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释德檍)▪P3

  ..续本文上一页]

  意即当代台湾人间佛教思想的立场,其实仍是以实现人间净土为目标,阿弥陀佛土的行愿庄严即是发心学菩萨行愿,在修行法门上,应着重在净土之正因,[29] 成佛是在因果必然的条件下成就的。人间成佛是难行道,其实也是“易行道”。但是,如果自觉“心性怯弱,业深障重”,[30] 与弥陀净土契应者,想专修西方净土者,也可兼修方便善巧的安乐道──易行道:时时念佛,多多忏悔,也就是说往生净土的修行,其实包含了所谓的正常道与方便道。善巧方便的安乐道,应多集善根,多修净业,因为欲往生净土者,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欲生不退转者,并非只有称名忆念礼拜而已。[31]

  有关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印顺导师在《学佛三要》中明确的说:菩萨道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二道──般若道与方便道。[32] 人间佛教人菩萨道正是合此二道的开展,是难行道的修行。在“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利他的目标下,依龙树菩萨所言:念佛、忏悔、劝请等,应该都是增长福德,调柔自心的方便之道。所以,人间佛教的念佛,主要是策发信愿的,是发菩提心的。人菩萨行是依佛陀所开示的缘起法而修行,以般若契入缘起空性的,见佛功德法身。

  立本于根本佛教的纯朴,修行应见佛功德法身;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应该在人间行菩萨道,应该是般若道与方便道的修行历程;对大乘佛教中的方便法门,念佛、忏悔、回向等等,念佛的修行是策发信愿,应视为难行道的方便,作为培植福慧的资粮,如此方能确立当代台湾人间佛教的佛陀观。

  (四)“即人成佛”的人菩萨行

  人间佛教从“人 菩萨 佛”的理论核心出发,由人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在此土成佛,净化世间,成佛到底是佛法的究竟理想。人间佛教“以人为本”说明有情是世间的主体,人类具有三大特胜,所以是成佛的实践主体。人间佛教如何看待修行的目的──成佛呢?人间要如何修行才能成佛呢?何时才能成佛呢?这些问题涉及人间佛教的佛陀观思想。

  印顺导师以为:“释尊之本教为淳朴、深简、平实。然适应时代之声闻行,无以应世求,应学释尊本行之菩萨道。”[33] 从这段文意中,可以清楚知道他所推崇的是释尊本行的菩萨道,也就是中期佛教以“缘起性空”思想体系的菩萨道。菩萨的真精神是来自龙树所说的,如《印度之佛教》自序中所言:

  1.三乘同入无余涅槃而发菩提心,其精神为“忘己为人”。2.抑他力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为“尽其在我”。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为“任重致远”。菩萨之真精神可学,略可于此见之。[34]

  “忘己为人”、“尽其在我”、“任重致远”就是菩萨的真精神。人间佛教思想就利他而言,以“成熟有情,严净国土”为理想。对于何时可成佛,在经论中有各种不同说法,或说三大阿僧祇劫,或说无量阿僧祇,甚至有说三生取办,一生圆证、当生成就、即身成佛等。对于成佛的时间,并非人间佛教所重视的问题,所重视的是菩萨的“任重致远”精神。“即人成佛”之“即”具有“就”之含意,“就”具有现生此时之意。就此人身而成佛,不但肯定人身成佛的可能性,更具有“自力”修行成就佛道的原则性,菩萨的誓愿发心与实践精神便是成佛的重要条件,因此人间佛教的佛陀观就是人菩萨行形象。行践从平实处做起,只问耕耘,成佛是“因果必然”的结果,至于何时成佛,则待时节因缘成就的。因此人菩萨行者,悲愿深而得无生忍,体悟甚深之涅槃,则不说久成、速成的时间问题。[35] 这样的认知,就是世间正见的佛陀观。

  “即人成佛”的人菩萨行与太虚大师的“菩萨行”有相同的意趣,大师说:“我“非佛书研究之学者”,“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36] 在此文中,即时成佛非大师所贪,人生佛教是学菩萨发心修行的,由此可看出两人都着眼于“人”的基础,并不贪求即时成佛问题,都是主张行菩萨道的。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太虚大师是站在中国佛教思想现况基础上提出菩萨行,他所主张的菩萨行就是人乘行果。[37]

  太虚大师为适应今日时代所需,以人乘行果就是菩萨行。必须依人乘进趣大乘(成佛)的境地,是即须“直入大乘”,[38] 进趣到“法界圆觉”的境地。印顺法师也为解决现实问题,就印度佛教思想发展来说明菩萨道,“宏阐初期大乘之行解”就是人菩萨道,立足于“缘起性空”的思想体系中的说明,以平凡的人身不急于“直入大乘”,而在生死中发大心,积集悲智资粮的菩萨道。两人同样是在对时代的关怀前提下,面对现实呈现的问题表象,从解脱的主体──“人”作出发点,但是思想本质上却有极大的差异,只能说是思想抉择的不同。

  人间佛教“即人成佛”的人菩萨行为何?是依三心──菩提愿,大悲与般若(无所得为方便)而修六度、四摄。[39] 为了适应众生根性,必需修行三心,六度、四摄就是成佛的具体实践方法;也是成佛的因行;都是来自释尊前生事迹,透过“本生”、“譬喻”、“因缘”而传出的,这样的菩萨行通于朴素原始的佛陀观。人间佛教“以人为本”、“佛在人间”是确立世间正见的佛陀观。“即人成佛”的人菩萨行则是出世正见的佛陀观,也就是说远离俗见,正知就此人身来成佛,这是入世正见的佛陀观;探索佛陀的佛格,以菩萨道的发心与实践,作为见佛功德法身的体验,如此才能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见的佛陀观。两者融然无碍,是人间佛教佛陀观的真相。[40]

  三、人间佛教佛陀观的宗教实践

  印顺导师在台湾创建四个道场,分别为新竹“福严精舍”、台北“慧日讲堂”、嘉义“妙云兰若”、台中“华雨精舍”。印顺导师以其等身著述贡献社会,[41] 因此,近年在台湾佛教各地,受其思想的导引是多方面的,已有人致力发展其人间佛教思想。近年教界人士多以举办学术研讨会与出版专书方式为其祝寿,表达崇敬之意。[42] 由此可见印顺导师的思想对当代台湾佛教界,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学界已有人对其思想的影响作过研究与略评。[43] 本文也依此脉络,以受其人间佛教佛陀观思想影响为座标,试着诠释其宗教实践。

  (一)“人间佛教”的量化建筑

  印顺导师所创建的“福严”与“慧日”佛寺,目前的建筑都已经重建,“妙云兰若”也增建新的大殿建筑。依此四个道场的原始建筑来看,朴实无华,并无金碧辉煌的殿宇,在外观建物上,具有明显表达与传统神教色彩佛寺不同的意义。

  1. 内修外弘的讲堂与精舍

  (1) 新竹“福严精舍”

  新竹“福严精舍”是印顺导师于1953年9月创建的,于次年冬又有所增建。福严精舍原拟在香港筹建,后来却移建于台湾,因此,“福严精舍”可说是让印顺导师留住台湾的重要因缘。1969年增建大讲堂与

  学生宿舍,开办了女众的“福严佛学院”,历时三年,女众毕业后,甫于1971年恢复为男众道场。

  在1987年,真华法师(1922~)担任“福严精舍”住持任内,鉴于原有建筑部分老旧,故研拟重建,在重建时,设计理念则着重在考量“学校建筑”与“寺院建筑”结合,又因为原有部分旧建筑物存在,所以,在把握印顺导师思想风格前题下,将空间机能作量化调节考量,不完全从中国传统对称性造型着手,而设计为现在的建筑。[44]

  (2) 台北“慧日讲堂”  

  印顺导师在1960年为了外弘与护持“福严精舍”,兴建了“慧日讲堂”。[45] 讲堂位于台北都市地点,山门上并有*轮图样,象征着“慧日讲堂”对外弘扬佛法的深意。1991年重建时,在佛寺的造型设计为现代中国风味的现代大楼,在立面造型上设计显见的“慧日”字样。

  (3) 嘉义“妙云兰若”

  印顺导师于1964年冬建妙云兰若,便于此处掩关一年,恢复个人内修的生活。1969年重回兰若,开始编集其著作,并以“妙云兰若”之名义,将其全部论着编集为《妙云集》。如今的“妙云兰若”增建了新的大殿建物。印顺导师掩关时的“妙云兰若”依旧存在,环境清幽,朴实宁静,可看出是个自修的好道场。  

  (4) 台中“华雨精舍”

  印顺导师在“慧日讲堂”、“福严精舍”住持任满后,曾隐居台中南屯路,于1978年7月移住“华雨精舍”,这里是印顺导师长期居住静修的道场。以静修为主的“华雨精舍”,楼高二层,整体建筑外观为非常朴素,若非琉璃瓦屋顶的寺院造型,与一般居民楼房相仿。

  以上的佛寺建筑,并不拘泥于传统宫殿式佛寺建筑,较偏向于依使用需求的功能,作为佛寺建筑的规划原则。当然,现代佛寺的建筑,绝大部分因素也是为了因应各道场内修、外弘而作量化建筑。人间佛教佛陀观思想是“在人间成佛”,依着现实人间的需求为建筑佛寺的原则。人间佛教着重“人菩萨行”,为了成就“严土熟生”的菩萨志业,是依量化建筑结构来建立佛寺。因此人间佛教佛陀观在建筑上的表现就是“量化建筑”的佛寺。

  2.人间与传统的“妙心寺”

  就人间佛教思想影响而言,台南“妙心寺”是当代教界所知,致力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的道场,在其宗教实践上可看到台湾传统佛寺过渡到人间佛教的踪迹;近十几年来成立的“佛教弘誓学院”(以下简称“弘誓学院”),在各方面的宗教实践上,可说几乎没有传统佛教的包袱,因此在佛寺建筑与活动上,都可看出人间佛教佛陀观思想的具体实践。

  妙心寺是传统台湾佛寺建筑,以大雄宝殿与东西序禅房为主体建筑。在新建的文教大楼中可见传道法师为弘扬人间佛教理念的部分设计。例如妙心文教大楼建筑与原有大殿建筑风格迥异,是现代…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释德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