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汉传佛教的展望与愿景——以印顺“人间佛教”为重心的探讨(林建德)▪P3

  ..续本文上一页“序言”即可看出端倪。以下依此序言透视其思想要义。

  对于中国佛教著重圆融方便,致使佛教有所转变,印老探源《阿含经》,读得“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之语句,有所契入,于是初步确立人间佛教的思想。印老说:

  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释尊之本教,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为之喜极而泪。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佛出世于人间,修道于人间,成道于人间,教化度众于人间,可见人间是最易于修行解脱的地方。换言之,佛教是重视此地、此时、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强调当下的世间而非彼处的他方世界;而偏重于“鬼化”、“神化”的佛教,都偏离了佛教真正的精神。

  人间佛教则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重视,并从菩萨道体现此一精神;强调慈悲与利他,可说是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印老以龙树思想为依据,归结菩萨之精神如下:

  龙树集其成,其说菩萨也:1.三乘同入无余涅槃而发菩提心,其精神为“忘己为人”。2.抑他力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为“尽其在我”。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为“任重致远”。菩萨之真精神可学,略可于此见之。

  印老的人间佛教思想,若脱离菩萨精神来认识,则不免有所偏失。对于印老弘扬佛法最终的归趣及其对于一切佛法的判摄,总结如下:

  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由此可知,印老以原始佛教为本,重视其纯直素朴的特质,而进一步以大乘佛法的行解为阐扬的中心;而经过长期演化的后期佛教,即使因方便适应而有所变质,但仍有许多值得参考之处,故亦须摄取其中长处,如此才能全面性掌握佛法的整体,充分掌握佛陀本怀并促使佛教复兴。

  以上是印老于《印度之佛教》“序言”处的人间佛教思想,之后则不离此观点而作进一步阐述。即使历经五、六十年悠悠岁月,印老晚期交代其一生思想之《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亦不外于此。其中尤以“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为一贯之主张,认为未来中国佛教的希望,即在此点的认识与弘扬,印老说:

  现阶段的中国佛教,不但理论是后期的大乘,唯心的、他力的、速成的行践,也都是后期佛教的本色。我们如果要复兴中国佛教,使佛教的救世成为现实,非推动中期的少壮青年的佛教不可。

  以及:

  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探求契理契机的法门;也就是扬弃印度佛教史上衰老而濒临灭亡的佛教,而赞扬印度佛教的少壮时代,这是适应现代,更能适应未来进步时代的佛法!

  由此可知,人间佛教思想所著重的是中期佛教的菩萨思想。中期的佛教有如一个人的少壮时期,在理智与行动上都处于最佳状态,既有年少的青春活力,也有年老的沉稳踏实,能够自利又利他,是弘扬佛教者所应著重的层面,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新契机。

  关于人间佛教思想,印老在《佛法人间》、《学佛三要》、《成佛之道》等书中亦多所提示,碍于篇幅之故,于此只略提人间佛教的四个理论轴心,此分别是 :

  一、论题核心:从人而发心修菩萨行,由学菩萨行圆满而成佛。

  二、理论原则:法与律合一、缘起与空性的统一、自利与利他的统一。

  三、时代倾向:青年时代、处世时代、集体时代。

  四、修持心要:菩提心(信愿)、慈悲心(慈悲)、空性见(智慧)。

  此四点是印老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也是印老以经论为基础来建构开创的;要理解何谓人间佛教,不外由此把握。至于台湾许多道场所说的“人间佛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间佛教?或者是否得自于印老思想之影响?等问题,皆应由此理论基础进行判断。另外,要具体扼要地掌握人间佛教的精义,《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无非最具关键性,该文子标题提到人间佛教是“契理而又适应世间的佛法”、是“少壮的人间佛教”,谈论“解脱行与慈悲心行”,以及说明“人菩萨行真实形象”,最后期勉菩萨道行者“向正确的目标迈进”。要认识印老(人间佛教)思想,必须从这篇文章去理解。

  伍、从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谈汉传佛教之发展

  如前所言,印老对中国佛教有著深切的反省,除了批判其种种偏差言行外,也建构出人间佛教的思想体系;而这些批判和建构,和太虚大师一样,是基于中国佛弟子的责任与使命,心系著中国佛教之发展与复兴。对于复兴中国佛教的方针与作法,可由其倡导的“人间佛教”得到明确的方向。可以说,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暗夜明灯,足以作为汉传佛教未来的光明与希望。换言之,印顺法师批判中国佛教,且进一步弘扬人间佛教;试图为中国佛教“开创新局” ,使学人未必要走传统中国佛教禅、净等老路;而指引一条适合时代、因应潮流、契理契机的佛教思想,为汉传佛教规划出新的理想与愿景。

  印老以人间佛教为汉传佛教规划出新的愿景,而这样的愿景是否能适应时代之趋势?或者,为什么人间佛教能适应现今(乃至未来)潮流之发展?人间佛教是否经得起时代考验?新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特质的佛法?什么样的佛法能适应于今后的社会而开展出来?为什么汉传佛教需要人间佛教的指引?凡此种种均是关心人间佛教和汉传佛教者所必须思考的 ,以下即就此问题提出个人

  #092;见。

  人间佛教之所以能促进汉传佛教之发展,是因为人间佛教具有契理性与契机性。我们可用下列简单的逻辑推论表示:

  前提: 1. 人间佛教具有契理性与契机性。

  (人间佛教是契理契机的佛法。)

  2. 契理契机的佛法能促进汉传佛教的发展。

  结论:   人间佛教能促进汉传佛教的发展。

  对于第二个前提少有人会怀疑,因为佛教要弘扬,使众生于闻法时获得利益,除了要考虑听法者的程度根机外(契机),所说的法也必须契合于真理(契理)。至于第一个前提──“人间佛教具有契理性与契机性”,则是需要进一步论述的。

  印老晚近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中,交代其一生思想重点,明白指出“人间佛教”是其根本关怀,而其所要弘扬的即是“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对于人间佛教之“契理”与“契机”,印老曾在〈人间佛教绪言〉开宗明义地作下列表示:

  佛法所最著重的,是应机与契理。契机,即所说的法,要契合当时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于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说的法,能契合彻底而究竟了义的。佛法要著重这二方面,才能适应时机,又契于佛法的真义。……现在所揭示的人间佛教,既重契机,又重契理。

  印老认为佛法强调“契机”与“契理”,此两者必须兼而有之。如专重于契理,则不免曲高和寡;若专重于契机,则忽略佛法真义的显正。可知片面的偏重都会有所缺失。而人间佛教正符合了契理与契机两种要件,但究竟怎么样才算是契理又契机?人间佛教是如何的契理又契机呢?以下略分五点说明。

  一、人间佛教主智论的信仰特质符合时代之趋势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进步的科学与发达的资讯,人的理智能力受到高度重视,宗教的信仰型态亦有所转变。过去的宗教信仰强调情感面的慰藉;而其仪式、仪轨、教条、戒律……等,都是信仰的重心。宗教要求信徒绝对服从、不容怀疑,于是信徒在形象的满足、权威的依赖中逐渐丧失思考判断的能力。而人间佛教与此相对,强调人生而为人的尊严可贵,认为人透过自力修行便能到达涅槃解脱,不须向外祈求上天的救赎(如神教信仰一般),亦不著重内在真常佛性之存在;主张人透过智慧的观照与思维,即可以追求幸福的生活。

  随著时代的演进,就宗教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宗教性的色彩将愈来愈淡薄,保守、僵化的意识型态将不再受到欢迎,反而还会受到知识份子的否定与批判。英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即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罗素曾以哲学家的观点,透过理性反省的方式,检视西方基督宗教的教义,公开发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的演讲 ,批判宗教之透过恐怖意识、感情慰藉等因素来操控信仰,并认为要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所需要的是知识和开明的观念,而人必须以智力来创造幸福的前景。

  罗素的观点反应了知识份子(Intellectuals)、菁英社群(Elites)的共同心声,认为人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帮助自己免于恐惧与痛苦;藉由独立思考来正视人生的苦难,而不是以逃避的方式来面对,更不需要把希望寄托在他方世界,却忽视现世的生活。

  佛教在知识界中的发展是受到瞩目的,印老说:“知识份子的加入佛教,是佛教能否辉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社会的菁英份子信佛学佛的人数愈多,佛教即愈强盛,社会亦随之更美好;而这正有赖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人间佛教“依法不依人”,没有隐遁色彩的声闻行,也没有神秘色彩的天乘行,不重死、重鬼,而重视信仰者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精神,有著浓厚主智论的信仰特质 。所以在这个著重人文、理性及科学,重视开明思想与进步观念的世纪,正是人间佛教发展的新契机。相对于传统保守的宗教所象征的刻板、落伍、单调,以及怯弱,依赖、崇拜、祈求……等信仰型态,人间佛教更能适应未来人心的需要,而能在文明的社会中作出贡献。

  二、在家与青年的人间佛教著重入世与利他

  “慈悲”是大乘佛法的主要特质,菩萨道慈悲精神的表现,不外是“入世”与“利他”。关于“人间佛教”的入世利他行,印老曾多次说明两种身份的重要,一是在家人,二是青年人。关于在家人的地位,印老在“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即开宗明义作下列表示:

  复兴中国佛教,说起来千头万绪,然我们始终以为:应该著重…

《汉传佛教的展望与愿景——以印顺“人间佛教”为重心的探讨(林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