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成唯识》7)。此明明与离识自在之“客观”意义相违,凡辩论,三支所用概念,应主敌所解一致。否则各道其所道,或犯不成,或犯不定,永久不得真实是非矣。来教乃以“客观”意义含混为武器,似亦不尽当也。
总之,龙树、无著之真意,应加探讨,亦应步步踏实而探讨,此则前书提供意见之本怀,幸洞察之,即颂
禅悦
吕澂新自6.2
前惠药方,已托李先生代谢,兹再一次申谢。附与石先生复,请转交。
吕澂复巨赞法师书
(1950年8月4日)
巨赞法师:
得信,藉悉近日有暇从事著述,快慰之至!我1日讲《佛传与佛说》腊本,第卷寄供参考。(该本系游于默君所用,阅毕,即恳掷还。)英、日文资料,讲稿附录若干种,惟截至一九二六年为止,其后续出者,请参考望月信亨:《佛教大年表》(一九三七年版)。另有较新之资料为立花俊道《考证释尊传》(一九四七年版)。佛弟子传记资料,前只见山边习学:《佛弟子传》与《教团·人人》;赤治智善敬《释尊,四众》(见《日本佛教学协会年报第一年》,皆甚旧。佛时政经状况之研究,旧有羽溪了谛《佛教兴起,政治的背景》与增谷文雄《原始佛教之种姓制度》(皆见一九三一年《宗教研究》杂志)。又金仓圆照:《印度古代精神史》(一九四一年版)有简略的综合的叙述。英文资料,前见《新建设》载印度近年对古代经济史有新著作刊行,谅可参考,请设法搜罗。(上述日文资料,南京图书馆偶一有之。请在京先查借,再向宁邮借,弟处现在缺乏各书,怒未寄奉也。)
天热,为法珍重,不一一。
吕澂八.四稿,且寄不胜寄,待稍缓时日,再呈教可也。至零篇文字,藏密三书导言(载三书篇首)及禅学述原,前时均已在华大刊物发表。藏汉佛学传承,讲时含有批评,须改写。均缓日再检寄。
专颂法乐
吕澂手上九.二
吕澈复巨赞法师书
(1950年9月4日)
巨赞法师:
前寄内学院研究工作总结改稿,闻已列入月刊首期,甚慰。兹发现该稿尚有两点措辞未妥需加改订,另纸抄上祈设法代改为感。又见编委会记录,悉已边译史彻尔氏之《涅椠论》,该稿译成后务盼同人详加审定方可选载,因原书见解极为平凡也。氏信《起信论》为马鸣之作,视作初期之大乘家,又以属瑜伽一系,皆有误会。
专布即颂
撰祉
吕澂拜上九.四
吕澂复巨赞法师书
(1950年7月l6日)
巨赞法师:
久别极念,获书备悉年来苦心护教之经过,佩慰无已。藉学兴教今正是时,学社之设极所赞同。贵同人欲激任名义,如与法事实有裨益,谨当应命,请转达真如居士与贵同人再予斟酌为感!近见沪上佛刊登载大作《佛教人生观》,甚有精采,倘全稿尚存副本,邮惠先睹尤为盼祷。
专复即颂
法悦
吕澂和南七.十六
吕澂复巨赞法师书
(1950年8月1日)
巨赞法师:
惠复暨附件均收。兹附复贵社函一纸,即希转交为荷!嘱为月刊撰稿,容缓日草就寄呈备用。又内院工作报告原稿略须改订,亦俟缓寄可也。
专复即颂
法乐
吕澂顿上八.一
吕澂复巨赞法师书
(1950年l1月20日)
巨赞法师:
近得林君来信,藉悉备蒙照拂,至为心感。激因院友促归,定于本月二十六日由宁搭轮赴蜀。月刊需稿,容后撰寄,兹检奉旧作《契丹大藏考》一种,请叶遐庵“”先生指正。如编辑同人认为合用先行刊布亦可(不受酬),月刊经法师等努力前途无限,不胜欣慰。有便时惠佳音为祷。专颂
净祉
吕澂拜行十一.二十
注:(1)即叶恭绰。
吕澂先生复巨赞法师书
巨赞法师:
得十八日惠书,真不胜空谷是音之喜!最近拙作数种皆匆促间写成,语焉不详,有劳疑难,实深惭悚!兹遵嘱略就所难分疏,当否,再候明教。
(一)惠书引《智论》“六”一段文,致疑拙作之以心性不与烦恼同类释成明净,只是印度佛学中一种理解,并不能概括其余。诚然,印度佛学大小空有异说纷如,随举一题,皆难得通彻之论。但以心性明净言,如拙作所解,则固属较能彻上彻下者也。盖心性明净一语,本与“客尘所染”合成一完整命题,此从巴利文《增一》下至《胜鬘》、《楞伽》、《中边》、《宝性》,莫不皆然。故谓其不与烦恼为类(即染而不染,见非染性),既惬。当于原意,亦融贯于群言,似亦可谓得其要领,正不必以全概与否相责备也。且拙作中段小结亦云:“印度佛学对于心性明净的理解是侧重于心性之不与烦恼同类”,其中特别点明“是侧重于”,或亦能幸免于语病欤
其《智论》“六”所说,意指法性,虽心性亦必以法性为基础,但究竟是两事,惠书对此,似辨析尚有未尽也(拙作还引用宗密《都序》所谈空性两宗论性不同一段,借以说明即在法性基础上看心性,亦可见其以空寂为明净——当然所谓空寂者有不同。至于进一层辨析心性,则印度要以非烦恼为性相解释,而中国却落到本觉上,两者遂迥异矣。宗密所见自未能致此,引文不过旁证中印两方立说实有不同而已)。
(二)惠书又引《智论》“三二”、《大般若》“五六九”两段文。致疑拙作之说《起信》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的思想导源于魏译《楞伽》,并不正确。愚意此应辨明两点:其一,《智论》所说仍明明是指法性而非心性,且立说方式又与《智论》“六”有不同,盖系从主客相对的认识上言之,故上文有“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之语,下文又明言“名入法性中”(入是悟入,不能离开认识)。依愚所理解,《智论》之文,乃是说客观的诸法实相由于众生无明所障蔽,以致在认识上发生歪曲的理解而构成不清净的看法(从主观方面说来是不净),亦犹因为乌云之蔽空,而成昏天黑地,其实日月光明固自若也(此从客观说仍是净,论文所谓实相常住不动也)。论云“实相与无明合”,乃以主合客,此与《起信》纯从主观一边立论而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固属两个类型矣,必欲寻其草蛇灰线之迹,似亦可不必也。其二,上推《般若》“五六九”一段文,所指实亦迥异。先以译文言,玄奘所翻此段,颇多沿用《胜天王》旧译之文(此由对照两者而知),不能视为精确无误(玄奘诸译并非百分之百的正确,其中有意的改动,无意的错落,甚至由于不得其解而流于含浑,实例甚多,因此非本题,今姑不谈)。次以意义言,惠书断章只取经文“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两句,其实应连上文“如实知见诸法不生”通读乃识其意。依愚所理解,经文正说诸法不生,下文连贯两句,只是层层纵夺以坚人之信解而已。其意若曰,纵使诸法有生起之义,而从真如言仍是不动即不生;更进一层,纵使真如有动即能生诸法,而如本身仍自不动即不生。如此归结到诸法不生,可谓剥蕉见心。若泛泛以真如生法解之,似未为善得经意也。经文上面亦说由法性生无边功德之法,此正是惠书所谓以有空性诸法得成之意,其成也亦非自成,乃由悟者如应而设施之耳。此经与论相通,只可从法性言,其与心性之说固犹隔一间也。
(三)惠书又引《智论》“三二”一段文,致疑拙作说返本还源的主张起源于《起信》恐与事实不符。此亦未免误会。拙作之谓返本还源只专指以人心为本觉(甚至说成已觉,与佛不异),去蔽即现,不待外求;此正是后来禅家正令之所自出,其为从魏译《楞伽》、《起信》所说展转构成,有如拙作之阐发,似亦已确然无疑矣。至于《智论》之言,仍是从主客认识关系上以谈法性,其与拙作所说心性固属两事,不拉关系,似无不可。
惠书还旁论返本还源之不当,而涉及性起之说,此又说来话长,恐涉支离,姑略而不论。惟最后说到中国印度佛学的异同问题,亦可从另一角度上看,此自是切确之见。拙作以心性思想论中印佛学之异同,亦只以其上与孟苟性论相涉,下又与宋明理学有关,从中国思想史上言,此乃甚为重要之一环,因而先论及之,非谓中印佛学之异即限于此一点也。法师得暇,如能另端论列,以开茅塞,则感幸无既矣。
吕澂再拜
六月二十三日
(原载《现代佛学》1962年第5期)
何家槐致巨赞法师书
(1953年4月5日)
巨赞法师:
自四九年一别(当时我们都住西河沿的永安饭店)即一直没有机会再见,至以为念。现在我想请教您一个佛教典故,即:“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这一偈子中的“何立”二字究系何指
这一偈子应作何解
拟请拨冗示知,无任感盼。专此奉恳即致敬礼
何家槐上
四月五日中午
赐复请寄:万寿山马列学院。
中印友好协会成立大会筹备处请巨法师为会员信
巨赞同志:
为发展中印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特发起组织中印友好协会、拟请巨赞同志参加为会员,谅邀同意。兹定于五月十六日(星期五)上午九时假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行中印友好协会成立会、通过章程并选举理事会。十时举行庆祝成立大会,邀请印度文化代表团及印度驻华大使馆人员参加。务请九时前准到,以便完成成立会程序,接开庆祝成立大会。
此致
敬礼
中印友好协会成立大会筹备会
附上中印友好协会章程草案一份
五月十日
中缅友好协会成立大会筹备处请巨法师为会员信
巨赞同志:
为发展中缅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缅两国文化交流、特发起组织中缅友好协会、拟请巨赞同志参加为会员,谅邀同意。兹定于五月十一日(星期日)上午九时假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行中缅友好协会成立会、通过章程并选举理事会。十时举行庆祝成立大会,邀请缅甸文化代表团及缅甸驻华…
《巨赞法师书信摘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