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青年的佛教,知識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今後的中國佛教,如果老是局限于──衰老的,知識水准不足的,出家的(不是說這些人不要學佛,是說不能重在這些人),那麼佛教的光明前途,將永遠不會到來。在這叁點中,在家的佛教更爲重要。
過去一般人想到學佛即想到出家,以爲佛教是出家人的佛教,學佛等于出家,勸人學佛便等于勸人出家,這正是社會人士的普遍誤解;尤其佛教越是衰落,越與社會脫節,誤會也就越深。所以印老認爲:““學佛並非出家,學佛不必出家”,這是目前應該普遍宣傳的重要論題。” 並期許出家的僧衆,不可隨便勸人出家:其認爲未來佛教的發展,應該著重在家的佛教,這樣不但可以免除社會的誤解,也能提高出家衆的素質,亦能“使佛教進入正常而光明的前途” 。
早在太虛大師從事佛教複興
#092;動時,即認定佛教將進入世界化,此時應著重在家。因爲在家佛弟子爲數衆多,其身份不受限製,易于深入人群的每一個角落和階層,積極從事利他的濟世工作,而如此發揮出來的力量是很巨大的。如果漢傳佛教未來的發展忽略了這個層面,其所能影響的範圍與發揮的效果將極有限。
印老所著重的在家佛教,之中包含兩個重要內容:一、佛化的家庭;二、由在家佛弟子來主持弘揚 。印老認爲佛教的修學應從周遭人開始,從自己的家庭去推動,把修學佛法的利益實際帶到自己的家庭,再逐漸擴大組織起來,慢慢向外擴散影響力。另外,對于在家人主持佛法,印老亦樂觀其成。印老從教典去考察,認爲《阿含經》的質多長者,以及大乘經的維摩诘居士、勝鬘夫人,都是弘揚佛法的龍象;另外古代曆史的諸多大德,都是傳授大乘的法將。包括近代的楊仁山、歐陽漸等在家的佛弟子,都肩負起弘揚佛法的重任。只要對佛法的信念、願力、見解、行持,能具備主持佛教的條件,印老認爲都是值得鼓勵的。
此外,印老認爲由在家衆所主持的佛教,有兩點是必須的:一、組織的,二、入世的。印老認爲唯有透過和合而健全的團體,佛教才能迅速地發展起來;相反的,如果缺乏有製度的組織,其所能發揮的力量就很有限。至于“入世”,是認爲每個在家佛弟子的工作崗位,即是修學菩薩道的道場,透過實質參與利他的修行,可以做到佛法淨化世間、利樂人群的目的。
簡言之,在家佛教的強調,是印老人間佛教中的一個要點,其認爲只要朝在家佛教的目標去努力,推行宣化、修持、慈濟等工作,“中國佛教是會大放光明的”。故雲:“中國佛教的前途,我們熱烈的寄望于在家佛教的發展!”
除了在家佛弟子外,青年人在人間佛教的思想中也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印老在《青年的佛教》之〈告青年佛教〉中,首先即指出:“佛教之新生,佛教青年事也!” 主張人間佛教的“時代傾向”是“青年時代”,認爲少壯的青年是社會的中心,要格外重視青年的佛教。
印老之所以強調青年人在佛教中的角色,是認爲青年人年輕力壯,在菩薩道的修學上,具有優勢與條件,具足利他入世的特點,而這樣的特點有利于佛教的推廣與複興。過去中國佛教重玄理、重證悟、重死後,與老年的心境特別契合,但與人間佛教的精神相違背。對于青年人在佛法修學以及佛教前途的重要性,印老作下列的說明:
推進適應時代的中國佛教,不宜因循于過去,而應該隨時記著:青年人愈來愈處于重要的地位了。中國佛教如不以適應青年的法門,引導他們來學佛,等于自願走向沒落。弘揚人間佛教,攝化的當機,應以青年爲主。了生死,當然還是佛法的一大事,但修學大乘,要以“利他爲先”。適應廣大的青年群,人菩薩爲本的大乘法,是唯一契機的了!《佛藏經》說:耆老們,但知保守瑣碎的教條,偏于自利,不能住持佛法。虧了少數青年,才將大法傳弘下來。過去如此,未來也一定如此,青年衆來發心修學,才是發揚真正大乘的因素。如大乘法中的文殊、善財、常啼等,都是現青年身,發廣大心,勇猛精進,學不厭,教不倦。他們自身現青年相,也歡喜攝引青年學佛;這不是菩薩偏心,而是青年人具足了適宜于修學大乘的條件。人間佛教的動向,主要是培養青年人的信心,發心修菩薩行。如不能養成人間的菩薩風氣,依舊著重少數人的急證,或多數而偏于消極的信仰,那對于中國佛教的前途,光明是太微茫了!
由此可知,相對于傳統佛教信仰之以中老年人爲主,未來的佛教更需要青年人的參與。且不只是要向青年人宣揚佛教,還要宣揚少壯的佛教思想;因爲適應少壯的佛教,必然著重入世和利他。如僅向一個青年人宣揚但求往生、只管打坐的信仰,或純粹以神秘、唯心的玄理度化,有時不免糟蹋年輕人契機的信仰。換言之,除了著重好的人才外,也要讓好的人才接受好的信仰與思想,此才是人間佛教所要努力的方向,此亦是印老所認爲的“人菩薩行的大乘法,是適應少壯唯一契機的法門。”
總之,科技的發達、科學實證精神的強調,人類的智力受到高度重視,加上自由、民主和平等,成爲文明國家間的普世價值,過去獨裁式、威權式的信仰已難以受到歡迎。佛教面對新時代的到來,其信仰型態也將更爲開明、自主。人間佛教洋溢著活潑喜樂的氣息,和自由民主的風氣相近;而一心一意只求往生的佛教思想,暮氣沈沈,已到了轉化的時機。人間佛教是知識的、入世的、青年的佛教,是活活潑潑、滿臉笑容的,充斥著朝氣、歡樂與熱情,所以關于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人間佛教思想無疑是重要的資糧。
叁、人間佛教指明佛法修學的道路
印老人間佛教思想的特點之一,即是指明佛法修學的道路;印老澄清思想的用意,即在于闡明佛教的修證之道,使人不再于錯綜複雜的佛教思想中,感到無所適從。如前所說,印老之所以傾心力于佛教思想的澄清,是因爲關心佛法的純正性問題。其一生以著書寫作爲主,但並不代表印老不重視修證 ;相反的,其著書正是爲了確立佛法的知見。對于佛法修證的何去何從,以及佛法權實關系的辨正
#092;用,印老依龍樹思想,以“四悉檀”教判准則統攝一切佛法,印老說:
人的根性不一,如經說的“異欲,異解,異忍”,佛法是以不同的方法──世界,對治,爲人,第一義悉檀,而引向佛法,向聲聞,向佛的解脫道而進修的。這是我所認爲是能契合佛法,不違現代的佛法。
以及:
以此四悉檀通攝當時的一切佛說,“皆是實,無相違背”。經說不同,如從應機說法來說,一切是如實說……然依修行而得究竟來說,那就是“第一義悉檀了”……勝義是叁乘聖者自證的,不落論議語言,所以不可破壞。反之,說一切法(自)性,一切論議語言,說是說非,都是可破壞的。因爲世俗施設,都有相對性,沒有不落于可破壞的境地。第一義悉檀真實不可破;如方便的應機設教,有相對的真實意義,所以前叁悉檀也可說是實了。
依據印老“四悉檀”教判准則,世間流傳的一切聖典不過是四種悉檀間不同的強調面向,只是在不同的適應中相契于佛陀自證的真理。但真能直捷相應于解脫,屬于佛法心髓的,只有第一義悉檀。因爲其他叁種悉檀或多或少和解脫相應,含有解脫的成份(如稀釋後的牛奶),所以也是佛法、也是真理,不過是相對性的真理。所以依“四悉檀”之原則,不僅不會徹底否定某些佛法,更能善巧
#092;用此四悉檀,把握到佛教之整體,得到機教相契的效果。
可知,印老指出純正性佛法,但沒有否定純正佛法以外的佛法不是佛法;只是要佛弟子(尤其佛法的布教師)能明辨權實,在方便與究竟、了義和不了義之間,能有清楚判斷,不含混地以“方便爲究竟”,而是“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且在面臨方便與究竟間的抉擇時,要有“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的精神。所以,印老雖多次強調佛法的純正性,但卻不是食古不化的主張;相對的,其思維是善巧靈活的,許多辯證性的深意是必須被深切把握的。
總之,印老在佛教思想的厘清與修行方向的指引上,有重要的成就;其教導了佛弟子如何分判究竟與方便,說明了佛法在曆史演變中的情形,並正確定位、抉發各派思想……等。而如此對于佛法修行道路的引導,著重觀念的啓迪與知見的建立,涉及根本性問題的厘清,此乃大方向、大原則的帶領,而這正是中國佛教最需要的。因爲就佛教修證而言,唯有在具足正見的前提下,從事實際的修持,才能走上正確的成就與解脫。相信印老確立佛法正知正見的貢獻,能使未來華人佛教圈成就更多如理如法的解脫者。
四、人間佛教以緣起空義把握佛教的整體
印老追求純正的佛法,多次強調自己是“信佛”而不是“信祖師” ,自己既非“複古”,也不是“創新” ,沒有特別的宗派立場,亦不受限于民族情感;而是超越區域性佛教的限製,站在究竟佛法的立場思考問題,以更大的胸襟與視野,寬廣地把握佛教的整體。如此一來,其所建構的人間佛教,格局是開闊的,既非一宗一派的傳承,也非否定某一時期、區域的佛法;而是在緣起性空的觀照下,全面性把握佛教的整體,顯示出“融攝叁期”(以少壯爲主) 的特質。
所謂“融攝叁期”,是指對于印度原始(根本)佛教、初(中)期大乘、後期大乘叁期佛教的融通與攝取。如前所言,印老早在《印度之鸾獺芳幢硎荊骸噶⒈眷陡痙鸾討缈悖觋U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 對于叁期佛教的發展,印老沒有否定那一個時期的佛法不是佛法,只是認爲不同時期的佛法是佛教不同思想的開展;以某一時期的佛法爲准,全然否定另一個時期,並不恰當。其中原始佛教與初期大乘兩個時期格外重要。
另一方面,叁期佛教皆不出緣起“叁法印”,此叁期佛教分別代表諸行無常(緣起)、諸法無我(空)、涅…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爲重心的探討(林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