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臺灣人間佛教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
釋德檍
目次
一、前言
二、當代臺灣人間佛教佛陀觀的思想內涵
(一)“以人爲本”的佛陀觀
(二)“佛在人間”的佛陀觀
(叁)“見佛功德法身”的佛身觀
(四)“即人成佛”的人菩薩行
叁、當代臺灣人間佛教佛陀觀的宗教實踐
(一)“人間佛教”的量化建築
(二)我願此身如明月
(叁)浩蕩赴前程
四、結論
參考書目
提 要
佛法久住世間,是佛弟子一致的理想與目的。佛教的發展在適應衆生的世谛流布中,思想上卻有了轉變。當代臺灣佛教除了傳統漢傳大乘佛教之外,還流行著叁大主要思潮,囊括了原始佛教、大乘佛教與秘密佛教思想。因此,當代臺灣佛教思想發展與組織結構上已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現代化傾向。
解嚴後的臺灣佛教,逐漸發展出適應本土現實的“人間佛教”,當代臺灣漢傳佛教即出現所謂四大佛教勢力的道場,其中或有以“人間佛教”爲主流,成功的轉換了大陸式“出世性格”的模式。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在臺灣佛教環境中從醞釀到出現,有其時代背景和逐漸發展的過程,迄今已成爲當代臺灣漢傳佛教的一大主流。所以,當代臺灣佛教的佛陀觀思想及其宗教實踐,可以在這些曆史發展概況中清楚的呈現,並且可以找到理論依據。
本文只是嘗試著闡述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的佛陀觀思想,透過當代佛教僧團的宗教實踐,說明其面對當代臺灣佛教環境,如何調節與順應,藉以突顯人間佛教佛陀觀思想對當代臺灣佛教實踐的影響力。
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原始《阿含經》中“諸佛皆在人間成佛”一義確立其“佛在人間”佛陀觀,依其思想方針“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故主張“以人爲本”,“佛在人間”,“見佛功德法身”的佛身觀,成就“即人成佛”的人菩薩行,人間佛教的佛陀觀內涵便是具備出世正見與入世正見,兩者融和無礙的佛陀觀。
人間佛教在當代臺灣已造成一定的影響力,不僅導引佛教界信仰的方向,提升佛學思想的研究水准與方針,並促成對現實社會的關懷運動等。臺南“妙心寺”與“佛教弘誓學院”可說是顯著的實踐代表。“妙心寺”不僅在具象的寺院建築擺設與非具象的弘法活動中,可見正處于由臺灣傳統佛寺過渡到人間佛教的階段中。而“佛教弘誓學院”在昭慧法師的領導下,以人間佛教思想爲實踐理念,著重經濟實用的建築設計,從事多年關懷生命、護持佛教方面的運動,近年更有關于教內兩性平等運動的倡導,在臺灣佛教發展史上應具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人間佛教;佛陀觀;印順導師;以人爲本;佛在人間;見佛功德法身,即人成佛;妙心寺;弘誓學院
-------------------------------------------------------------------------
一、前 言
印順導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是當代臺灣漢傳佛教界最流行的思想潮流。該思想雖受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啓發,但二者在本質上有著極大的差異。[1] 近代佛教學界已有學者深入探討,並對二者思想的差異作了相關的比較,發現兩者思想內涵並不一致,故本文在此不再對其間的差異作探討。[2] 可確知的是“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明顯的沖擊著傳統佛教思潮。
民國以來,即有佛弟子以“人間佛教”爲題的倡導運動,發展至今,在佛教學界已引起極爲熱烈的回響,其思想不僅提升了佛學研究水准,導引著教界信仰的方向,更進而引起佛教兩姓平權問題的倡導與關懷本土等社會活動。
試想:“人間佛教”思想如何在當代臺灣佛教界開展出現今的局面
“佛陀觀”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主軸思想,“人間佛教”佛陀觀思想內涵爲何?當代臺灣佛教道場的宗教實踐又是如何呈現其佛陀觀思想呢?當代臺灣佛教界已有部分道場聲稱是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因此,本文希望藉著佛教僧團組織的宗教行爲,掘發佛陀觀思想的發展與內涵。
江燦騰教授曾在《當代》發表〈從廢除“八敬法”到“人間佛教思想”〉一文提及:
人間佛教涉及到整個佛教對人類和生態的關懷。簡言之,就是出于整體佛教正法的抉擇,而提出的诠釋概念,也是思想上必然的發展。[3]
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在《妙雲集》及相關專書中,早已蘊含其中,1971年出版的《佛在人間》一書中對人間佛教即有詳細的論述,但是並未爲人所知其核心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直至江燦騰在〈當代臺灣淨土思想新動向〉文中,[4] 以爲“人間佛教”就是印順導師整個佛教思想的主軸。印順導師也鑒于學界無法得知其核心思想,所以在1989年出版《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小冊子,再次正式向世人宣告他所要弘揚的佛法──“人間佛教”思想。秉持著他在1942年《印度之佛教》〈自序〉中所說的信念,主張“不是複古的,也決不是創新的,是主張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5] 言下之意,印順導師爲了振興純正的佛法而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殊不知,《佛在人間》與《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在時間上已相距近二十年之久。所以,人間佛教在臺灣佛教環境中從醞釀到出現,有其時代背景和逐漸發展的過程。[6]
“人間佛教”思想在臺灣佛教的發展,可略分爲:與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觀念厘清階段,以及厘清後的實踐發展階段。從1989年開始,教界對“人間佛教”相關議題開始熱烈討論,高雄佛光山舉辦“人間佛教學術會議”,所以有思想哲理與思辯上頗有研究的楊惠南教授,曾在1990年《當代佛教思想展望》一書中,將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差異及思想的過渡作一番探討。同年(1990),楊教授也將臺灣的人間佛教思想訊息帶到香港。隨著兩岸學術的交流,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已逐漸影響到中國大陸的學界。
理論實踐方面,在當代臺灣佛教界爲人所重視的是關于佛教兩姓平等問題。人間佛教立足于關懷此土、此時、此人,開展大乘“嚴淨國土,成熟衆生”的菩薩道。因此有重視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進而擴展到政治關懷;從事佛教文化與教育事業成爲實踐人間佛教的重要志業。這是從溫和的教育、文化、慈善到思想改革與製度改革的社會運動。佛教重視衆生平等精神,人間佛教也立足于這個立場,對教外不僅強調人權、生命的尊重,進而在教內強調兩姓平權問題,這個議題不僅涉及整個佛教思想的傳播,也是佛教二千五百多年來非常艱钜的戒律革新觀念。
總而言之,人間佛教在學理思想上可說是非常圓熟,有待進一步的推廣與實踐。目前在教界以其理念爲職志的部分實踐行動,對保守的當代傳統臺灣佛教而言,可說是一股強大的沖擊力量。面對傳入的南傳與藏傳佛教思潮,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成爲當代漢傳佛教的代表,相信在臺灣佛教傳播史上,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
在觀念的厘清階段主要是有關佛教正法思想的抉擇與對外教的批評。透過“人生佛教”與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包括其他叁大勢力佛教團體)觀念,更可抉擇出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教界對人間佛教所主張重視人本(此人)、此岸(此地、此時)的關懷向度,引申出對其學理建構方面的討論,這些都是思想發展的必然階段。
二、人間佛教佛陀觀的思想內涵
印順法師因《阿含經》中的啓示,奠定他對釋尊本教的基礎。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也于此奠定基礎。在其《妙雲集》下編之一《佛在人間》一文中,以人間正見的佛陀觀與出世正見的佛陀觀兩者融然無礙,是佛陀觀的真相。言下之意,佛陀觀可分人間正見的佛陀觀與出世正見的佛陀觀,正確的佛陀觀內涵是具人間正見的“佛在人間”與出世正見的“即人成佛”。最後更明文的以《增一阿含經 等見品》“諸佛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7] 是我們應樹立的正確佛陀觀。[8] 不禁試問:人間佛教佛陀觀與原始佛教佛陀觀是否相同?若有不同,其間的差異點何在?與大乘佛教理想的佛陀觀又有何不同呢?是否全然沒有關涉呢?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是“此人、此時、此地”的佛陀觀。“佛在人間”,“即人成佛”是人間佛教佛陀觀的原則。“佛在人間”對于可成佛對象、地點都作了說明,“諸佛皆出人間”,意即于此人間成佛的非只有釋尊一人而已,而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也于人間成佛,明確的對成佛地點──人間的肯定。至于何時可成佛,以及如何成佛的實踐修行方法暫不在此作具體詳細說明。從“人間佛教”思想的起源與發展中可知:人間佛教是爲了解決現實佛教問題的方案,也是佛教本質的探求。換言之,人間佛教是契理的根本佛法,也是契機的現實適應。契理的根本佛法代表原始佛教的教義,是以人爲本的;契機的現實適應代表大乘佛教的行解,是人菩薩行的菩薩道,因爲佛陀的修證曾是證悟無生法忍的菩薩,煩惱習氣已經斷盡,菩薩是在現實人間,隨緣普利衆生的。所以人間佛教本于原始佛教純樸之教義,撷取大乘佛教高遠的行解而確立其佛陀觀。因此,人間佛教佛陀觀與原始佛教佛陀觀在“以人爲本”的基礎上並無不同,但又不完全等同大乘佛教理想的佛陀觀。
佛法是“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有情與器界是世間的重要組成分子,也因此而有遷流變化的時劫,成住壞中的十方器界,與生、老、死中的有情。佛教是遍十方世界,盡未來際,普度一切有情的。釋尊之教也有十方世界、叁世時劫與一切有情之說,但印順法師以爲:“釋尊之爲教,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叁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爲本。”[9] 其意是以此土…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釋德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