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巨贊法師書信摘錄▪P9

  ..續本文上一頁法師致巨贊法師書

  巨贊法師:

  假借神權,愚民斂財,豈惟佛門深惡,實亦道家所痛絕。但不知始自何年何月,南嶽山一部份佛道教徒,竟崇奉與自家史乘無關宏旨的“聖帝老爺”作爲自己底搖錢樹。未解放前,你是在南嶽住過兩年的,這些錢真不知搖到什麼孽海裏面去了。說來確實非常痛心。去年秋季香會要開始的時候,湖南區委會統戰部的負責同志爲了支持實現香民主統一管理的要求,曾親身到南嶽來搞了九天,不知費了多少腦筋和唇舌,才打開了大家的思想,使聖帝殿內十六家的佛教徒和道教徒,心悅誠服的接受了民主統一管理的要求。大家在香會中做得非常賣勁,祝融峰和市區聖帝殿共同淨余了人民幣四千一百多萬圓,南嶽山喪失了勞動力的同參道友,靠著這,就基本上解決了物質生活的困難。加之有勞動力的,多能硬幹苦幹,也打出了自己底江山,在我這一次回到南嶽的時候,看到許多同參道友身上都穿了新棉衣,還有彈了新棉被的。大家臉上都是笑嘻嘻的,真使我心裏也感到異常的舒服。一千萬圓生産貸款,也就是從這香火盈余裏面抽撥出來的。除單幹戶借去兩百多萬圓,還剩有七百一十四萬,大概會全部撥借互助組。因爲他們計劃要種兩百株廣橘,最低需要五百萬圓的成本,他們底經濟還是相當窘迫的。除了這一點經濟果林以外,他們在季節性農作物方面,准備種叁百斤馬鈴薯的種子,大概可能挖叁十石;插兩萬兜紅薯秧子,大概可能挖一百石,此外估計還可能收二十石稻谷,十五石番茄、十五石蘿蔔。他們組織底動機,的確不是單純爲了個人底利益。一般勞動力和文化水平,也還不十分差。這個組織的確是有前途的。我非常珍視他們底漫談,特地記錄下來,作爲他們自己經常的警惕和鞭策,這對他們確實也有點好處的。順頌

  午安

  弟明真和南

  (原載《現代佛學》1954年2月號)

  虛雲老和尚致巨贊法師書

  巨贊法師惠鑒:

  敬啓者,電悉中國佛協將于八月十六日召開全體理事擴大會議,行見十方賢哲,雲集燕都,花雨缤紛,歡聲雷動,法筵清衆,得未曾有,引領堯天,曷勝翹戀!雲德薄能鮮,屢承協會諸公暨諸檀越錯愛,囑赴京師,愉觐聖化,同沾優渥,敬受圓音。無奈雲以行解兩蕪,老病相逼,耳患重聽,口讷微言,慚預盛會:兼以荒山住僧近百,大小問題賴雲解決,一旦遠行,勢將星散,則大好雲居,重見湮沒,有負地方政府護蔭深情,此雲不敢遽離之苦衷也。爲瞻仰盛會計,特著監院慈藏趨座請安。伊年青智淺,諸希示導!順呈荒山雲霧粗茶,用辟炎蒸,並除渴想。專此敬請

  道安

  貧衲虛雲和南

  (原載1990年河北省佛教協會編印《虛雲和尚法彙續編》)

  巨贊法師致呂秋逸先生書

  秋逸先生:

  最近連續拜讀了叁篇大作(呂先生叁篇文章先後發表在《光明日報》的是一九六一年七月叁日的《談有關初期禅宗的幾個問題》,曾轉載于《現代佛學》一九六一年第六期;次之是一九六二年六月六日的《試論中國佛學有關心性的基本思想》;第叁篇是發表在《學術月刊》一九六二年第四期的《<起信>與禅》一一編者注),就思想的嚴整和引證的精密上說,對我個人啓發很大。現就管見所及,提出幾個問題,請于便中惠予指教。

  一、大作《試論中國佛學有關心性的基本思想》中有雲:“他們由此推論人心之終于能夠擺脫煩惱的束縛,是見其自性(本質)不與煩惱同類,當然是清淨的了。——這樣構成了以明淨爲心性的思想……隨著這些對于人心的不同解釋,心性的意義也由原來只從它和煩惱的關系上去作消極的理解的,漸變爲從具備成佛的因素方面去作積極的理解。不過,以爲人心自性不與煩惱同類的那一基本觀點是始終未曾改變的。”我以爲這樣說法,只是印度佛學中心性明淨的一種理解,而不能概括其余。

  《大智度論》卷六雲:“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舍世法……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淫欲相、嗔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是諸法實相,無所挂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是淫欲法名爲何相

  ”答言:“淫欲是煩惱相。”問言:“是淫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

  ”答言:“是淫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于我無事,不應惱我。”居士言:“若淫欲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空無所有,雲何能作惱。一這是就緣生性空的教義,而說貪嗔癡叁毒煩惱實相清淨。《大般若經》卷二O一至卷二八四所雲:“貪嗔癡清淨故即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即貪等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六度二十空真如法界乃至諸佛無上菩提清淨。何以故

  貪等清淨與色等清淨、六度等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也是這個道理。似乎很難說它和“人心自性不與煩惱同類”的理解,屬于同一個範疇。

  二、大作《<起信>與禅》在證成魏譯《楞伽》的錯誤之後,即引《起信論》文雲:“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賴耶。”說明這一思想導源于魏譯《楞伽》的異說。但是《大智度論》卷叁二雲:“實性與無明合故變異則不清淨,若除卻無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淨實際,名入法性。”這與《起信論》的說法雖然很不相同,而草蛇灰線,其間似乎有學說發展上的線索可尋。若更向上推,則《大般若經》卷五六九《法性品》雲:“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此奘師所譯,當然沒有誤譯的問題,它與《大智度論》的說法,似乎也不能說沒有學說發展上的關系。

  叁、大作《<起信>與禅》又雲:“由此推衍,還說此淨心即是真心,本來智慧光明,所謂本覺,所有修爲亦不待外求,只須息滅無明,智性自現:這樣構成返本還源的主張。”似乎返本還源的主張,肇源于《起信論》,恐與事實不符。《大智度論》卷叁二雲:“諸法實相常住不動,衆生以無明等諸煩惱故,于實相中轉異邪曲,諸佛賢聖種種方便說法,破無明等諸煩惱令衆生還得實性,如本不異,是名爲如。”龍樹菩薩的這一段話,雖然不能說它就是返本還源論的始作俑者,但是也很難斷然地說它與《起信論》的說法毫無關系。

  四、就道理上講,通常所說的返本還源論,實在是很難講得通的,所以唐代複禮法師以偈問“天下學士”,曾經在當時弓I起了熱烈的討論。就是到了宋朝,天臺宗的四明尊者也還提出了相應的看法。因爲一提到返本還源,必然要牽涉到“性起”的說法,而性起之說與臺宗、賢首宗以及禅宗的教義都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法藏法師在《華嚴經問答》中雲:“緣起無自性故,起本具性……言起者即其法性……如其法本具性故名起耳,非有起相之起。”這樣說來,賢宗的“性起”說,似乎基本上沒有超出《中論》:“以有空法故,一切法得成”,《維摩經》:“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的論點。因此探討中印佛學的異同問題,似乎還可以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去談。《起信》、《楞嚴》的真僞問題,初期禅宗的思想問題,也可作如是觀。一孔之見,無當大方,抛磚引玉,伫候明教。

  順祝

  六時吉祥

  巨贊敬啓

  六月十八日

  呂澈致臣贊法師書

  (1950年5月26日)

  萬均法師:

  昨見《現代佛學》5月號登載大作《禅余隨筆》,爲龍樹,無著之學作辨護,甚佩!惟大作中有數處似應再作商量,茲列舉于下,以備參改。

  1.所引《中論·業品》一頌,實系龍樹假設正量部之說,(見《中觀釋論》、《般若燈論》等書),用來破斥者,故爲對立面的文章,似不應該同龍樹之正論。

  2.又引《攝論》一頌,實系無性《釋論》引用陳那之說(見《掌中論》)與無著無關,似亦不應混同。

  3.又引“性境不隨心”一句,原指第八識與前五識之所緣相分性種等不與見分一致者,統爲相分,其性質仍是識之一類,與心外客觀存在不同。故唯識家言,始終是一種唯心論(客觀的唯心論),似乎難爲辨解。

  愚見如此,尚希不吝指教爲荷。

  專頌!禅安!

  呂澂

  5.20

  呂澂複巨贊法師書

  (1950年6月2日)

  巨贊法師:

  惠教于愚見賜予商量,極快!唯尊解雲雲,實未敢苟同。

  第一點,《中論》雖空不斷一頌,系承以上六頌總結,“不失法”(AviPRanasa)之離斷常兩過。上頌爲外論,此頌自亦同然,故《中論》舊注八大家、余存無畏,佛護、安慧、清辨、月稱五疏,解釋此文莫不如是(無畏、佛護解見藏要本《中論》41頁校注五:安慧解見藏要本《中觀釋論》58頁左;清辨解見縮製藏本暑帙——108頁左,月稱解見影印本西藏大藏經98卷51頁)。“不失法”爲正量部業論之獨有主張,《般若燈論》有明文,亦不容異議。因此,我前函謂此頌乃反面文章,絕非無據之空談。至于《智論》了身有與此相似之文,此殆羅什誤解《中論》之意(《中論》青目釋從“無畏論”出,全書章句與“無畏”相同,惟此頌獨異,當是羅什誤會。)而又于《智論》以意增益耳(《智論》譯文不盡爲原作所有,最近見于瀉龍祥專文論之極詳,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七卷一號)。否則《中論》明明破斥“不失法”,《智論》反又取之,出爾反爾,大智不應如此,且“不失法”爲專名,亦不應泛泛以不滅解之也。

  第二點,大作原以“于繩起蛇覺”(應譯原作“于繩謂蛇覺”)一頌爲無著《攝論》之頌,我前函辯此頌並不屬于《攝論》,而系無性釋論所引陳那之作,所辯在頌,而不在釋。宋教乃以釋解難,似有未合,且就釋言,大作雲雲,亦有誤解爲所之病。

  第叁點,性境爲相分,雖與見分別種,但依唯識家言,相不離見,見性是識,以是或等唯識…

《巨贊法師書信摘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先自度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