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巨赞法师书信摘录▪P9

  ..续本文上一页法师致巨赞法师书

  巨赞法师:

  假借神权,愚民敛财,岂惟佛门深恶,实亦道家所痛绝。但不知始自何年何月,南岳山一部份佛道教徒,竟崇奉与自家史乘无关宏旨的“圣帝老爷”作为自己底摇钱树。未解放前,你是在南岳住过两年的,这些钱真不知摇到什么孽海里面去了。说来确实非常痛心。去年秋季香会要开始的时候,湖南区委会统战部的负责同志为了支持实现香民主统一管理的要求,曾亲身到南岳来搞了九天,不知费了多少脑筋和唇舌,才打开了大家的思想,使圣帝殿内十六家的佛教徒和道教徒,心悦诚服的接受了民主统一管理的要求。大家在香会中做得非常卖劲,祝融峰和市区圣帝殿共同净余了人民币四千一百多万圆,南岳山丧失了劳动力的同参道友,靠着这,就基本上解决了物质生活的困难。加之有劳动力的,多能硬干苦干,也打出了自己底江山,在我这一次回到南岳的时候,看到许多同参道友身上都穿了新棉衣,还有弹了新棉被的。大家脸上都是笑嘻嘻的,真使我心里也感到异常的舒服。一千万圆生产贷款,也就是从这香火盈余里面抽拨出来的。除单干户借去两百多万圆,还剩有七百一十四万,大概会全部拨借互助组。因为他们计划要种两百株广橘,最低需要五百万圆的成本,他们底经济还是相当窘迫的。除了这一点经济果林以外,他们在季节性农作物方面,准备种三百斤马铃薯的种子,大概可能挖三十石;插两万兜红薯秧子,大概可能挖一百石,此外估计还可能收二十石稻谷,十五石番茄、十五石萝卜。他们组织底动机,的确不是单纯为了个人底利益。一般劳动力和文化水平,也还不十分差。这个组织的确是有前途的。我非常珍视他们底漫谈,特地记录下来,作为他们自己经常的警惕和鞭策,这对他们确实也有点好处的。顺颂

  午安

  弟明真和南

  (原载《现代佛学》1954年2月号)

  虚云老和尚致巨赞法师书

  巨赞法师惠鉴:

  敬启者,电悉中国佛协将于八月十六日召开全体理事扩大会议,行见十方贤哲,云集燕都,花雨缤纷,欢声雷动,法筵清众,得未曾有,引领尧天,曷胜翘恋!云德薄能鲜,屡承协会诸公暨诸檀越错爱,嘱赴京师,愉觐圣化,同沾优渥,敬受圆音。无奈云以行解两芜,老病相逼,耳患重听,口讷微言,惭预盛会:兼以荒山住僧近百,大小问题赖云解决,一旦远行,势将星散,则大好云居,重见湮没,有负地方政府护荫深情,此云不敢遽离之苦衷也。为瞻仰盛会计,特着监院慈藏趋座请安。伊年青智浅,诸希示导!顺呈荒山云雾粗茶,用辟炎蒸,并除渴想。专此敬请

  道安

  贫衲虚云和南

  (原载1990年河北省佛教协会编印《虚云和尚法汇续编》)

  巨赞法师致吕秋逸先生书

  秋逸先生:

  最近连续拜读了三篇大作(吕先生三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是一九六一年七月三日的《谈有关初期禅宗的几个问题》,曾转载于《现代佛学》一九六一年第六期;次之是一九六二年六月六日的《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第三篇是发表在《学术月刊》一九六二年第四期的《<起信>与禅》一一编者注),就思想的严整和引证的精密上说,对我个人启发很大。现就管见所及,提出几个问题,请于便中惠予指教。

  一、大作《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中有云:“他们由此推论人心之终于能够摆脱烦恼的束缚,是见其自性(本质)不与烦恼同类,当然是清净的了。——这样构成了以明净为心性的思想……随着这些对于人心的不同解释,心性的意义也由原来只从它和烦恼的关系上去作消极的理解的,渐变为从具备成佛的因素方面去作积极的理解。不过,以为人心自性不与烦恼同类的那一基本观点是始终未曾改变的。”我以为这样说法,只是印度佛学中心性明净的一种理解,而不能概括其余。

  《大智度论》卷六云:“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嗔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是淫欲法名为何相

  ”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

  ”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相,空无所有,云何能作恼。一这是就缘生性空的教义,而说贪嗔痴三毒烦恼实相清净。《大般若经》卷二O一至卷二八四所云:“贪嗔痴清净故即色等清净,色等清净故即贪等清净……一切智智清净故色等清净,色等清净故,六度二十空真如法界乃至诸佛无上菩提清净。何以故

  贪等清净与色等清净、六度等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也是这个道理。似乎很难说它和“人心自性不与烦恼同类”的理解,属于同一个范畴。

  二、大作《<起信>与禅》在证成魏译《楞伽》的错误之后,即引《起信论》文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说明这一思想导源于魏译《楞伽》的异说。但是《大智度论》卷三二云:“实性与无明合故变异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净实际,名入法性。”这与《起信论》的说法虽然很不相同,而草蛇灰线,其间似乎有学说发展上的线索可寻。若更向上推,则《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云:“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此奘师所译,当然没有误译的问题,它与《大智度论》的说法,似乎也不能说没有学说发展上的关系。

  三、大作《<起信>与禅》又云:“由此推衍,还说此净心即是真心,本来智慧光明,所谓本觉,所有修为亦不待外求,只须息灭无明,智性自现:这样构成返本还源的主张。”似乎返本还源的主张,肇源于《起信论》,恐与事实不符。《大智度论》卷三二云:“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是名为如。”龙树菩萨的这一段话,虽然不能说它就是返本还源论的始作俑者,但是也很难断然地说它与《起信论》的说法毫无关系。

  四、就道理上讲,通常所说的返本还源论,实在是很难讲得通的,所以唐代复礼法师以偈问“天下学士”,曾经在当时弓I起了热烈的讨论。就是到了宋朝,天台宗的四明尊者也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因为一提到返本还源,必然要牵涉到“性起”的说法,而性起之说与台宗、贤首宗以及禅宗的教义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法藏法师在《华严经问答》中云:“缘起无自性故,起本具性……言起者即其法性……如其法本具性故名起耳,非有起相之起。”这样说来,贤宗的“性起”说,似乎基本上没有超出《中论》:“以有空法故,一切法得成”,《维摩经》:“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论点。因此探讨中印佛学的异同问题,似乎还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谈。《起信》、《楞严》的真伪问题,初期禅宗的思想问题,也可作如是观。一孔之见,无当大方,抛砖引玉,伫候明教。

  顺祝

  六时吉祥

  巨赞敬启

  六月十八日

  吕澈致臣赞法师书

  (1950年5月26日)

  万均法师:

  昨见《现代佛学》5月号登载大作《禅余随笔》,为龙树,无著之学作辨护,甚佩!惟大作中有数处似应再作商量,兹列举于下,以备参改。

  1.所引《中论·业品》一颂,实系龙树假设正量部之说,(见《中观释论》、《般若灯论》等书),用来破斥者,故为对立面的文章,似不应该同龙树之正论。

  2.又引《摄论》一颂,实系无性《释论》引用陈那之说(见《掌中论》)与无著无关,似亦不应混同。

  3.又引“性境不随心”一句,原指第八识与前五识之所缘相分性种等不与见分一致者,统为相分,其性质仍是识之一类,与心外客观存在不同。故唯识家言,始终是一种唯心论(客观的唯心论),似乎难为辨解。

  愚见如此,尚希不吝指教为荷。

  专颂!禅安!

  吕澂

  5.20

  吕澂复巨赞法师书

  (1950年6月2日)

  巨赞法师:

  惠教于愚见赐予商量,极快!唯尊解云云,实未敢苟同。

  第一点,《中论》虽空不断一颂,系承以上六颂总结,“不失法”(AviPRanasa)之离断常两过。上颂为外论,此颂自亦同然,故《中论》旧注八大家、余存无畏,佛护、安慧、清辨、月称五疏,解释此文莫不如是(无畏、佛护解见藏要本《中论》41页校注五:安慧解见藏要本《中观释论》58页左;清辨解见缩制藏本暑帙——108页左,月称解见影印本西藏大藏经98卷51页)。“不失法”为正量部业论之独有主张,《般若灯论》有明文,亦不容异议。因此,我前函谓此颂乃反面文章,绝非无据之空谈。至于《智论》了身有与此相似之文,此殆罗什误解《中论》之意(《中论》青目释从“无畏论”出,全书章句与“无畏”相同,惟此颂独异,当是罗什误会。)而又于《智论》以意增益耳(《智论》译文不尽为原作所有,最近见于泻龙祥专文论之极详,见《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七卷一号)。否则《中论》明明破斥“不失法”,《智论》反又取之,出尔反尔,大智不应如此,且“不失法”为专名,亦不应泛泛以不灭解之也。

  第二点,大作原以“于绳起蛇觉”(应译原作“于绳谓蛇觉”)一颂为无著《摄论》之颂,我前函辩此颂并不属于《摄论》,而系无性释论所引陈那之作,所辩在颂,而不在释。宋教乃以释解难,似有未合,且就释言,大作云云,亦有误解为所之病。

  第三点,性境为相分,虽与见分别种,但依唯识家言,相不离见,见性是识,以是或等唯识…

《巨赞法师书信摘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先自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