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如果我们从事活动,它们就不会终止;
如果我们停下了,它们就会结束。
看破轮回而想从中解脱的决心,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除非你清楚的决定要离弃轮回,否则不论你念诵了多少祈愿文、从事了多少禅修、闭关了多少年,都是枉然。你或许拥有长寿的人生,但它将没有价值。你或许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但它将毫无意义。唯一真正值得去做的,即是渐渐地趋近证悟,远离轮回。仔细思量这一点。
观修死亡和轮回的痛苦,你将不会想要把任何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令人分心的事物之上,例如努力致富、击败敌人,或把人生投注在保护和促进你所执着的人的利益之上。你将只想修持佛法。
一个卧床的病人只想恢复健康,不希望一直生病。同样的,一个渴望脱离轮回痛苦的修行者,将善用所有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例如皈依、生起为了其他众生而获致证悟的菩提心、行善等,并时时怀着从轮回中解脱的坚定决心。
偶尔希望你能够从轮回中解脱是不够的。从轮回中解脱的这个想法,必须夜以继日地充满在你的思维之流里。一个被囚禁在监狱中的犯人,总是想着各种不同离开监狱的方法——如何能够翻越围墙,要求有权有势的人居中斡旋,或用钱贿赂某一个人。因此,你也要了解轮回的痛苦与过患,怀着深刻的出离心,不断地思维获得解脱的方法。
过去一些伟大的上师在思量人身稀有难得时,他们甚至不想睡觉;他们无法忍受浪费一分一秒。他们把全副心力投注于修行。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时,他教导四圣谛。第一圣谛是苦谛,我们应该认清有痛苦。第二圣谛是集谛,痛苦有一个起因,我们必须放弃这个起因。这个痛苦的起因是负面的情绪或烦恼。虽然诸如此类的心的障蔽状态有许多种,但贪、嗔、痴37、慢、妒是五种主要的障蔽。第三圣谛是道谛,有一条道路可以带领众生远离痛苦,因此众生必须遵循这条道路。第四圣谛是灭谛,即痛苦可以被止息。透过这四圣谛,释迦牟尼佛激励我们放弃俗务,努力从轮回中解脱。
37.痴(无明)包括:(a)基本的无明,没有认识本初明觉和现象之空性;(b)一种愚钝的心理状态,主要是缺乏辨别何者当为、何者当舍,才能够从轮回中解脱的洞察力;(c)疑虑,对因果法则、前世和来生的存在等等有所怀疑。(d)障蔽的见地,相信五蕴形成一个自我,相信现象有一个真实的、本俱的和独立的存在等等。
在寻找脱离轮回的方法时,第一个步骤是去听闻教法——解释如何脱离轮回的教法。释迦牟尼佛说,除了获得这些珍贵殊胜的知识之外,光是听闻佛法被传授的声音——即使是召集大众前来听闻教法的锣声和螺声——也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利益,能够使众生免于堕入下三道。透过听闻教法,即使是那些缺乏五根而无法彻底了解教法意义的人,至少将得到些许了解佛法之功德。即使是一个如何修持佛法的一般概念,都已是珍贵殊胜的了。
第二个步骤是去思考你所听闻的教法,试着去发现其中的精义。检视你的心,去看看它是否真的如教法所描述的,以及你是否能够专注于一个禅修的对境。
第三个步骤是,一旦你对佛法的精义有了清晰的概念,你必须透过内在觉受来了解佛法的意义,把它融合成为你的一部分。那就叫做禅修。
当你遵循这三个步骤,修行的品质将自然而然的生起,你也将了解教法的真谛。这些品质将自然地盛放,因为你内在的佛性被揭露出来了。所有众生都具有佛性或如来藏,却被障蔽所掩盖,如同黄金被埋藏在土地之下。当你闻、思、修佛法时,你将能体现所有本俱的佛性品质。当一片田野被细心地整理、播下种子,具备所有的有利条件,例如温度、湿度和暖度,种子将发芽,生长成为作物。
佛法经典包含了许多甚深、详细的教法。它们涵盖了各种主题,例如五种传统的科学38。然而,许多人无法详细地闻、思、修行所有这些法典。但在这本法典之中,所有教法之精髓都毫不保留地被呈现出来,并且以教导一个菩萨应该如何修行的形式来传达。
38.即五明:医药(医方明)、逻辑(因明)、语言(声明)、工艺(工巧明)和玄学(内明)。
运用这些教导,全心全意地修行。一再地思考教法的意义,竭尽所能地加以实修。最后,你可能会希望前往僻静的山间闭关,深刻地观修这些教法。
俗话说,尽管困难,但没有什么是无法熟能生巧的。如果你持续修持这些教法,一定会有所成果。
第二,舍弃故乡——三毒之源
2
在故乡,
对亲友的执着如浪奔腾汹涌,
对仇敌的嗔恨如大火般燃烧,
不在乎何是何非的愚痴黑暗战胜一切。
捨弃故乡,
乃是菩萨的修行。
舍弃故乡是指舍弃贪、嗔,以及弥漫在贪嗔之中的痴。一般而言,贪、嗔、痴三毒在你和故乡的家人、朋友的关系之中最为活跃。因此,保护你所执着的人,增加他们的财富和快乐,太容易成为你主要的关注。如果你对不断追求凡俗的目标有丝毫的犹豫,那也只是犹豫该怎么做,才能够达到目标——你应该继续目前所做的事情,还是把一些努力转移到一些新的、更有利润的方向?结果,你永无止境地从事毫无意义的活动,白白浪费了珍贵的人生。同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冲突更容易生起。争执和扭曲的信念常常引发嗔恨;这种嗔恨会世世代代地渗入一个家庭或地区之中。事实上,即使你能够活到七十岁或七十岁以上,你也无法期望你能够征服所有的敌人,满足所有亲近你的人。
许多人认为,胜过竞争对手,照顾你关心的人事物和朋友,是度过人生的有用的、聪明的方式。但是,只有当你完全没有觉察到这么做的后果,你才会追逐这些目标。没有看见把人生浪费在这种目标之上是多么没有意义,简直是无明。
因此,与其留在容易让你生起执着与嗔恨的人事物旁边,不如前往一个完全未知的处所;在那个地方,没有什么会引起负面的情绪。你的心不会被打扰,你将能够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修持佛法。话说:
走到数百里之外,
远离是非地;
切勿在烦恼充斥之地停留片刻。
同样的,如龙钦•冉江所说的:
凡庸的俗务如同一滩沼泽,
吞没一头寻找清凉地的大象。
深情的亲友如同狱卒,
把你拘留在轮回之中。
今生的欢乐如同一根骨头,
被一只无牙的老狗啃咬。
对于感官觉受的爱恨纠缠,
如同昆虫落入蜂蜜。
被恐惧攫住的你,
把它们全部抛弃!
一旦你把家园、故乡、家人、朋友和俗务抛在身后,你将了无执着。你将如同鸟禽般自由。但是,如果你开始在陌生、不熟悉的环境中制造新的执着,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又无法修持佛法。如同一直移动的月亮,不要停留在一个地方太久。随着时间的逝去,透过修持佛法,你将会明白,对任何一个人生起嗔恨是一个错误。你对众生也将只有善念和善的发心。因此显而易见的,执着与任何人事物也是毫无意义的。你将了解到,所有执着的对境如梦如幻。
第三,建议居住在僻静处——所有良善品质的来源
3
离弃恶逆的处所时,
烦恼逐渐消失;
心无散漫时,
善行自然增长;
明觉变得更清晰时,
对佛法的信心随之增长;
依止僻静处,
乃是菩萨的修行。
当你住在僻静处时,负面情绪会逐渐消失,自制和节度会随之增长。嘉瑟•东美说道:
在一个僻静处,
没有要击败的敌人,
没有要保护的亲人,
没有要景仰的上司,
没有要照料的仆人。
因此,嘛尼巴,
在那个地方,
除了调伏你的心之外,<…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