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斯·泰勒(Phyllis Taylor)等人。
我们非常感谢尊贵的朵本仁波切同意让我们使用(一九八六年由新德里西藏之家出版)《佛法精义》(Essence of Buddhism)一书中,关于教法的部分原始资料。
我们也由衷感谢贡秋·拉折巴(Konchog Lhadrepa)为本书(英文版)所做的封面设计,以及其他为此书腾写打字、贡献心力的朋友:克莉丝汀·冯德凯(Christine Fondecave)、已故的苏珊·福斯特(Suzan Foster)、约翰·派帝(John Petit)、安·孟克(Anne Munk)和拉嫫(S.Lhamo)等人。
5 [英文版序]
导读:
走进钦哲仁波切的智慧传承
在本书中,十九、二十世纪的两位伟大上师叙述了完整的学佛之道:从最基础的发心开始,臻至超越心智概念所能及的——对究竟真理的直接体悟。
原文是由十九世纪末最杰出的佛教上师之一的巴楚仁波切所写的长颂。巴楚仁波切言行一致,生活方式一如其教导:他遍历东藏(康区),栖身于山洞或林间,远离一切财富、名位和我慢的陷阱;为人耿直,不能忍受欺骗和伪善。初次见到他的人不免被震慑;但 熟识他的人,无不深受其智慧、常识、幽默和深切的慈悲所影响。这篇长颂是巴楚仁波切住在汉、藏边界的一个僻远山洞时,为一位亲近弟子所作。在文中,他首先毫不留情地痛斥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虚矫和伪善,并归结远离此不实的泥召,乃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其后,他扼要说明学佛之道的主要修行,始于认清世俗生活染污和无明的过患。他阐述了前行、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以及大手印(The Mahamudra)和大圆满(The Great Perec-tion)的离思禅修。最后,他回归原题,敦促我们严格检视自己对物欲的偏执,并认真思惟我们真正想要如何度过余生。
原颂的语法精炼,闪耀着机智与文采,诗韵天成,但不失其精要、明确和清晰。在英译中,我们已尽力传达原文的某些行文风格,但实无任何译文可做到完全地信实(熟悉藏文者,可参与书末附录之原颂)。
然而,在巴楚仁波切精彩偈颂的诗意盎然下犹有深意。此偈颂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洁、尤其是可兹记诵的架构,加上个别教导,以传递历代师徒经由口传教法、修行指导和私下相处所累积的大量经验、知识和智慧。为了符合此需求,巴楚仁波切写下这综理教法、简要且易于记诵的八十二偈,并配合口头解说传授给弟子。
仅管原颂中有许多偈颂被后代作者单独引用而家喻户晓,但唯有在活生生的口传传统和整部偈颂中,它们才能保有完整的价值。很幸运地,巴楚仁波切的弟子犹如前辈般严禁谨地修持、证悟并传下了此一传统。如今,在两代之后,顶果钦哲仁波切方能将此经验与智慧的遗产传给我们。
因此,钦哲仁波切的释论远超过仅是对原颂的详加阐释,更包括了巴楚仁波切得自其上师,上溯吉美•林巴(Jigme Lingpa)、 龙钦巴(Longchenpa)到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暨无垢友尊者(Vimalamitra)等伟大上师的真实法教。
虽然释论在此是以书的形式呈现,但请不要误认为这是钦哲仁波切经过一段时间构思、修改、校订、调整与增删而写下的。这是他信手拈来之作,顺口说出,未假片刻的中断或思索。任何曾亲聆听钦哲仁波切开示的人,都会熟悉这种非凡的风格。他甚少瞥看一眼原颂,就能自在地开示,不疾不徐、不卑不亢、不止不顿,彷佛教徒从记忆中读取看不见的典籍。每个句子,不论多长或多复杂,都完整又合乎文法。而开示的主题也总是头尾一贯,时间恰到好处,又能切合听者理解的程度。此外,这种特殊能力并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教派。钦哲仁波切精通各派教法,无论旅行到何处,他都能在任何教派的寺院内安坐,依其特定的传承精确地传法。
一九九一年九月,当本书的英译工作进入最后阶段,仁波切殊胜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享年八十一岁。从早年起,仁波切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修行和教学。不论何时何地,仁波切总是流露着从不间歇的慈爱、幽默、智慧和庄严。他的每一行止,都是为了保存和弘扬所有形式的佛法。毫无疑问地,仁波切是当代佛教最伟大的典范之一。年轻时期,钦哲仁波切就像巴楚仁波切一样,在山林野地里生活与修行。仅管后来的生活境况大幅转变,但仁波切从未失去纯朴的作风。这两位杰出大师毋庸置疑的共通点,便是他们坚定契合教法的生活方式。他们超越了任何特定的文化脉络,都具有启发人们深入诘问自己生命抉择的能力,并以深广的证量和智慧,指引人们找到如实修持教法的道路。
就今日来说,书中揭示的问题仍如过往般鲜明而息息相关。钦哲仁波切亲自选择出版此法教,藉以启迪人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同时提供殊胜三乘佛法的完整综览与修持方法。巴楚仁波切鲜活鞭辟的偈颂,加上钦哲仁波切明晰踏实的诠译,诚使本书成为完整精简、不可多得的修行指引。
在两位大师的信念里,强调此教法应在生活中彻底实践,才是如实体验万物的方式,就像不断呼吸着新鲜空气般。因此我们很高兴能介绍这本书给大家,也希望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鼓舞,并将之铭记在心。
6 [原颂作者简介]
巴楚仁波切简传
巴楚仁波切(一八O八~~一八八七)是一位得证的大师,虽然过着流浪汉般的生活,却是上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导师之一。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记忆仍非常鲜明,他是鼓舞藏传佛教所有修行者的灵感泉源。
一八O八年,巴楚仁波切出生于札秋(Dzachuak),地处雪谦(Shechen)和卓千(Dzogchen)北方的一处康藏游牧区。幼年时的聪颖、善良和特殊能力很快得到证实。他被认证为住在同一区的大师巴给•桑殿彭措(Palge Samten Phuntshok)转世,以曾建造一座刻有十万块六字大明咒的石墙而闻名。后来,有几位伟大上师认证他是寂天菩萨的化身,也有人认为他是吉美林巴尊者的语化身。这位年轻的巴给转世——简称为“巴楚”,正式被推举为其前世僧院的住持。
不久之后,他遇到主要上师吉美•嘉威纽古(Jigme Gyalwai Nyugu)。这位伟大的上师曾住在西藏中部多年,是吉美林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后来回到康区,独自在接近雪线的扎玛隆(Dzama Lung)僻远山谷闭关数年。在他所住的迎风山坡上,甚至没有山洞可以栖身,唯一的住所是地上的一个凹洞,靠着野菜、草根来维生。几年过去后,这位非凡苦行者的声名远播。数以百计的弟子前来求见,在附近搭帐棚住了下来。吉美•嘉威纽古是修行者的典范,生活极为俭朴,决心一直在那儿闭关直到彻底证悟。从吉美•嘉威纽古处,巴楚仁波切接受了不下二十五次的《龙钦心随》前行教授,以及其它许多重要法教。他非常精进地研习、修持这些法教。巴楚仁波切十几岁时,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各地寻访、随侍上师——多数上师都居无定所。除了吉美•嘉威纽古,巴楚仁波切还跟当时最重要的许多大师学习,包括第一世多竹千(the first Dodrup Chen)、吉美 •听列伟瑟(Jigme Trilne Oser)、吉美 •哦萨(Jigme Ngotsar)、多拉•吉美(Dola Jigme)、卓千寺的嘉瑟•贤遍泰耶(Gyelse Shenpen Thaye),以及大成就者多钦哲•耶喜多杰(Do Khyentse Yeshe Dorje)等。
多钦哲•伊喜多杰是持明吉美林巴的意化身,从小就有天生的千里眼,示显无数神通。巴楚仁波切对这位不寻常的大师具有强烈的虔诚心,视其为佛。有一天,多钦哲在札秋看到巴楚从附近经过 时,大叫:“喂!巴给,过来!你不敢吗?”巴楚一走近,多钦哲便一把揪住他的头发,把他猛掼在地上,然后在泥地上拖拉着他。巴楚知道多钦哲醉得很厉害,呼气都透着酒味。他心想:“连他这样 的大证悟者也会醉成这样,做出不合理的举动!”他的心里浮现佛陀对饮酒过失的阐释。
就在这一刻,多钦哲突然松手放开巴楚,狠狠地瞪着他说道:“噗!你脑袋瓜里想着什么邪恶、迂腐的念头!你这条老狗!”接着朝巴楚脸上吐口水,向他伸小指(一种极端轻蔑的手势),就走了。刹那间,巴楚了悟到:“我完全被迷惑了。 这是一个直指究竟心性的甚深教授。”他以禅定姿坐下,无碍觉性(unobstructed awareness)的证量从心中自然生起,清朗如无云睛空。早先吉美•嘉威纽古授予的本觉教示宛如破晓,而多钦哲给他的这个证验则像完整的日出。后来,巴楚仁波切开玩笑地说:““老狗”是多钦哲给我的一个秘密灌顶法名。”在巴楚仁波切的一些著作上,他也蜀名为“老狗”。
在他前世的侄儿过世后,巴楚仁波切决定终其余生过着无家、无恒产的生活,他将一切寺务料理妥当后,就离开过着浪游的生活。
卓千寺四周险峻、茂密的山丘及谷地,星布着栖身小屋和茅棚,是巴楚仁波切无家生活初期多半的居住之地,往后他也常回到那儿。…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