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太虚在大量的讲演、著述中,分析了时代思潮和人心趋向,从判教、经典依据、修行之道、防治偏弊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建构起了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主张以人乘法为基,提倡五戒十善以完善人格、改善人生,依人乘行果深入社会民众修服务众生的“今菩萨行”,摄化众生,实现人间净土。与太虚提出人生佛教相前后,湖南顾净缘居士提倡“人道佛教”,主张积极入世做人做事,“无我为人”,在社会民众中实行大乘菩萨道。湖北陈耀智居士提出“人间佛学”,主张不奉鬼神,造福人类,认为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世界大同与人间佛学殊途同归。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人间佛教在佛教界和社会上已颇有影响,当时最佳佛刊《海潮音》曾出“人间佛教号”专辑,慈航法师在星洲办有《人间》佛教刊物,抗战中四川缙云县出过《人间佛教月刊》。人间佛教思想被不少佛教徒付诸实践。当时佛教界热心赈灾、济贫、办学,积极参加抗战,便是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表现。即未公开提倡人间佛教的长老大德如虚云、印光、弘一、圆瑛等,也力倡做好人、尽责任,热心慈善救济,号召抗战救国,实际上也在倡导、实践人间佛教。可以说,人间佛教,乃现代中国佛教界一致认同的主导思想,乃现代佛教的基本模式。
二十世纪下半叶,人间佛教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乃至欧美进一步提倡、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佛教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际上都体现了适应社会、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精神,1983年,赵朴初在总结中国佛协三十年工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倡人间佛教,号召佛教徒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光和热,使人间佛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紧密契合。台湾印顺法师通过严谨的佛学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提出注重青年、处世、集体、在家的人间佛教理论原则。其弟子证严尼师的慈济功德会事业,是利益众生的人间佛教宗旨之实践,证严以在生活中体证佛法为核心的法语,脍炙人口。星云法师以人间佛教为旗帜开创佛光山事业,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多有贡献。近二十年以来,人间佛教理论的阐述深入到当代人最关心的生态、环保、经济管理、世界伦理、临终关怀等问题。
人间佛教应时契机的另一面,是契理问题,人间佛教是佛教而非世学,应符契佛陀教法、佛法理趣,有根源性的经典依据;应保持佛法出世间的主旨和了生死的主题,具超越性、神圣性。若片面强调顺应时机而取消、掩盖了佛法出世间的超越性、神圣性,世俗化、庸俗化为一般的世学,这种“佛教”便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提倡人间佛教的大德们,一开始便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太虚主张“依于全部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人类时机”抉择、综合、整理佛法精要,强调“尊重果觉之仰信”,通过对佛陀经教的判释,将经教中所示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皆纳入人间佛教的体系,提倡依人乘行果修经教中所说的圆渐的大乘道而直趋佛果。印顺主张立本于原始佛教的淳朴,宏阐中期大乘佛教(《般若经》为宗)之行解,标明人间佛教乃佛陀教法中本来具有的,只不过将其“刮垢磨光”而已。赵朴初引据《增一阿含经》“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等佛言祖语,说明重视人间的人间佛教是佛教教义和中国佛教传统中本有的思想,郭元兴《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一文说:“人间佛教是自释迦牟尼起,为历代高僧大德一直坚持的正统思想,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或改革弊端而提出来的权巧之举和权宜之策。”(《法音》1982年第1期)
佛教因四圣谛开首苦圣谛之大谈人生诸苦,及提倡出家入山,离尘出世,常被误解为否定人生价值、轻视人生的悲观宗教,即如信仰、研究佛法,德高望重的梁漱溟先生,也因执定佛法的出世间性而反对佛教的提倡与改革,太虚曾撰文批评他对全体佛法理解之片面性。实际上,佛教之重视人间,重视人间生活之改善与人伦道德之教化,在诸宗教中颇为突出。佛经中多处强调人身难得、人生宝贵,肯定地球人类有勇猛强记、具创造能力("能造业行”)、具自制力("勤修梵行”)等特性,比福寿自在远超人类的诸天和其它星球上的人类都要殊胜,称人身为能生一切善果的福田,强调佛陀的智慧果实只能成熟于人间,尽管佛陀的眼光并不拘囿于地球人间,但赞叹地球人间、以人间为本的立场是十分明显的。佛陀有许多改善人间生活的教导,其出世间法以如法谋生做人、奉行五戒十善等以获得现法喜乐的人乘法为基址 ,阿底峡、宗喀巴等大师以“三士道”的阶梯结构,对此作出明晰的阐释,与太虚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判教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太虚、印顺等大德倡导的《般若》等经教所示的大乘法,从世间、出世间不二的见地出发,号召修行者发愿无量劫入生死海中(主要是人间),在社会大众中修学四摄六度,利乐、度化有情,净化、庄严国土,更是表现出一种改善人间、建设人间的积极精神。赵朴初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其内容亦不出佛陀经教所示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道,不过说明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实行而已。总之,大德们所倡导的以重视人间为本的人间佛教,其义理皆本诸经教,与其说是一种应时契机的新提法,无宁说是对佛陀本怀或原始佛教、大乘本旨的复归。
人间佛教注重人间、赞叹人间,并不意味着放弃佛法本有的对人间缺陷与社会弊病的揭露批判。人身虽然宝贵,人类虽然殊胜,却免不了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等痛苦,有贪瞋痴慢嫉等有害于自他的烦恼,世人以难得的人身,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剥削、压迫、欺诈、贪污、战争,数千年来弥漫人间,污染社会、丑化人类,此乃不可否认的事实。由烦恼增上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沦丧、人欲横流,被时贤指为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公害。改善人间、建设人间,必须揭露人间缺陷、社会弊病,没有揭露批判,何来建设改善
佛法,便是从超越人类的高度,冷静审视人类,既肯定人道的殊胜,揭示人类的自性潜能,又毫不留情地揭露人身的缺陷、人类社会的弊病,而且直指造成缺陷弊病的根源,开出根治的处方。佛法对人类缺陷弊病的揭批,在诸家文化中可谓慧眼独具,深刻冷峻至极,显得极为珍贵。佛法对人类缺陷弊病的揭批,有如警钟常鸣,提醒世人冷静审视自身和自身的文化 创造活动,保持高度的文明自觉,及时纠正偏弊,建设理想人间。人间佛教应发扬佛陀教法对人类文化的批判精神,重视对当代社会逐物不返、破坏生存环境、荒废精神家园等弊病的揭露批判,提供掌握文明走向、谐调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善用科技、开发自性潜能的智慧。这是人间佛教肩负的伟大文化使命。
(二)人乘正法与现法喜乐
佛经中说,人是六道中唯一须靠自己劳动创造养活自己的种类。《金色王经》云:“何苦为最重
所谓贫穷苦。”辛勤劳动,发展科技,创造财富,摆脱贫穷,过好物质生活,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乃世间的经济、政治等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过好物质生活起码是保证温饱的前提下,谐调人际关系,遵守伦理法则,过好伦理生活、精神生活,方能称得上名符其实的“人”,方有求道、解脱、成佛的高层次追求可言。佛教,便是人类经济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时,在当时全球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印度国土上生长出的智慧之花。
从原始佛教的《阿含经》等教典看,佛陀对人过好物质生活、伦理生活一事十分重视,他不仅是一位教导人了生脱死、过好宗教生活的灵性导师,还是一位善于教导人过好世俗生活的生活导师,其对人伦政道的关心,对民众生活的洞悉,及有关过好世俗生活之教诫的切实详备,有过于中国的孔子、孟子。多种佛经中记载,佛陀多次教导在家弟子如何营生理财、和睦家庭、结交善友、奉事师长,过好人的生活,做好人善人,获得“现法喜乐”或“现法安乐”(现前的幸福安乐)。如《杂阿含经》卷四佛告婆罗门少年郁迦,俗人在家应具足四法,得现法安、现法乐:一方便具足,谓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农工商贸及服务社会等正当职业,精勤工作;二守护具足,谓善于爱惜、保护劳动所得的财物田产,不令亡失;三善知识具足,谓结交具有正见、德行的良师益友;四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合理消费,不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在获得现法安乐的基础上,具足正信、正戒、布施、智慧,便可获得后世的安乐。《长阿含》等经所收《善生经》中,佛陀教导婆罗门种姓的青年人善生,应远离酗酒、赌博、放荡、游乐、恶友、懒惰六种使财产家业损耗的恶习,一一说明这些恶习的危害,并教导善生应每天奉事父母、妻子、师长、亲戚、僮仆、出家修道者六方,说明处理好这六种关系的法则。佛陀所示伦理之道,以双方互相爱敬(关爱、尊重)为本,强调双方各应尽其所负的伦理责任,无儒家“三纲”之封建性,在今天看来还能基本适用于现代社会。《玉耶女经》载,佛陀应弟子给孤独长者之请,为长者新娶的儿媳妇玉耶女说法,批评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贵而骄慢夫主,指出外貌美丽不足为美,心灵纯洁、行为端正方为真美,教导她如何做个好的妻子。对如何交友,尽良友之谊,佛陀也有详尽的开示。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法则是知恩报恩,呵责忘恩负义者禽兽不如,在应该报答的诸种恩德中,佛陀首重报父母恩,强调供养、孝顺父母为人子包括出家僧尼必尽的职责,奉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相等,若不奉养,罪过极大,《杂阿含经》卷四记述了一个佛陀成功地劝化不孝之子的故事。佛经中还指出,对师长、国主、三宝、一切众生,皆应报恩。
佛陀不仅教导许多弟子如法做人,恪尽伦理责任,报答四恩,而且以身作则,留下了亲自动手扫地、建房、修门、补衣,看…
《《人间佛教》导论(陈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