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释德檍
目次
一、前言
二、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佛陀观
(二)“佛在人间”的佛陀观
(三)“见佛功德法身”的佛身观
(四)“即人成佛”的人菩萨行
三、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的宗教实践
(一)“人间佛教”的量化建筑
(二)我愿此身如明月
(三)浩荡赴前程
四、结论
参考书目
提 要
佛法久住世间,是佛弟子一致的理想与目的。佛教的发展在适应众生的世谛流布中,思想上却有了转变。当代台湾佛教除了传统汉传大乘佛教之外,还流行着三大主要思潮,囊括了原始佛教、大乘佛教与秘密佛教思想。因此,当代台湾佛教思想发展与组织结构上已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现代化倾向。
解严后的台湾佛教,逐渐发展出适应本土现实的“人间佛教”,当代台湾汉传佛教即出现所谓四大佛教势力的道场,其中或有以“人间佛教”为主流,成功的转换了大陆式“出世性格”的模式。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在台湾佛教环境中从酝酿到出现,有其时代背景和逐渐发展的过程,迄今已成为当代台湾汉传佛教的一大主流。所以,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思想及其宗教实践,可以在这些历史发展概况中清楚的呈现,并且可以找到理论依据。
本文只是尝试着阐述当代台湾人间佛教的佛陀观思想,透过当代佛教僧团的宗教实践,说明其面对当代台湾佛教环境,如何调节与顺应,藉以突显人间佛教佛陀观思想对当代台湾佛教实践的影响力。
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原始《阿含经》中“诸佛皆在人间成佛”一义确立其“佛在人间”佛陀观,依其思想方针“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故主张“以人为本”,“佛在人间”,“见佛功德法身”的佛身观,成就“即人成佛”的人菩萨行,人间佛教的佛陀观内涵便是具备出世正见与入世正见,两者融和无碍的佛陀观。
人间佛教在当代台湾已造成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导引佛教界信仰的方向,提升佛学思想的研究水准与方针,并促成对现实社会的关怀运动等。台南“妙心寺”与“佛教弘誓学院”可说是显著的实践代表。“妙心寺”不仅在具象的寺院建筑摆设与非具象的弘法活动中,可见正处于由台湾传统佛寺过渡到人间佛教的阶段中。而“佛教弘誓学院”在昭慧法师的领导下,以人间佛教思想为实践理念,着重经济实用的建筑设计,从事多年关怀生命、护持佛教方面的运动,近年更有关于教内两性平等运动的倡导,在台湾佛教发展史上应具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人间佛教;佛陀观;印顺导师;以人为本;佛在人间;见佛功德法身,即人成佛;妙心寺;弘誓学院
-------------------------------------------------------------------------
一、前 言
印顺导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是当代台湾汉传佛教界最流行的思想潮流。该思想虽受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启发,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着极大的差异。[1] 近代佛教学界已有学者深入探讨,并对二者思想的差异作了相关的比较,发现两者思想内涵并不一致,故本文在此不再对其间的差异作探讨。[2] 可确知的是“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明显的冲击着传统佛教思潮。
民国以来,即有佛弟子以“人间佛教”为题的倡导运动,发展至今,在佛教学界已引起极为热烈的回响,其思想不仅提升了佛学研究水准,导引着教界信仰的方向,更进而引起佛教两姓平权问题的倡导与关怀本土等社会活动。
试想:“人间佛教”思想如何在当代台湾佛教界开展出现今的局面
“佛陀观”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主轴思想,“人间佛教”佛陀观思想内涵为何?当代台湾佛教道场的宗教实践又是如何呈现其佛陀观思想呢?当代台湾佛教界已有部分道场声称是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因此,本文希望藉着佛教僧团组织的宗教行为,掘发佛陀观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江灿腾教授曾在《当代》发表〈从废除“八敬法”到“人间佛教思想”〉一文提及:
人间佛教涉及到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简言之,就是出于整体佛教正法的抉择,而提出的诠释概念,也是思想上必然的发展。[3]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妙云集》及相关专书中,早已蕴含其中,1971年出版的《佛在人间》一书中对人间佛教即有详细的论述,但是并未为人所知其核心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直至江灿腾在〈当代台湾净土思想新动向〉文中,[4] 以为“人间佛教”就是印顺导师整个佛教思想的主轴。印顺导师也鉴于学界无法得知其核心思想,所以在1989年出版《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小册子,再次正式向世人宣告他所要弘扬的佛法──“人间佛教”思想。秉持着他在1942年《印度之佛教》〈自序〉中所说的信念,主张“不是复古的,也决不是创新的,是主张不违反佛法的本质,从适应现实中,振兴纯正的佛法。”[5] 言下之意,印顺导师为了振兴纯正的佛法而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殊不知,《佛在人间》与《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在时间上已相距近二十年之久。所以,人间佛教在台湾佛教环境中从酝酿到出现,有其时代背景和逐渐发展的过程。[6]
“人间佛教”思想在台湾佛教的发展,可略分为:与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观念厘清阶段,以及厘清后的实践发展阶段。从1989年开始,教界对“人间佛教”相关议题开始热烈讨论,高雄佛光山举办“人间佛教学术会议”,所以有思想哲理与思辩上颇有研究的杨惠南教授,曾在1990年《当代佛教思想展望》一书中,将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思想的差异及思想的过渡作一番探讨。同年(1990),杨教授也将台湾的人间佛教思想讯息带到香港。随着两岸学术的交流,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已逐渐影响到中国大陆的学界。
理论实践方面,在当代台湾佛教界为人所重视的是关于佛教两姓平等问题。人间佛教立足于关怀此土、此时、此人,开展大乘“严净国土,成熟众生”的菩萨道。因此有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进而扩展到政治关怀;从事佛教文化与教育事业成为实践人间佛教的重要志业。这是从温和的教育、文化、慈善到思想改革与制度改革的社会运动。佛教重视众生平等精神,人间佛教也立足于这个立场,对教外不仅强调人权、生命的尊重,进而在教内强调两姓平权问题,这个议题不仅涉及整个佛教思想的传播,也是佛教二千五百多年来非常艰钜的戒律革新观念。
总而言之,人间佛教在学理思想上可说是非常圆熟,有待进一步的推广与实践。目前在教界以其理念为职志的部分实践行动,对保守的当代传统台湾佛教而言,可说是一股强大的冲击力量。面对传入的南传与藏传佛教思潮,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成为当代汉传佛教的代表,相信在台湾佛教传播史上,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
在观念的厘清阶段主要是有关佛教正法思想的抉择与对外教的批评。透过“人生佛教”与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包括其他三大势力佛教团体)观念,更可抉择出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教界对人间佛教所主张重视人本(此人)、此岸(此地、此时)的关怀向度,引申出对其学理建构方面的讨论,这些都是思想发展的必然阶段。
二、人间佛教佛陀观的思想内涵
印顺法师因《阿含经》中的启示,奠定他对释尊本教的基础。人间佛教的佛陀观也于此奠定基础。在其《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一文中,以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与出世正见的佛陀观两者融然无碍,是佛陀观的真相。言下之意,佛陀观可分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与出世正见的佛陀观,正确的佛陀观内涵是具人间正见的“佛在人间”与出世正见的“即人成佛”。最后更明文的以《增一阿含经 等见品》“诸佛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7] 是我们应树立的正确佛陀观。[8] 不禁试问:人间佛教佛陀观与原始佛教佛陀观是否相同?若有不同,其间的差异点何在?与大乘佛教理想的佛陀观又有何不同呢?是否全然没有关涉呢?
人间佛教的佛陀观是“此人、此时、此地”的佛陀观。“佛在人间”,“即人成佛”是人间佛教佛陀观的原则。“佛在人间”对于可成佛对象、地点都作了说明,“诸佛皆出人间”,意即于此人间成佛的非只有释尊一人而已,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于人间成佛,明确的对成佛地点──人间的肯定。至于何时可成佛,以及如何成佛的实践修行方法暂不在此作具体详细说明。从“人间佛教”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可知:人间佛教是为了解决现实佛教问题的方案,也是佛教本质的探求。换言之,人间佛教是契理的根本佛法,也是契机的现实适应。契理的根本佛法代表原始佛教的教义,是以人为本的;契机的现实适应代表大乘佛教的行解,是人菩萨行的菩萨道,因为佛陀的修证曾是证悟无生法忍的菩萨,烦恼习气已经断尽,菩萨是在现实人间,随缘普利众生的。所以人间佛教本于原始佛教纯朴之教义,撷取大乘佛教高远的行解而确立其佛陀观。因此,人间佛教佛陀观与原始佛教佛陀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并无不同,但又不完全等同大乘佛教理想的佛陀观。
佛法是“净化世间以进趣出世之寂灭”。有情与器界是世间的重要组成分子,也因此而有迁流变化的时劫,成住坏中的十方器界,与生、老、死中的有情。佛教是遍十方世界,尽未来际,普度一切有情的。释尊之教也有十方世界、三世时劫与一切有情之说,但印顺法师以为:“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9] 其意是以此土…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释德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