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爲重心的探討(林建德)▪P3

  ..續本文上一頁“序言”即可看出端倪。以下依此序言透視其思想要義。

  對于中國佛教著重圓融方便,致使佛教有所轉變,印老探源《阿含經》,讀得“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之語句,有所契入,于是初步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印老說:

  釋尊之爲教,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叁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爲本。釋尊之本教,初不與末流之圓融者同,動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爲之喜極而淚。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釋迦佛出世于人間,修道于人間,成道于人間,教化度衆于人間,可見人間是最易于修行解脫的地方。換言之,佛教是重視此地、此時、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強調當下的世間而非彼處的他方世界;而偏重于“鬼化”、“神化”的佛教,都偏離了佛教真正的精神。

  人間佛教則表現出對現實人生的重視,並從菩薩道體現此一精神;強調慈悲與利他,可說是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印老以龍樹思想爲依據,歸結菩薩之精神如下:

  龍樹集其成,其說菩薩也:1.叁乘同入無余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爲“忘己爲人”。2.抑他力爲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爲“盡其在我”。3.叁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爲“任重致遠”。菩薩之真精神可學,略可于此見之。

  印老的人間佛教思想,若脫離菩薩精神來認識,則不免有所偏失。對于印老弘揚佛法最終的歸趣及其對于一切佛法的判攝,總結如下:

  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

  由此可知,印老以原始佛教爲本,重視其純直素樸的特質,而進一步以大乘佛法的行解爲闡揚的中心;而經過長期演化的後期佛教,即使因方便適應而有所變質,但仍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故亦須攝取其中長處,如此才能全面性掌握佛法的整體,充分掌握佛陀本懷並促使佛教複興。

  以上是印老于《印度之佛教》“序言”處的人間佛教思想,之後則不離此觀點而作進一步闡述。即使曆經五、六十年悠悠歲月,印老晚期交代其一生思想之《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亦不外于此。其中尤以“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爲一貫之主張,認爲未來中國佛教的希望,即在此點的認識與弘揚,印老說:

  現階段的中國佛教,不但理論是後期的大乘,唯心的、他力的、速成的行踐,也都是後期佛教的本色。我們如果要複興中國佛教,使佛教的救世成爲現實,非推動中期的少壯青年的佛教不可。

  以及:

  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演變過程中,探求契理契機的法門;也就是揚棄印度佛教史上衰老而瀕臨滅亡的佛教,而贊揚印度佛教的少壯時代,這是適應現代,更能適應未來進步時代的佛法!

  由此可知,人間佛教思想所著重的是中期佛教的菩薩思想。中期的佛教有如一個人的少壯時期,在理智與行動上都處于最佳狀態,既有年少的青春活力,也有年老的沈穩踏實,能夠自利又利他,是弘揚佛教者所應著重的層面,也是中國佛教發展的新契機。

  關于人間佛教思想,印老在《佛法人間》、《學佛叁要》、《成佛之道》等書中亦多所提示,礙于篇幅之故,于此只略提人間佛教的四個理論軸心,此分別是 :

  一、論題核心: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

  二、理論原則:法與律合一、緣起與空性的統一、自利與利他的統一。

  叁、時代傾向:青年時代、處世時代、集體時代。

  四、修持心要:菩提心(信願)、慈悲心(慈悲)、空性見(智慧)。

  此四點是印老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也是印老以經論爲基礎來建構開創的;要理解何謂人間佛教,不外由此把握。至于臺灣許多道場所說的“人間佛教”,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間佛教?或者是否得自于印老思想之影響?等問題,皆應由此理論基礎進行判斷。另外,要具體扼要地掌握人間佛教的精義,《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無非最具關鍵性,該文子標題提到人間佛教是“契理而又適應世間的佛法”、是“少壯的人間佛教”,談論“解脫行與慈悲心行”,以及說明“人菩薩行真實形象”,最後期勉菩薩道行者“向正確的目標邁進”。要認識印老(人間佛教)思想,必須從這篇文章去理解。

  伍、從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談漢傳佛教之發展

  如前所言,印老對中國佛教有著深切的反省,除了批判其種種偏差言行外,也建構出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而這些批判和建構,和太虛大師一樣,是基于中國佛弟子的責任與使命,心系著中國佛教之發展與複興。對于複興中國佛教的方針與作法,可由其倡導的“人間佛教”得到明確的方向。可以說,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暗夜明燈,足以作爲漢傳佛教未來的光明與希望。換言之,印順法師批判中國佛教,且進一步弘揚人間佛教;試圖爲中國佛教“開創新局” ,使學人未必要走傳統中國佛教禅、淨等老路;而指引一條適合時代、因應潮流、契理契機的佛教思想,爲漢傳佛教規劃出新的理想與願景。

  印老以人間佛教爲漢傳佛教規劃出新的願景,而這樣的願景是否能適應時代之趨勢?或者,爲什麼人間佛教能適應現今(乃至未來)潮流之發展?人間佛教是否經得起時代考驗?新時代究竟需要什麼樣特質的佛法?什麼樣的佛法能適應于今後的社會而開展出來?爲什麼漢傳佛教需要人間佛教的指引?凡此種種均是關心人間佛教和漢傳佛教者所必須思考的 ,以下即就此問題提出個人

  #092;見。

  人間佛教之所以能促進漢傳佛教之發展,是因爲人間佛教具有契理性與契機性。我們可用下列簡單的邏輯推論表示:

  前提: 1. 人間佛教具有契理性與契機性。

  (人間佛教是契理契機的佛法。)

  2. 契理契機的佛法能促進漢傳佛教的發展。

  結論:   人間佛教能促進漢傳佛教的發展。

  對于第二個前提少有人會懷疑,因爲佛教要弘揚,使衆生于聞法時獲得利益,除了要考慮聽法者的程度根機外(契機),所說的法也必須契合于真理(契理)。至于第一個前提──“人間佛教具有契理性與契機性”,則是需要進一步論述的。

  印老晚近在《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中,交代其一生思想重點,明白指出“人間佛教”是其根本關懷,而其所要弘揚的即是“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對于人間佛教之“契理”與“契機”,印老曾在〈人間佛教緒言〉開宗明義地作下列表示:

  佛法所最著重的,是應機與契理。契機,即所說的法,要契合當時聽衆的根機,使他們能于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說的法,能契合徹底而究竟了義的。佛法要著重這二方面,才能適應時機,又契于佛法的真義。……現在所揭示的人間佛教,既重契機,又重契理。

  印老認爲佛法強調“契機”與“契理”,此兩者必須兼而有之。如專重于契理,則不免曲高和寡;若專重于契機,則忽略佛法真義的顯正。可知片面的偏重都會有所缺失。而人間佛教正符合了契理與契機兩種要件,但究竟怎麼樣才算是契理又契機?人間佛教是如何的契理又契機呢?以下略分五點說明。

  一、人間佛教主智論的信仰特質符合時代之趨勢

  在現代文明的社會中,進步的科學與發達的資訊,人的理智能力受到高度重視,宗教的信仰型態亦有所轉變。過去的宗教信仰強調情感面的慰藉;而其儀式、儀軌、教條、戒律……等,都是信仰的重心。宗教要求信徒絕對服從、不容懷疑,于是信徒在形象的滿足、權威的依賴中逐漸喪失思考判斷的能力。而人間佛教與此相對,強調人生而爲人的尊嚴可貴,認爲人透過自力修行便能到達涅槃解脫,不須向外祈求上天的救贖(如神教信仰一般),亦不著重內在真常佛性之存在;主張人透過智慧的觀照與思維,即可以追求幸福的生活。

  隨著時代的演進,就宗教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言,宗教性的色彩將愈來愈淡薄,保守、僵化的意識型態將不再受到歡迎,反而還會受到知識份子的否定與批判。英國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羅素曾以哲學家的觀點,透過理性反省的方式,檢視西方基督宗教的教義,公開發表“爲什麼我不是基督教徒”的演講 ,批判宗教之透過恐怖意識、感情慰藉等因素來操控信仰,並認爲要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所需要的是知識和開明的觀念,而人必須以智力來創造幸福的前景。

  羅素的觀點反應了知識份子(Intellectuals)、菁英社群(Elites)的共同心聲,認爲人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幫助自己免于恐懼與痛苦;藉由獨立思考來正視人生的苦難,而不是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更不需要把希望寄托在他方世界,卻忽視現世的生活。

  佛教在知識界中的發展是受到矚目的,印老說:“知識份子的加入佛教,是佛教能否輝煌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個社會的菁英份子信佛學佛的人數愈多,佛教即愈強盛,社會亦隨之更美好;而這正有賴于人間佛教的弘揚。人間佛教“依法不依人”,沒有隱遁色彩的聲聞行,也沒有神秘色彩的天乘行,不重死、重鬼,而重視信仰者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精神,有著濃厚主智論的信仰特質 。所以在這個著重人文、理性及科學,重視開明思想與進步觀念的世紀,正是人間佛教發展的新契機。相對于傳統保守的宗教所象征的刻板、落伍、單調,以及怯弱,依賴、崇拜、祈求……等信仰型態,人間佛教更能適應未來人心的需要,而能在文明的社會中作出貢獻。

  二、在家與青年的人間佛教著重入世與利他

  “慈悲”是大乘佛法的主要特質,菩薩道慈悲精神的表現,不外是“入世”與“利他”。關于“人間佛教”的入世利他行,印老曾多次說明兩種身份的重要,一是在家人,二是青年人。關于在家人的地位,印老在“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即開宗明義作下列表示:

  複興中國佛教,說起來千頭萬緒,然我們始終以爲:應該著重…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爲重心的探討(林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