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14

  ..续本文上一页/B>

   你还必须做什么呢?

  

  没有受到亲友的打扰,没有因为要从商或耕田来谋生而分心,你将能够专心一意的修行,使身、语、意有所增长。你的心将变得自制、宁静、明晰,对教法的真谛充满笃定无疑的信心。这是为什么过去所有的圣哲都住在荒野、僻静处、山间来修行。如寂天大师所说:

  

   因此,贪欲和需求使我们感到厌离,

   现在让我们随喜在僻静处,

   在那些地方,

   所有的争斗和冲突都止息了,

   只有绿林的平和与寂静。39

  

  39.《入菩萨行论》英文版,第一二二页。

  

  话说:

  

   如风如鸟一般不执著于获得,

   如一头害羞的动物居住在荒野,

   如实行止,你将住于安宁无扰之中。

  

  如果你希望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不要不断地被执着与嗔恨的波浪推来抛去,那么放弃执着与嗔恨,前往一个僻静处。把你的心转向内在,发现你的缺点,加以根除,并发展你所有本俱的良善本质。满足于仅仅足够维持生命的食物、仅仅足够蔽体的衣着,如此你的修行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有所进展。

  一旦你远离了所有令人分心的情景,你的修行将使你在修道上前进。这是为什么过去所有的瑜伽士都如同乞丐,从一个僻静处流浪至另一个僻静处。即使只在一个宁静偏僻的处所停留一个月,也将足以使你的嗔恨被利益他人的愿望所取代,使你对朋友的执着被无常与死亡逼近的强烈感受所取代。

  如阿底峡尊者所说的:“在你获得定力之前,散漫会损害你的修行。居住在森林和山间的僻静处。远离令人沮丧的活动,你将能够全心全意的修持佛法。在死亡时,你将没有悔恨。”

  种敦巴40说:“这个末法时代不是凡夫俗子从外表帮助其他众生的时代,而是居住在僻静处,修持菩提心的爱与慈悲的时代。”41

  

  40.种敦巴(Drom Tonpa Gyalwai Jungne,1004-1064),阿底峡尊者最亲近的西藏弟子。种敦巴追随阿底峡十八年。他创建了瑞廷(Reting)寺,并且在六十岁圆寂之前,于该寺停留、教学七年。

  41.参见《普贤上师言教》英文版(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第二三七页。

  

  迷妄和串习的力量如此强大,因此刚开始,修持佛法似乎非常困难,但这些困难将逐渐消失。一旦你了解教法的精髓,修行将没有困难。你的努力精进将为你带来喜乐。它如同发展任何一项技艺——随着你娴熟其中的重点,它就变得愈来愈容易,你的信心、能力、和努力与日俱增。

  不论你从事了什么样的禅修或思考,它都不会白白被浪费。在死亡时,它所带来的利益将出现在你的心续之中,帮助你投生在一个佛法兴盛、靠近一个真正上师的处所。一个生世接着一个生世,你将逐渐从一个下等的修行者变成一个中等的修行者,从一个中等的修行者变成一个上等的修行者。

  闻的核心是思,思的核心是修。随着你愈来愈深入教法的意义,佛法不可思议的功德将变得更加清晰,如同你飞得愈高,太阳就显得更加明亮灿烂。

  你变得宁静平和,乃是你已经完全融会贯通所闻之佛法的征兆。你离于烦恼,乃是你已经完全融入禅修的征兆。随着闻通向思,思转化成为修,你对今生充满迷妄的活动的渴望将会减少,转而心向佛法。

  你依止佛法所从事的任何事情,不论它是微小或是不重要的,都将带来利益。如同《贤愚经》(Su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所说的:

  

   切勿轻忽微小之善行,

   认为它们无所助益,

   因为假以时日,

   滴水将溢满巨壶。

  

  同样的,即使你每天只修行一个小时,但是只要怀着信心和热忱来修行,良善的品质将逐渐增长。规律地修行能够轻易转化你的心。从了解世俗谛,你将全然地确信胜义谛的意义。

  “散漫”是生起这种品质的主要障碍。散漫能够在每一刹那生起。如果你让时间毫无意义地逝去,那么在死亡时,你将后悔没有修持佛法。但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太迟,悔恨将没有任何帮助。此时此刻即是前往一个僻静处,把你从上师那里领受的教法付诸实修的时机。如此一来,生命的每一刹那都将变得珍贵殊胜而充满意义,并使你更加远离轮回,更加趋近解脱。

  

  

  

  

  

  

  

  

  第四,思量无常,以放弃对今生的挂虑

  

   4

  多年的密友将分离,

  努力挣取的财物将被留在身后,

  心识这个过客将离开身体这个旅店,

  放弃对今生的关注,

  乃是菩萨的修行。

  

   凡庸的、世俗的关注只会在今生和来世带来痛苦和失望。轮回的表象是非常不稳定、不断变动和无常的,如同闪电划过夜空。思量一切现象无常(诸法无常),有助于使你的心转向佛法。如俗话所说:

  

   有生就有死,

   有聚就有散,

   有累积就有耗尽,

   有高升就有低落。

  

   在我们的迷妄之中,我们视事物为永久且真实存在的。但在实相之中,现象是无常的,缺乏任何的真实存在。我们想要去相信朋友、伴侣、财富和影响力都将永久,但在本质上,他们注定会改变。因此,如此专注于这些人事物是没有意义的。

   在整个宇宙之中,和合现象之无常是显而易见的。举例来说,让我们看看在这个地球之上,四季如何变化。在夏季,四处可见鲜嫩丰茂的树叶,景色有如天堂。到了秋天,青草枯黄,花朵结成果实,树木开始落叶。在冬季,大地覆盖白雪。等到温暖的春天来临,积雪开始融化。在早晨,天空可能布满云朵,到了下午则一片清朗。河川可能干涸或泛滥。表面坚固的大地可能会摇晃震动,土地可能会滑动下陷。我们无法在外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找到一个稳定的现象。

   人也是如此。我们每一个刹那都在改变。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改变,从年轻到老迈,从老迈到死亡。我们的意见、想法和计划不断地改变和逐步形成。我们从不确定一旦开展某个计划,是否就必定能完成,也不确定它是否会如我们所愿地展现。龙钦•冉江说:

  

   我们想要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

   但我们一定会与他们分离。

   我们想要永远停留在一个宜人的处所,

   但我们一定要离开。

   我们想要永远享受舒适和欢乐,

   但我们一定要失去它们。

  

   看一看,从你非常年幼开始,你已经认识了多少人?在这些人中,有多少人仍然健在?此时此刻,你或许仍然和父母、朋友、伴侣等人在一起。但你无法逃避这个事实:在死亡时,你将离开他们,如同从奶油中抽出的一根毛发,毛发上不会沾附一丁点的奶油。

   你死亡的时间是不确定的,而促使死亡降临的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如同一只在蛇口中的青蛙,你已经在死神的口中了。死亡毫无预警的在任何时刻降临,而且各种原因都会导致死亡。有些人早逝,有些人老死,有些人死于疾病,有些人死于战乱,或死于横祸,例如落下悬崖。有些人死于睡梦之中,有些人在行走、饮食中死亡。有些人死得平静,有些人则执着亲人和财物而死得痛苦。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死亡。吉美•林巴(Jigme Lingpa)说:

  

   在暑热之中热得难受的人,

   欣喜于秋天清澈凉爽的月光,

   却不会为了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惧,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