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青年的佛教,知识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今后的中国佛教,如果老是局限于──衰老的,知识水准不足的,出家的(不是说这些人不要学佛,是说不能重在这些人),那么佛教的光明前途,将永远不会到来。在这三点中,在家的佛教更为重要。
过去一般人想到学佛即想到出家,以为佛教是出家人的佛教,学佛等于出家,劝人学佛便等于劝人出家,这正是社会人士的普遍误解;尤其佛教越是衰落,越与社会脱节,误会也就越深。所以印老认为:““学佛并非出家,学佛不必出家”,这是目前应该普遍宣传的重要论题。” 并期许出家的僧众,不可随便劝人出家:其认为未来佛教的发展,应该著重在家的佛教,这样不但可以免除社会的误解,也能提高出家众的素质,亦能“使佛教进入正常而光明的前途” 。
早在太虚大师从事佛教复兴
#092;动时,即认定佛教将进入世界化,此时应著重在家。因为在家佛弟子为数众多,其身份不受限制,易于深入人群的每一个角落和阶层,积极从事利他的济世工作,而如此发挥出来的力量是很巨大的。如果汉传佛教未来的发展忽略了这个层面,其所能影响的范围与发挥的效果将极有限。
印老所著重的在家佛教,之中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佛化的家庭;二、由在家佛弟子来主持弘扬 。印老认为佛教的修学应从周遭人开始,从自己的家庭去推动,把修学佛法的利益实际带到自己的家庭,再逐渐扩大组织起来,慢慢向外扩散影响力。另外,对于在家人主持佛法,印老亦乐观其成。印老从教典去考察,认为《阿含经》的质多长者,以及大乘经的维摩诘居士、胜鬘夫人,都是弘扬佛法的龙象;另外古代历史的诸多大德,都是传授大乘的法将。包括近代的杨仁山、欧阳渐等在家的佛弟子,都肩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只要对佛法的信念、愿力、见解、行持,能具备主持佛教的条件,印老认为都是值得鼓励的。
此外,印老认为由在家众所主持的佛教,有两点是必须的:一、组织的,二、入世的。印老认为唯有透过和合而健全的团体,佛教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相反的,如果缺乏有制度的组织,其所能发挥的力量就很有限。至于“入世”,是认为每个在家佛弟子的工作岗位,即是修学菩萨道的道场,透过实质参与利他的修行,可以做到佛法净化世间、利乐人群的目的。
简言之,在家佛教的强调,是印老人间佛教中的一个要点,其认为只要朝在家佛教的目标去努力,推行宣化、修持、慈济等工作,“中国佛教是会大放光明的”。故云:“中国佛教的前途,我们热烈的寄望于在家佛教的发展!”
除了在家佛弟子外,青年人在人间佛教的思想中也扮演极其关键的角色。印老在《青年的佛教》之〈告青年佛教〉中,首先即指出:“佛教之新生,佛教青年事也!” 主张人间佛教的“时代倾向”是“青年时代”,认为少壮的青年是社会的中心,要格外重视青年的佛教。
印老之所以强调青年人在佛教中的角色,是认为青年人年轻力壮,在菩萨道的修学上,具有优势与条件,具足利他入世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有利于佛教的推广与复兴。过去中国佛教重玄理、重证悟、重死后,与老年的心境特别契合,但与人间佛教的精神相违背。对于青年人在佛法修学以及佛教前途的重要性,印老作下列的说明:
推进适应时代的中国佛教,不宜因循于过去,而应该随时记著:青年人愈来愈处于重要的地位了。中国佛教如不以适应青年的法门,引导他们来学佛,等于自愿走向没落。弘扬人间佛教,摄化的当机,应以青年为主。了生死,当然还是佛法的一大事,但修学大乘,要以“利他为先”。适应广大的青年群,人菩萨为本的大乘法,是唯一契机的了!《佛藏经》说:耆老们,但知保守琐碎的教条,偏于自利,不能住持佛法。亏了少数青年,才将大法传弘下来。过去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青年众来发心修学,才是发扬真正大乘的因素。如大乘法中的文殊、善财、常啼等,都是现青年身,发广大心,勇猛精进,学不厌,教不倦。他们自身现青年相,也欢喜摄引青年学佛;这不是菩萨偏心,而是青年人具足了适宜于修学大乘的条件。人间佛教的动向,主要是培养青年人的信心,发心修菩萨行。如不能养成人间的菩萨风气,依旧著重少数人的急证,或多数而偏于消极的信仰,那对于中国佛教的前途,光明是太微茫了!
由此可知,相对于传统佛教信仰之以中老年人为主,未来的佛教更需要青年人的参与。且不只是要向青年人宣扬佛教,还要宣扬少壮的佛教思想;因为适应少壮的佛教,必然著重入世和利他。如仅向一个青年人宣扬但求往生、只管打坐的信仰,或纯粹以神秘、唯心的玄理度化,有时不免糟蹋年轻人契机的信仰。换言之,除了著重好的人才外,也要让好的人才接受好的信仰与思想,此才是人间佛教所要努力的方向,此亦是印老所认为的“人菩萨行的大乘法,是适应少壮唯一契机的法门。”
总之,科技的发达、科学实证精神的强调,人类的智力受到高度重视,加上自由、民主和平等,成为文明国家间的普世价值,过去独裁式、威权式的信仰已难以受到欢迎。佛教面对新时代的到来,其信仰型态也将更为开明、自主。人间佛教洋溢著活泼喜乐的气息,和自由民主的风气相近;而一心一意只求往生的佛教思想,暮气沉沉,已到了转化的时机。人间佛教是知识的、入世的、青年的佛教,是活活泼泼、满脸笑容的,充斥著朝气、欢乐与热情,所以关于汉传佛教的展望与愿景,人间佛教思想无疑是重要的资粮。
三、人间佛教指明佛法修学的道路
印老人间佛教思想的特点之一,即是指明佛法修学的道路;印老澄清思想的用意,即在于阐明佛教的修证之道,使人不再于错综复杂的佛教思想中,感到无所适从。如前所说,印老之所以倾心力于佛教思想的澄清,是因为关心佛法的纯正性问题。其一生以著书写作为主,但并不代表印老不重视修证 ;相反的,其著书正是为了确立佛法的知见。对于佛法修证的何去何从,以及佛法权实关系的辨正
#092;用,印老依龙树思想,以“四悉檀”教判准则统摄一切佛法,印老说:
人的根性不一,如经说的“异欲,异解,异忍”,佛法是以不同的方法──世界,对治,为人,第一义悉檀,而引向佛法,向声闻,向佛的解脱道而进修的。这是我所认为是能契合佛法,不违现代的佛法。
以及:
以此四悉檀通摄当时的一切佛说,“皆是实,无相违背”。经说不同,如从应机说法来说,一切是如实说……然依修行而得究竟来说,那就是“第一义悉檀了”……胜义是三乘圣者自证的,不落论议语言,所以不可破坏。反之,说一切法(自)性,一切论议语言,说是说非,都是可破坏的。因为世俗施设,都有相对性,没有不落于可破坏的境地。第一义悉檀真实不可破;如方便的应机设教,有相对的真实意义,所以前三悉檀也可说是实了。
依据印老“四悉檀”教判准则,世间流传的一切圣典不过是四种悉檀间不同的强调面向,只是在不同的适应中相契于佛陀自证的真理。但真能直捷相应于解脱,属于佛法心髓的,只有第一义悉檀。因为其他三种悉檀或多或少和解脱相应,含有解脱的成份(如稀释后的牛奶),所以也是佛法、也是真理,不过是相对性的真理。所以依“四悉檀”之原则,不仅不会彻底否定某些佛法,更能善巧
#092;用此四悉檀,把握到佛教之整体,得到机教相契的效果。
可知,印老指出纯正性佛法,但没有否定纯正佛法以外的佛法不是佛法;只是要佛弟子(尤其佛法的布教师)能明辨权实,在方便与究竟、了义和不了义之间,能有清楚判断,不含混地以“方便为究竟”,而是“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且在面临方便与究竟间的抉择时,要有“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的精神。所以,印老虽多次强调佛法的纯正性,但却不是食古不化的主张;相对的,其思维是善巧灵活的,许多辩证性的深意是必须被深切把握的。
总之,印老在佛教思想的厘清与修行方向的指引上,有重要的成就;其教导了佛弟子如何分判究竟与方便,说明了佛法在历史演变中的情形,并正确定位、抉发各派思想……等。而如此对于佛法修行道路的引导,著重观念的启迪与知见的建立,涉及根本性问题的厘清,此乃大方向、大原则的带领,而这正是中国佛教最需要的。因为就佛教修证而言,唯有在具足正见的前提下,从事实际的修持,才能走上正确的成就与解脱。相信印老确立佛法正知正见的贡献,能使未来华人佛教圈成就更多如理如法的解脱者。
四、人间佛教以缘起空义把握佛教的整体
印老追求纯正的佛法,多次强调自己是“信佛”而不是“信祖师” ,自己既非“复古”,也不是“创新” ,没有特别的宗派立场,亦不受限于民族情感;而是超越区域性佛教的限制,站在究竟佛法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更大的胸襟与视野,宽广地把握佛教的整体。如此一来,其所建构的人间佛教,格局是开阔的,既非一宗一派的传承,也非否定某一时期、区域的佛法;而是在缘起性空的观照下,全面性把握佛教的整体,显示出“融摄三期”(以少壮为主) 的特质。
所谓“融摄三期”,是指对于印度原始(根本)佛教、初(中)期大乘、后期大乘三期佛教的融通与摄取。如前所言,印老早在《印度之鸾獭芳幢硎荆骸噶⒈眷陡痉鸾讨缈悖觋U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对于三期佛教的发展,印老没有否定那一个时期的佛法不是佛法,只是认为不同时期的佛法是佛教不同思想的开展;以某一时期的佛法为准,全然否定另一个时期,并不恰当。其中原始佛教与初期大乘两个时期格外重要。
另一方面,三期佛教皆不出缘起“三法印”,此三期佛教分别代表诸行无常(缘起)、诸法无我(空)、涅…
《汉传佛教的展望与愿景——以印顺“人间佛教”为重心的探讨(林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