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P4

  ..续本文上一页在卓千寺,他从嘉瑟•贤遍泰耶和成就者第四世卓千仁波切敏 殊•南开多杰(Mingynr Namkhai Dorje)处得到很多教授。他也在此处的大威德禅修洞(Yamantaka Meditation Cave)中写下名著《普贤上师言教》。

  在山林间漫游,住在山洞、森林与荒烟蔓草中的隐修处,他持续禅修着慈、悲和菩提心——愿一切众生解脱成佛。这些是他所持守的修行根本。对任何人,不论尊卑,他都会说:“没有任何事比 心地善良、行为仁慈更重要。”当他的菩提心愈趋深广时,对于究竟当下的大圆满证悟也就愈发深入。

  四十三岁那年,巴楚仁波切前往安多(Amdo)拜会伟大的上师夏嘎•措竹让卓(Shabkar Tsokdruk Rang-drol)。在半路上,他听说夏嘎已经圆寂,便改道去了果洛(Golok)。在那儿,他再度常伴嘉瑟•贤遍泰耶。他教化了果洛地区的人民,甚至说服强盗与猎人放弃劫夺和杀生。

  年轻时,他师事当时最伟大的上师,并以惊人的记性将学到的大部分法教牢记于心。稍长,他能一次教导最复杂的佛教哲理长达数月,毋须倚赖任何一页经文。他说法时,人们的心完全被转化。 每位聆听法者感受到祥和,且能毫不费力地安住于思惟修。他所说的话,即使只有简单数语,也能开悟一道通往修行生活、连绵不绝的新视野之门。他的开示直截了当,可让人们立即应用于内在的修证经验上。他渊博的学识、温暖的加持力和深广的内证功夫,使他的法教拥有迥异于其它上师的特质。

  从他的外表、衣着以及和不相识者的相处方式来看,巴楚仁波切与一般人无异。偶然遇见他的人,都想不到是一位伟大的上师。 甚至还有一些不认识他的喇麻,对他讲授巴楚仁波切自己的著作。 他一无所有,完全远离俗务,也从不接受供养。如果有人坚持供养他一些金、银或其它贵重物品,他便随处放置,然后毫不在意地离开。当他停留于某地时,没有固定的计划;离开某地时,以不会有特定的目的地。他身上只带着一根拐杖、随身衣物,以及一只装着煮茶用的泥壶与一本《入菩萨行论》(Bodhicharyavatara)的小布袋。他随意在森林、山洞或不知名的途中停歇,久暂不定。

  每个与他相处过的人都说他只谈论佛法。他可能会传法,或述说古代伟大上师的故事,但从没有人听他聊过世俗的闲话。他几乎不太讲话,而开口时,都非常坦率直接,对那些喜好恭维的人来说是很不舒服的。他的风范令人敬畏,甚至在一开始令人感到害怕,也只有那些真心需要他的精神指引的人才会接近他。但所有坚持追随他的人,到最后都会发现自己离不开他。

  当今所有最优秀的上师们咸认巴楚仁波切是最杰出的禅修大师,毫无疑问地已证得了胜义谛。…… 常公赞美巴楚仁波切的菩提心教授,那是他持守和传授的法教。顶果钦哲仁波切也推 崇巴楚仁波切是修持大圆满见、修、行的完美典范。

  巴楚仁波切确实从心里了解十四世纪的大师jia华•龙钦巴(Gyalwa Longchenpa)著名的《七宝藏论》(Seven Treasures) 及其它作品,他认为jia华•龙钦巴是佛教修行道次第的究竟权威(ultimate authority)。当巴楚仁波切在山洞或简陋的隐密处闭关时,会写下一些作品;这些高深、原创的论释大多收录在他的六函著述中。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普贤上师言教》,是以鲜明的地方色彩插丰富轶闻的方式,来阐述吉美•嘉威纽古传授的宁玛派传统前行法(或加行法)。此书受到西藏各教派大师和弟子的一致推崇。

  巴楚仁波切毫无偏私地教导各教派的弟子。他与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蒋扬•钦哲旺波及米滂上师(Lama Mipham)在不分派运动(nonsectarian movement)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此运动在十九世纪兴起,当许多珍贵的传承与法教濒临灭绝时,曾重振了西藏的佛教。巴楚仁波切力倡独处之乐与隐修的简朴生活,总是强调世俗的努力和追求是无益 的。

  一八八五年,巴楚仁波切七十七岁时,返回了出生地札秋喀,直到一八八七年圆寂。他的侍者苏南•才仁(Sonam Tsering)描述了他圆寂前数小时的情形。

  

  十七日当天,他吃了一点食物,并念诵忏悔续(Confession Tantra)。然后做了一些大礼拜、五支瑜伽(fivefold yogic exercise)和运动来打开心脉。翌日清晨,他吃了一些酸奶,喝了一些茶。当阳光开始普照时,他脱掉衣服,身体坐直,盘腿金刚坐,双手置于膝上。当我替他披上衣服时,他没有说什么。当时有三个人在他身边——贡阳(Kungyam)、医师和我。一段时间后,他两眼直视虚空,双手手指轻扣在衣服下结定印,然后进入广大光明的内在本净虚空中(inner space of pri-mordial purity),圆寂的无上圆满境界。

  

  巴楚仁波切的诸多重要弟子包括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 Rinpoche)、纽修•隆多滇贝尼玛(Nyoshul Lungthok Tenpai Nyima)、阿宗•竹巴(Adzom Drukpa)、米滂仁波切、掘藏师索甲(Terton Sogyal)、第五世卓千仁波切(Dzogchen Rinpoche)、第二世噶陀•锡度仁波切(Katok Situ Rinpoche)、堪布昆桑•白登(Khenpo Kunzang Pelden)、堪布雍嘎(Khenpo Yonga)以及堪布贤嘎(Khenpo Shenga)。现今很多伟大上师持有巴楚仁波切法教的直接传承,其间只隔了一、两代。顶果钦哲仁波切幼年曾受米滂仁波切加持,并从巴楚仁波切的几位亲传弟子处领受法教。因此巴楚仁波切的法教、加持及启迪力至今仍与我们同在 。

  

  

  

  7 [本书作者简介

  

  顶果钦哲法王简传

  

  顶果钦哲法王是最后一代在西藏完成教育与训练的伟大上师之一。他是古老的宁玛巴传承的主要上师之一,是实修传承的杰出持有者。在他一生中,曾闭关二十二年,证得许多受持法教的成就。

  他写下许多诗篇、禅修书籍和论释,更是一位伏藏师(terton)—— 莲师埋藏之甚深法教“伏藏”的取宝者。他不仅是大圆满决窍(the pith instuctions)的指导上师之一,也是穷毕生之力寻获、领受和弘传数百种传承的持有者。在他那个世代中,他是利美运动(不分派运动)的杰出表率,以能依循每一教派本身的传承来传法闻名。事实上,在当代上师中,只有少数人不曾接受过他的法教,包括……等多数上师都敬他为根本上师之一。

  集学者、圣哲、诗人和上师之师于一身,仁波切以他的宽容大度、简朴、威仪和幽默,从未停歇对缘遇人们的启迪。顶果钦哲仁波切于一九一O年出生在东藏的丹柯河谷(Denkhok Valley),其家族是西元九世纪赤松德赞王的嫡系,父亲是德格王的大臣。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即被著名的米滂仁波切指认为特殊的转世。后来米滂仁波切将他取名为札西•帕久(Tashi Paljor),并赐予特殊加持和文殊菩萨灌顶。

  仁波切幼年时便表现出献身宗教生活的强烈愿望,但他的父亲另有打算。由于他的两位兄长已离家投入僧侣生涯:一位被认证为上师转世,另一位想成为医师,仁波切的父亲希望最小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因此当仁波切被几位博学大师指认为上师转世时,他的父亲无法接受他也是祖古(tulku)——上师转世——的事实。

  十岁那年,这个小男孩因严重烫伤而病倒,卧床几达一年。多闻的上师们都建议,除非他开始修行,否则将不久人世。在众人恳求之下,他父亲终于同意这个小孩可以依照自己的期盼和愿望来履行使命。

  十一岁时,仁波切进入东藏康区的雪谦寺(Shechen Monastery),这是宁玛派六大主寺之一。在那里,他的根本上师,米滂仁波切的法嗣雪谦•嘉察(Shechen Gyaltsap),正式认证他为第一世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的意化身,并为他举行座床典礼。蒋扬钦哲旺波(1820-1892)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上师,与第一世蒋贡康楚共同倡导全西藏的佛教文艺复兴运动,所有当今的西藏大师都从这个运动中得到启发与加持。

  “钦哲”意即智慧与慈悲。钦哲传承的转世上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其中包括赤松德赞王、九世纪时与莲师一起将密法传入西藏的无垢友尊者(Vimalamitra)、密勒日巴尊者弟子暨噶举派祖师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十八世纪取出龙钦心髓(Longchen Nyingthig)的吉美林巴尊者等。

  在雪谦寺时,仁波切有很多时间住在寺庙上方的关房,跟随其根本上师学习与修行。在这段期间内,雪谦嘉察授予他所有宁玛派的主要灌顶和法教。仁波切也向其他许多大师学习,包括巴楚仁波切著名的弟子卓千堪布贤嘎。堪布贤嘎将自己的重要著作《十三部大论》(Thirteen Great Commentaries)传给他。他总共从超过五十位上师处得到广泛的法…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