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導論(陳兵)▪P2

  ..續本文上一頁。太虛在大量的講演、著述中,分析了時代思潮和人心趨向,從判教、經典依據、修行之道、防治偏弊等多個方面,論述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建構起了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主張以人乘法爲基,提倡五戒十善以完善人格、改善人生,依人乘行果深入社會民衆修服務衆生的“今菩薩行”,攝化衆生,實現人間淨土。與太虛提出人生佛教相前後,湖南顧淨緣居士提倡“人道佛教”,主張積極入世做人做事,“無我爲人”,在社會民衆中實行大乘菩薩道。湖北陳耀智居士提出“人間佛學”,主張不奉鬼神,造福人類,認爲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博愛、世界大同與人間佛學殊途同歸。二十世紀叁十、四十年代,人間佛教在佛教界和社會上已頗有影響,當時最佳佛刊《海潮音》曾出“人間佛教號”專輯,慈航法師在星洲辦有《人間》佛教刊物,抗戰中四川缙雲縣出過《人間佛教月刊》。人間佛教思想被不少佛教徒付諸實踐。當時佛教界熱心赈災、濟貧、辦學,積極參加抗戰,便是實踐人間佛教思想的表現。即未公開提倡人間佛教的長老大德如虛雲、印光、弘一、圓瑛等,也力倡做好人、盡責任,熱心慈善救濟,號召抗戰救國,實際上也在倡導、實踐人間佛教。可以說,人間佛教,乃現代中國佛教界一致認同的主導思想,乃現代佛教的基本模式。

  二十世紀下半葉,人間佛教在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乃至歐美進一步提倡、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佛教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實際上都體現了適應社會、以人爲本的人間佛教精神,1983年,趙樸初在總結中國佛協叁十年工作的報告中明確提倡人間佛教,號召佛教徒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光和熱,使人間佛教思想與社會主義社會緊密契合。臺灣印順法師通過嚴謹的佛學研究進一步發展了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提出注重青年、處世、集體、在家的人間佛教理論原則。其弟子證嚴尼師的慈濟功德會事業,是利益衆生的人間佛教宗旨之實踐,證嚴以在生活中體證佛法爲核心的法語,脍炙人口。星雲法師以人間佛教爲旗幟開創佛光山事業,對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多有貢獻。近二十年以來,人間佛教理論的闡述深入到當代人最關心的生態、環保、經濟管理、世界倫理、臨終關懷等問題。

  人間佛教應時契機的另一面,是契理問題,人間佛教是佛教而非世學,應符契佛陀教法、佛法理趣,有根源性的經典依據;應保持佛法出世間的主旨和了生死的主題,具超越性、神聖性。若片面強調順應時機而取消、掩蓋了佛法出世間的超越性、神聖性,世俗化、庸俗化爲一般的世學,這種“佛教”便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提倡人間佛教的大德們,一開始便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太虛主張“依于全部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人類時機”抉擇、綜合、整理佛法精要,強調“尊重果覺之仰信”,通過對佛陀經教的判釋,將經教中所示的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皆納入人間佛教的體系,提倡依人乘行果修經教中所說的圓漸的大乘道而直趨佛果。印順主張立本于原始佛教的淳樸,宏闡中期大乘佛教(《般若經》爲宗)之行解,標明人間佛教乃佛陀教法中本來具有的,只不過將其“刮垢磨光”而已。趙樸初引據《增一阿含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等佛言祖語,說明重視人間的人間佛教是佛教教義和中國佛教傳統中本有的思想,郭元興《人間佛教與平常心是道》一文說:“人間佛教是自釋迦牟尼起,爲曆代高僧大德一直堅持的正統思想,並不是在某一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爲了適應時代或改革弊端而提出來的權巧之舉和權宜之策。”(《法音》1982年第1期)

  佛教因四聖谛開首苦聖谛之大談人生諸苦,及提倡出家入山,離塵出世,常被誤解爲否定人生價值、輕視人生的悲觀宗教,即如信仰、研究佛法,德高望重的梁漱溟先生,也因執定佛法的出世間性而反對佛教的提倡與改革,太虛曾撰文批評他對全體佛法理解之片面性。實際上,佛教之重視人間,重視人間生活之改善與人倫道德之教化,在諸宗教中頗爲突出。佛經中多處強調人身難得、人生寶貴,肯定地球人類有勇猛強記、具創造能力("能造業行”)、具自製力("勤修梵行”)等特性,比福壽自在遠超人類的諸天和其它星球上的人類都要殊勝,稱人身爲能生一切善果的福田,強調佛陀的智慧果實只能成熟于人間,盡管佛陀的眼光並不拘囿于地球人間,但贊歎地球人間、以人間爲本的立場是十分明顯的。佛陀有許多改善人間生活的教導,其出世間法以如法謀生做人、奉行五戒十善等以獲得現法喜樂的人乘法爲基址 ,阿底峽、宗喀巴等大師以“叁士道”的階梯結構,對此作出明晰的闡釋,與太虛的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判教有異曲同工之妙。至于太虛、印順等大德倡導的《般若》等經教所示的大乘法,從世間、出世間不二的見地出發,號召修行者發願無量劫入生死海中(主要是人間),在社會大衆中修學四攝六度,利樂、度化有情,淨化、莊嚴國土,更是表現出一種改善人間、建設人間的積極精神。趙樸初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其內容亦不出佛陀經教所示五戒十善、六度四攝之道,不過說明應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中去實行而已。總之,大德們所倡導的以重視人間爲本的人間佛教,其義理皆本諸經教,與其說是一種應時契機的新提法,無甯說是對佛陀本懷或原始佛教、大乘本旨的複歸。

  人間佛教注重人間、贊歎人間,並不意味著放棄佛法本有的對人間缺陷與社會弊病的揭露批判。人身雖然寶貴,人類雖然殊勝,卻免不了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相會等痛苦,有貪瞋癡慢嫉等有害于自他的煩惱,世人以難得的人身,造作殺盜淫妄等惡業,剝削、壓迫、欺詐、貪汙、戰爭,數千年來彌漫人間,汙染社會、醜化人類,此乃不可否認的事實。由煩惱增上導致的環境汙染、生態失衡、道德淪喪、人欲橫流,被時賢指爲造成人類生存危機的公害。改善人間、建設人間,必須揭露人間缺陷、社會弊病,沒有揭露批判,何來建設改善

   佛法,便是從超越人類的高度,冷靜審視人類,既肯定人道的殊勝,揭示人類的自性潛能,又毫不留情地揭露人身的缺陷、人類社會的弊病,而且直指造成缺陷弊病的根源,開出根治的處方。佛法對人類缺陷弊病的揭批,在諸家文化中可謂慧眼獨具,深刻冷峻至極,顯得極爲珍貴。佛法對人類缺陷弊病的揭批,有如警鍾常鳴,提醒世人冷靜審視自身和自身的文化 創造活動,保持高度的文明自覺,及時糾正偏弊,建設理想人間。人間佛教應發揚佛陀教法對人類文化的批判精神,重視對當代社會逐物不返、破壞生存環境、荒廢精神家園等弊病的揭露批判,提供掌握文明走向、諧調人與自然及人與自身的關系,善用科技、開發自性潛能的智慧。這是人間佛教肩負的偉大文化使命。

  (二)人乘正法與現法喜樂

  佛經中說,人是六道中唯一須靠自己勞動創造養活自己的種類。《金色王經》雲:“何苦爲最重

  所謂貧窮苦。”辛勤勞動,發展科技,創造財富,擺脫貧窮,過好物質生活,是做人的頭等大事,乃世間的經濟、政治等所解決的主要問題。在過好物質生活起碼是保證溫飽的前提下,諧調人際關系,遵守倫理法則,過好倫理生活、精神生活,方能稱得上名符其實的“人”,方有求道、解脫、成佛的高層次追求可言。佛教,便是人類經濟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時,在當時全球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印度國土上生長出的智慧之花。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等教典看,佛陀對人過好物質生活、倫理生活一事十分重視,他不僅是一位教導人了生脫死、過好宗教生活的靈性導師,還是一位善于教導人過好世俗生活的生活導師,其對人倫政道的關心,對民衆生活的洞悉,及有關過好世俗生活之教誡的切實詳備,有過于中國的孔子、孟子。多種佛經中記載,佛陀多次教導在家弟子如何營生理財、和睦家庭、結交善友、奉事師長,過好人的生活,做好人善人,獲得“現法喜樂”或“現法安樂”(現前的幸福安樂)。如《雜阿含經》卷四佛告婆羅門少年郁迦,俗人在家應具足四法,得現法安、現法樂:一方便具足,謂掌握知識技術,從事農工商貿及服務社會等正當職業,精勤工作;二守護具足,謂善于愛惜、保護勞動所得的財物田産,不令亡失;叁善知識具足,謂結交具有正見、德行的良師益友;四正命具足,謂善于理財,合理消費,不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在獲得現法安樂的基礎上,具足正信、正戒、布施、智慧,便可獲得後世的安樂。《長阿含》等經所收《善生經》中,佛陀教導婆羅門種姓的青年人善生,應遠離酗酒、賭博、放蕩、遊樂、惡友、懶惰六種使財産家業損耗的惡習,一一說明這些惡習的危害,並教導善生應每天奉事父母、妻子、師長、親戚、僮仆、出家修道者六方,說明處理好這六種關系的法則。佛陀所示倫理之道,以雙方互相愛敬(關愛、尊重)爲本,強調雙方各應盡其所負的倫理責任,無儒家“叁綱”之封建性,在今天看來還能基本適用于現代社會。《玉耶女經》載,佛陀應弟子給孤獨長者之請,爲長者新娶的兒媳婦玉耶女說法,批評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貴而驕慢夫主,指出外貌美麗不足爲美,心靈純潔、行爲端正方爲真美,教導她如何做個好的妻子。對如何交友,盡良友之誼,佛陀也有詳盡的開示。佛陀倫理思想的重要法則是知恩報恩,呵責忘恩負義者禽獸不如,在應該報答的諸種恩德中,佛陀首重報父母恩,強調供養、孝順父母爲人子包括出家僧尼必盡的職責,奉養父母的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相等,若不奉養,罪過極大,《雜阿含經》卷四記述了一個佛陀成功地勸化不孝之子的故事。佛經中還指出,對師長、國主、叁寶、一切衆生,皆應報恩。

  佛陀不僅教導許多弟子如法做人,恪盡倫理責任,報答四恩,而且以身作則,留下了親自動手掃地、建房、修門、補衣,看…

《《人間佛教》導論(陳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