛教佛陀观并不论及理想的佛陀观议题,因为理想的佛陀观在现实的佛陀中是难以得到证明的。从理想的佛陀观起源来看,现实与理想有着极大的差距。因为在时空坐标的演变中,佛陀的面貌在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中,所呈现的是圆满的、绝对的,于是释尊在人间的一切都是示现之说。从根本佛教来看,理想其实是生命意欲的表现,也就是“自我本质的客观化”。[11]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人间佛教并不论及理想的佛陀观。

  “人生佛教”以“人类”为中心,宗旨在求人类生存的发达,为了对治中国佛教重死重鬼的流弊,而说是“生人”的佛教。透过印顺法师对“人生佛教”的批评,可知“人间佛教”其实是对“人生佛教”的修订,意味着现实中国佛教的真正问题所在:不重此土而向往他方净土,不重现生而重来生(重死),不重此人而重于天上(神化)。“天化”相对于“人间化”,换言之,他是站在人间胜于天界的立场而论。所以“以人为本”便是人间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佛陀观内涵。

  佛法所关怀的是一切有情;佛法所要救济的,也是一切有情,何故人间佛教却说是“以人为本”? 明显的将一般宗教以为最好的天上排除于外。印顺法师说:“佛法从有情说起”,“有情为问题的根本”。就佛法而言,世间唯有有情与器界,而有情又是世间的根本。当然多依有情来说明世间。更重要的是世间(界)的净秽是有情业力所感的,有情的解脱与否是造成世间清净的重要关键。印顺导师就在其论着中,就人类所处的外在环境条件而将“人间”、“有情”与“世间”的关系作一番探讨;[12] 就内在的成佛条件而言,人类德行中具有梵行、忆念与勇猛等三大特胜,[13] 亦即惭愧、智慧与坚忍。就佛的特色而言,是大智、大悲、大雄。佛性是佛的性德,[14] 在人性中也含摄一分佛性,藉着人的特性可引发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唯有充分的将人的佛性扩充、净化,透过这样的净化究竟,人人可以即人成佛,到达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此人性的三个特点是成就佛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人间优于天上的前提之下,成立其“以人为本”的佛陀观。

  因为立足于此土──人间,胜于天界的观点上而提出人间佛教,因为此人具有三大特胜,而有成佛的可能性。“佛在人间”肯定了“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这样的佛陀观,无非是希望能够择取到佛法的真义,而又能解决现实的佛教问题。

  (二)“佛在人间”的佛陀观

  在大乘佛教思潮下,天上成佛与他方净土为学佛者趋之若鹜。“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15] 不仅说明人间是胜过天界的,甚至“人间于天则是善处”,[16] 人间佛教的佛陀观是佛在人间成佛的,在此土成佛,当然以实践人间净土为修行的目标。众生为何欣羡他方净土呢?成佛可在净土与秽土,就成佛速度而言,在何处成佛才是最好最有利的环境呢?人间佛教又如何看待他方净土之说呢?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相信更能了解人间佛教思想的佛陀观。

  他方净土的思想涉及现在十方诸佛的佛陀观。人间佛教的佛陀观是人间成佛的,是在此土成佛的,言下之意,赞同有相对的他方净土与现在十方诸佛之说。人间佛教主张创造人间净土,在秽土(此土)成佛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首先,应知净土、秽土与佛身佛土是为了适应众生根性而说的。大乘菩萨道的开展中,佛陀的“本生”、“譬喻”都是释尊过去生中的事迹。过去诸佛说法次第出现,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也传出十方佛说,同时有多佛出世,于是有他方佛、他方佛土的传出。佛土的清净庄严,在传说中并不尽然相同,不过在大乘佛教时代中,“佛佛道同”“佛佛平等”的一贯理念里,一切佛是平等的,没有净土与秽土的差别。所以佛身与佛土的差别之说,其实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而说。

  再者,净土的成就与菩萨的誓愿有关。就宗教的本质来说,宗教是人类意欲的表现;依佛法的本质,是以身心的修持,达成苦痛的解脱。净土思想的根源即是在圣者的身心清净的修证下,解除现实人类苦难而发展的。所以大乘佛教的他方佛净土,是依佛的愿力而实现的净土,不外乎是依人类的欲望而成就的,因此透露出大乘的净土法门是与菩萨当初的誓愿有关。在这个前提下,说明了十方净土为何不完全相同了。人间佛教在利他方面,所重视的是“成熟有情,严净国土”,表示净土的实现在于人间。人间净土是人间佛教的理想,成佛在人间,明白的说就是在秽土成佛。“佛在人间”,不仅说明了释尊为何在秽土成佛,也是人间佛教现实人间的佛陀观。

  净土就是清净的地方,是比对现实世间的缺陷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释尊时代的社会是不理想的,佛教的发展曾受到极大的障碍,佛弟子将希望寄托于轮王的王道政治,而后又有未来弥勒成佛时的人间净土出现。所以佛教早期的人间净土是轮王的传说与未来弥勒成佛说法的相结合,也就是政治与宗教(佛法)都达到了最理想的时代。这是从现实人间、佛法的立场,表现出人间净土的理想。在这点上与大乘净土的发展有相同之处,以为:“大乘净土的发展,是在他方佛世界的传说下,由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寄望于他方的理想世界。”[17] 对现实世间的失望是重要的问题关键所在,加上末法思想的兴起,佛弟子对此土佛法逐渐失去信心,于是将信仰与护法的热诚,转而寄望于他方世界的现在诸佛。

  其实秽土比净土成佛速度更快。在初期的大乘经中可知:初期的他方净土之说是凡圣同居的,因为此土的不理想,所以凡圣都可以往生的。[18] 凡圣都可得生净土,十方佛净土又是理想的世界,难得的清净,修行容易成就,尚未成就圣道的凡夫也可以往生净土,于是他方净士成为多少人所仰望的地方。然而在称扬净土的经典中,却出现秽土修行是胜于净土修行之说法,[19] 甚至在部分的初期大乘经中还特别赞扬秽土修行的特长。[20] 印顺导师以释尊与弥勒成佛迟速来说明:

  释尊大悲普济,愿意在秽土成佛,发心迟而成佛早;弥勒愿庄严净土,在净土成佛,发心早而成佛迟。所以净土容易成就(不退堕),成佛却慢;秽土不容易成就,成佛反而快些。[21]

  总而言之,净土、秽土都可成佛,而秽土的修行却比净土修行更有效率。在秽土种种不圆满的因缘条件,[22] 反而是构成成佛较快速的重要因素。

  成佛是学佛者的目标,净土的实现源于对现实环境的企求而来。因此,净土的成就与众生的誓愿有关。依经而言,佛在人间,确立人间胜于天上;在此土(秽土)成佛又较净土更快,人间佛教信仰者当然主张实践人间净土,这正是人间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正见的佛陀观。

  (三)“见佛功德法身”的佛身观

  人间佛教对大乘的行解──菩萨道是极力倡导的,其佛身观就是立本于根本佛教的教义,只有生身与法身之说:释尊出于人间,所以是“父母所生身”,正觉缘起法究竟解脱的是佛的“法身”。佛身观其实是“人间佛教”与“人生佛教”的重要差异点,当代台湾学界对此也作过讨论。[23] 我认为:因为两人思想的抉择不同,印顺法师是在“缘起性空”的思想体系下建立的佛身观,是“人间为本”的人菩萨行形象;太虚大师则是在“法界圆觉”体系下,建立重佛陀果德的佛陀形象。

  人间佛教是在发展纯熟的大乘佛教中提出的思潮,据印顺导师所言:不是复古的,也绝不是创新的……是振兴纯正的佛法。[24] 意谓着纯正的佛法就是人间佛教,是“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25] 因此,人间佛教的佛身论应从这个思想原则来探究。

  在台湾佛教思想发展中,不是复古的,意昧着人间佛教的佛身论并非念佛生身的;中期佛教的行解,所指的不只是易行道的念佛名号。梵化之机应慎,则非“天佛一如”的佛慢思想。所以,人间佛教的佛身论是回归佛法的本质,以缘起中道法则来诠释佛身,就是“见佛功德法身”。

  声闻教中,为适应众生根性差异,开展出以法或信为导引众生的法门,六念就是以信为先导的法门之一,念佛是忆念佛的十号功德:“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26] 佛世时,佛弟子就因为身心忧伤、恐怖时而修六念。透过这样念佛可以增强心力,并不具他力的意义。只是在众生危难时,忆念三宝的功德,无形中念佛也具有他力的思想了。大乘佛法的佛陀观,由于重于菩萨与佛陀的果德,将理想的佛陀观极度发挥,佛陀成为“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成了不可思议的佛。因为佛弟子心性的怯弱,对菩萨道的长远成佛缺乏信心,在十方三世思想开展下,自然欣羡他方净土的易行道。人间佛教的“见佛功德法身”涉及修行法门,与大乘易行道的念佛修行法门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趣。印顺导师将大乘佛法的念佛法门分为四门:“称名”、“观相”、“唯心”、“实相”。[27] 人间佛教的念佛应是“实相念佛”,就是从因缘法则的开展中,深悟无所有的诸法空性,以见佛功德法身。

  当代台湾佛教流行着他方净土易行道思想,印顺导师在〈净土新论〉中明确的说:

  净土,应以阿隬陀极乐净土为圆满,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切要。以阿粊佛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为根本因;以阿弥陀佛土的行愿庄严为究极果。在修持净土的法门中,首先要着重净土正因。[28…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释德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