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14

  ..續本文上一頁/B>

   你還必須做什麼呢?

  

  沒有受到親友的打擾,沒有因爲要從商或耕田來謀生而分心,你將能夠專心一意的修行,使身、語、意有所增長。你的心將變得自製、甯靜、明晰,對教法的真谛充滿笃定無疑的信心。這是爲什麼過去所有的聖哲都住在荒野、僻靜處、山間來修行。如寂天大師所說:

  

   因此,貪欲和需求使我們感到厭離,

   現在讓我們隨喜在僻靜處,

   在那些地方,

   所有的爭鬥和沖突都止息了,

   只有綠林的平和與寂靜。39

  

  39.《入菩薩行論》英文版,第一二二頁。

  

  話說:

  

   如風如鳥一般不執著于獲得,

   如一頭害羞的動物居住在荒野,

   如實行止,你將住于安甯無擾之中。

  

  如果你希望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不要不斷地被執著與嗔恨的波浪推來抛去,那麼放棄執著與嗔恨,前往一個僻靜處。把你的心轉向內在,發現你的缺點,加以根除,並發展你所有本俱的良善本質。滿足于僅僅足夠維持生命的食物、僅僅足夠蔽體的衣著,如此你的修行將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地有所進展。

  一旦你遠離了所有令人分心的情景,你的修行將使你在修道上前進。這是爲什麼過去所有的瑜伽士都如同乞丐,從一個僻靜處流浪至另一個僻靜處。即使只在一個甯靜偏僻的處所停留一個月,也將足以使你的嗔恨被利益他人的願望所取代,使你對朋友的執著被無常與死亡逼近的強烈感受所取代。

  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在你獲得定力之前,散漫會損害你的修行。居住在森林和山間的僻靜處。遠離令人沮喪的活動,你將能夠全心全意的修持佛法。在死亡時,你將沒有悔恨。”

  種敦巴40說:“這個末法時代不是凡夫俗子從外表幫助其他衆生的時代,而是居住在僻靜處,修持菩提心的愛與慈悲的時代。”41

  

  40.種敦巴(Drom Tonpa Gyalwai Jungne,1004-1064),阿底峽尊者最親近的西藏弟子。種敦巴追隨阿底峽十八年。他創建了瑞廷(Reting)寺,並且在六十歲圓寂之前,于該寺停留、教學七年。

  41.參見《普賢上師言教》英文版(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第二叁七頁。

  

  迷妄和串習的力量如此強大,因此剛開始,修持佛法似乎非常困難,但這些困難將逐漸消失。一旦你了解教法的精髓,修行將沒有困難。你的努力精進將爲你帶來喜樂。它如同發展任何一項技藝——隨著你娴熟其中的重點,它就變得愈來愈容易,你的信心、能力、和努力與日俱增。

  不論你從事了什麼樣的禅修或思考,它都不會白白被浪費。在死亡時,它所帶來的利益將出現在你的心續之中,幫助你投生在一個佛法興盛、靠近一個真正上師的處所。一個生世接著一個生世,你將逐漸從一個下等的修行者變成一個中等的修行者,從一個中等的修行者變成一個上等的修行者。

  聞的核心是思,思的核心是修。隨著你愈來愈深入教法的意義,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將變得更加清晰,如同你飛得愈高,太陽就顯得更加明亮燦爛。

  你變得甯靜平和,乃是你已經完全融會貫通所聞之佛法的征兆。你離于煩惱,乃是你已經完全融入禅修的征兆。隨著聞通向思,思轉化成爲修,你對今生充滿迷妄的活動的渴望將會減少,轉而心向佛法。

  你依止佛法所從事的任何事情,不論它是微小或是不重要的,都將帶來利益。如同《賢愚經》(Su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所說的:

  

   切勿輕忽微小之善行,

   認爲它們無所助益,

   因爲假以時日,

   滴水將溢滿巨壺。

  

  同樣的,即使你每天只修行一個小時,但是只要懷著信心和熱忱來修行,良善的品質將逐漸增長。規律地修行能夠輕易轉化你的心。從了解世俗谛,你將全然地確信勝義谛的意義。

  “散漫”是生起這種品質的主要障礙。散漫能夠在每一刹那生起。如果你讓時間毫無意義地逝去,那麼在死亡時,你將後悔沒有修持佛法。但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悔恨將沒有任何幫助。此時此刻即是前往一個僻靜處,把你從上師那裏領受的教法付諸實修的時機。如此一來,生命的每一刹那都將變得珍貴殊勝而充滿意義,並使你更加遠離輪回,更加趨近解脫。

  

  

  

  

  

  

  

  

  第四,思量無常,以放棄對今生的挂慮

  

   4

  多年的密友將分離,

  努力掙取的財物將被留在身後,

  心識這個過客將離開身體這個旅店,

  放棄對今生的關注,

  乃是菩薩的修行。

  

   凡庸的、世俗的關注只會在今生和來世帶來痛苦和失望。輪回的表象是非常不穩定、不斷變動和無常的,如同閃電劃過夜空。思量一切現象無常(諸法無常),有助于使你的心轉向佛法。如俗話所說:

  

   有生就有死,

   有聚就有散,

   有累積就有耗盡,

   有高升就有低落。

  

   在我們的迷妄之中,我們視事物爲永久且真實存在的。但在實相之中,現象是無常的,缺乏任何的真實存在。我們想要去相信朋友、伴侶、財富和影響力都將永久,但在本質上,他們注定會改變。因此,如此專注于這些人事物是沒有意義的。

   在整個宇宙之中,和合現象之無常是顯而易見的。舉例來說,讓我們看看在這個地球之上,四季如何變化。在夏季,四處可見鮮嫩豐茂的樹葉,景色有如天堂。到了秋天,青草枯黃,花朵結成果實,樹木開始落葉。在冬季,大地覆蓋白雪。等到溫暖的春天來臨,積雪開始融化。在早晨,天空可能布滿雲朵,到了下午則一片清朗。河川可能幹涸或泛濫。表面堅固的大地可能會搖晃震動,土地可能會滑動下陷。我們無法在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找到一個穩定的現象。

   人也是如此。我們每一個刹那都在改變。我們每分每秒都在改變,從年輕到老邁,從老邁到死亡。我們的意見、想法和計劃不斷地改變和逐步形成。我們從不確定一旦開展某個計劃,是否就必定能完成,也不確定它是否會如我們所願地展現。龍欽•冉江說:

  

   我們想要和所愛的人長相厮守,

   但我們一定會與他們分離。

   我們想要永遠停留在一個宜人的處所,

   但我們一定要離開。

   我們想要永遠享受舒適和歡樂,

   但我們一定要失去它們。

  

   看一看,從你非常年幼開始,你已經認識了多少人?在這些人中,有多少人仍然健在?此時此刻,你或許仍然和父母、朋友、伴侶等人在一起。但你無法逃避這個事實:在死亡時,你將離開他們,如同從奶油中抽出的一根毛發,毛發上不會沾附一丁點的奶油。

   你死亡的時間是不確定的,而促使死亡降臨的因素是無法預測的。如同一只在蛇口中的青蛙,你已經在死神的口中了。死亡毫無預警的在任何時刻降臨,而且各種原因都會導致死亡。有些人早逝,有些人老死,有些人死于疾病,有些人死于戰亂,或死于橫禍,例如落下懸崖。有些人死于睡夢之中,有些人在行走、飲食中死亡。有些人死得平靜,有些人則執著親人和財物而死得痛苦。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死亡。吉美•林巴(Jigme Lingpa)說:

  

   在暑熱之中熱得難受的人,

   欣喜于秋天清澈涼爽的月光,

   卻不會爲了這樣的想法而感到驚懼,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