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爲重心的探討(林建德)▪P5

  ..續本文上一頁槃寂靜(真常唯心)的思想;即從無常的世間出發,通過空無我的實踐,證入無生寂滅的聖境。佛法不離此“叁法印”,但因衆生的需要,或觀點的偏重,而成爲叁期不同的體系。且就龍樹菩薩思想來說,叁法印即是一實相印,只是初期佛教多說叁法印,後期佛教多說一實相印,兩者在中期佛教性空論者中一以貫之,沒有離一實相印的叁法印,也沒有離叁法印的一實相印。而既然叁法印通達一實相印,則大小乘佛法是可以融貫的(“大小共貫”) 。尤其站在性空論的立場,聲聞的緣起與菩薩的性空道理相同。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緣起與空是相互貫通的,只是聲聞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雖有偏重的不同,但緣起空義仍舊是一。

  “緣起與空的統一”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原則之一;印老所謂了義(純正)的佛法,不能脫離緣起性空來認識。印老說:“唯有依據緣起性空,建立“二谛無礙的”中觀,才能符合佛法的正宗。” 又說:““緣起性空”的佛法真義,啓示了佛教思想發展的實相。” 對于緣起性空在佛法中的地位,印老于著作中致意再叁,認爲佛法的究竟義,即在于“緣起”與“空”;而所謂契合于真實道理(即“契理”)的佛法,即是契入“緣起性空”。“緣起”與“空”分別代表原始佛法與初期大乘佛法的精義,其“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之中核心思想即此二者,對于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有著極重要的意義。

  易言之,雖然原始佛教的教理是最基本的佛法,但不代表初期的佛法即充分代表釋尊的本義;相對的,大乘佛法的産生,有其獨到的價值,彰顯了佛世時應機說法而被忽略的聲音。而人間佛教吸收初、中期佛法的思想核心,以緣起性空爲根本融攝叁期佛教思想,不即不離、亦即亦離于不同時期的佛法,能在善巧辨析的前提下活用權實 ,認可一切法皆爲佛說,所以人間佛教的視野及格局是開闊的,展現出氣度恢宏、兼容並蓄的一面。綜觀世界,能具有此寬大胸懷,同時又保有其根本立場的宗教,人間佛教應是其中的少數。

  五、人間佛教綜貫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

  印老在談其“根本的信念與看法”時,提出了八點見解,其中約有四點是談論整體佛教思想的把握。除透露出“融攝叁期”的主張外,更表達其綜貫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的立場。其中第二點印老認爲:“佛法源于佛陀的正覺。佛的應機說法,隨宜立製,並不等于佛的正覺。但適合于人類的所知所能,能依此而導入于正覺。” 從“佛的應機說法,隨宜立製,並不等于佛的正覺”,可以知道兩點訊息:第一、佛的說法是“應機而說”;第二、佛的立製是“隨宜而製”(即隨順因緣機宜而製),所以執守原始佛教的教理最爲純正,或者原始佛教的戒律最符佛製,但忽略了時節因緣的差異,便難免有所偏失。所以堅持原始佛教的純正而拒斥大乘,認爲“大乘非佛說”,是印老所不以爲然的。對此,印老在“根本的信念與看法”的第叁點亦言道出來:

  佛陀的說法立製,並不等于佛的正覺,而有因時、因地、因人的適應性。在適應中,自有向于正覺,隨順正覺,趨入正覺的可能性──這所以名爲“方便”。所以,佛的說法立製,如以爲“地無分中外,時無分古今”而可行,是拘泥锢蔽。如不顧一切,師心不師古,以爲能直通佛陀的正覺,那是會漂流于教外的。不及與太過,都有礙于佛法的正常開展,甚至背反于佛法。

  從“因時、因地、因人”的適應性,而向于正覺、隨順正覺,最後趨入正覺,是符合佛教精神的,所以“方便”在佛教是不能沒有的。如果一味重視某一時期、某一地區佛法的純正性,那是“拘泥锢蔽”。換言之,就印老而言,方便之不及與太過,對于佛法的正常開展都是有害的。相近的觀點,印老在第四點又進一步說:

  佛陀應機而說法立製,就是世谛流布。緣起的世谛流布,不能不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演變,有所發展。……因時地的適應,因根性的契合,而有重點的,或部分的特別發達,也是必然的現象。……從佛法在人間來說,變是當然的,應該的。──佛法有所以爲佛法的特質。怎麼變,也不能忽視佛法的特質。重點的,部分的過分發達(如專重修證,專重理論,專重製度,專重高深,專重通俗,專重信仰……,偏激起來,會破壞佛法的完整性,損害佛法的特質。象皮那麼厚,象牙那麼長,過分的部分發達(就是不均衡的發展),正沾沾自喜,而不知正障害著自己!對于外學,如適應融攝,不重視佛法的特質,久久會佛魔不分。這些,都是存在于佛教的事實。演變,發展,並不等于進化,並不等于正確!

  緣起的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隨著世谛流布,時、地、人的不同,種種因緣條件也跟著改變。所以任何佛教的修學者,對于佛教的緣起思想必須深切把握,以靈活的方式思考佛教演變的過程;否則,僵化的思維與牢固的意識型態,執取特定的佛法才是佛教,不能保有佛法的完整性,將會造成佛教修學的偏見與障礙。可知,佛法不管是“部分的過分發達”或者“過分的部分發達”,印老認爲都是不好的;反而必須從“諸行無常”此一整全性的觀點,理解佛法適應時代的方便作用,使方便不至于隨便,在方便中時時謹記佛教的究竟義實際爲何。

  對于整體佛教發展的過程,印老在“根本的信念與看法”第五點有綜合的說明:

  印度佛教的興起,發展又衰落,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壯而衰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稱贊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不是更有意義嗎?壯年而不知珍攝,轉眼衰老了。老年經驗多,知識豐富,表示成熟嗎?也可能表示接近衰亡!所以,我不說“愈古愈真”,更不同情于“愈後愈圓滿,究竟”的見解。

  不說“愈古愈真”,也不同情于“愈後期愈圓滿”是印老重要的觀點,印老對此曾多次強調 ;相對的,在著重辨異的前提下,融會古今,在權實間得其中道,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說,應是印老所主張的佛法判攝。換言之,對印老而言,佛法在世谛流布的演變中,因適應衆生需求而有多元的展現,所以不同文化體系形成的佛教信仰皆是佛教(如分布于漢、藏、南洋、日本、歐美等地區的佛法)。而這樣的觀點和近代中國“支那內學院”以及日本的“批判佛教”,乃至南傳佛教所認爲的“大乘非佛說”相較,都是很不同的見解 。前者認爲後期如來藏經典大有問題,必須拒斥于佛教之外,後者全盤性的否定了大乘佛教的價值,這些都忽略了“諸行無常”的道理以及佛法具有的宗教性特質,純粹只就客觀史實來研究,不考慮情感上信仰的需求,所以不可避免偏失之産生(此近似“愈古愈真”的評判)。

  上述五點人間佛教之特質 ,分別是就“契機”與“契理”兩個層面來說。其中第一、二點說明人間佛教“契機”之特質,人間佛教契合于知識的(重理智)、在家的(重入世)、青年的(重少壯 )根機,是適合于時代、環境以及聽法者根性的佛法;而第叁、四、五點論述了人間佛教“契理”之特質,對于佛法修學的知見,佛教根本思想的抉擇,以及各期佛教思想的融攝,綜貫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人間佛教指出了契合于真實的道理。總之,印老一生的努力,即在于探求契理契機的法門,而少壯時代的人間佛教正符合了此特質。人間佛教是契理契機的佛法,能適應現代、適應衆生,而在未來進步的時代中發展開來,具有無比的潛力,漢傳佛教未來之展望,正仰賴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之闡揚。

  陸、漢傳佛教的由衰到興及其未來之挑戰

  前面提到人間佛教的思想特點,認爲這些特點足以適應時代而發展開來,但這仍只是理想,對于漢傳佛教的改革、複興,此任務無比艱钜,所涵蓋的層面及所涉及的因素更是千頭萬緒。而人間佛教的開創,畢竟爲漢傳佛教帶來了遠景,只要信念與思想操持心中,集結更多有志之士參與人間佛教的建設,相信漢傳佛教由衰到興是指日可期的。此如印老說:“中國佛教前途,是光明的。……不過還在未來,非要從艱苦的現在,努力去打開困難,奠定新生的基礎不可。” 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漢傳佛教,正等著人間佛教的行者去開創。

  但在此同時,許多的挑戰是必須面對的,這些問題牽涉到人間佛教的發展,也影響著漢傳佛教的未來。以下謹就此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並提出個人對這些挑戰的看法。

  一、中國佛教本位與(整體)佛教本位的差異

  在延續漢傳佛教慧命與回歸佛陀本懷之間,在真理與信仰、理智與情感之間,總不免存在落差。印老探求佛法真義,不受限于地域、曆史、民族情感等因素,跳脫中國佛教範疇,從印度佛教溯源考察起,不以中國佛教爲本位來抉擇佛教思想,而站在整體佛教的立場,觀照佛教思想的流變,以“緣起性空”爲佛教的中心思想,反省偏離此根本思想的流派。但面對中國佛教的問題,如不從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中國佛教的演變,脫離文化脈絡,會不會有不相應的理解?

  要求從中國的地域性特質,去體察中國佛教,是個值得思考的觀點。如果從文化、曆史等脈絡,理解佛法東傳後教義的轉變,則所謂變質的佛法或過時的方便等論斷,就有許多討論的空間。這之中牽涉到立場的問題,而不同的立場進行法義抉擇時,會有不同的判攝,任何的流變都是可以解釋的,但如果以究竟佛法爲考量,則“正直舍方便”,不免還是要抛開純正佛法以外的因素。

  印老對中國佛教的反省批判,以中國佛教爲本位者必不以爲然,其老師太虛大師即是一個例子 。但印老畢竟是愛深責切的;而且印老的論述與觀點,是有憑有據地訴諸以理,並非無的放矢,其反省與批判無非是希望能夠更好 。

  總之,在中國佛教本位與(整體)佛教本位之間,在過去與現代之間,在隱遁與入世之間,在神鬼與人間之間,在他力與自力之間……立場不同,法義抉擇的結果就有不同,如何才是抉擇法義正確的立場?或者…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爲重心的探討(林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