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13

  ..續本文上一頁 如果我們從事活動,它們就不會終止;

   如果我們停下了,它們就會結束。

  

  看破輪回而想從中解脫的決心,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除非你清楚的決定要離棄輪回,否則不論你念誦了多少祈願文、從事了多少禅修、閉關了多少年,都是枉然。你或許擁有長壽的人生,但它將沒有價值。你或許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但它將毫無意義。唯一真正值得去做的,即是漸漸地趨近證悟,遠離輪回。仔細思量這一點。

  觀修死亡和輪回的痛苦,你將不會想要把任何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令人分心的事物之上,例如努力致富、擊敗敵人,或把人生投注在保護和促進你所執著的人的利益之上。你將只想修持佛法。

   一個臥床的病人只想恢複健康,不希望一直生病。同樣的,一個渴望脫離輪回痛苦的修行者,將善用所有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例如皈依、生起爲了其他衆生而獲致證悟的菩提心、行善等,並時時懷著從輪回中解脫的堅定決心。

  偶爾希望你能夠從輪回中解脫是不夠的。從輪回中解脫的這個想法,必須夜以繼日地充滿在你的思維之流裏。一個被囚禁在監獄中的犯人,總是想著各種不同離開監獄的方法——如何能夠翻越圍牆,要求有權有勢的人居中斡旋,或用錢賄賂某一個人。因此,你也要了解輪回的痛苦與過患,懷著深刻的出離心,不斷地思維獲得解脫的方法。

  過去一些偉大的上師在思量人身稀有難得時,他們甚至不想睡覺;他們無法忍受浪費一分一秒。他們把全副心力投注于修行。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時,他教導四聖谛。第一聖谛是苦谛,我們應該認清有痛苦。第二聖谛是集谛,痛苦有一個起因,我們必須放棄這個起因。這個痛苦的起因是負面的情緒或煩惱。雖然諸如此類的心的障蔽狀態有許多種,但貪、嗔、癡37、慢、妒是五種主要的障蔽。第叁聖谛是道谛,有一條道路可以帶領衆生遠離痛苦,因此衆生必須遵循這條道路。第四聖谛是滅谛,即痛苦可以被止息。透過這四聖谛,釋迦牟尼佛激勵我們放棄俗務,努力從輪回中解脫。

  

  37.癡(無明)包括:(a)基本的無明,沒有認識本初明覺和現象之空性;(b)一種愚鈍的心理狀態,主要是缺乏辨別何者當爲、何者當舍,才能夠從輪回中解脫的洞察力;(c)疑慮,對因果法則、前世和來生的存在等等有所懷疑。(d)障蔽的見地,相信五蘊形成一個自我,相信現象有一個真實的、本俱的和獨立的存在等等。

  

  在尋找脫離輪回的方法時,第一個步驟是去聽聞教法——解釋如何脫離輪回的教法。釋迦牟尼佛說,除了獲得這些珍貴殊勝的知識之外,光是聽聞佛法被傳授的聲音——即使是召集大衆前來聽聞教法的鑼聲和螺聲——也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利益,能夠使衆生免于墮入下叁道。透過聽聞教法,即使是那些缺乏五根而無法徹底了解教法意義的人,至少將得到些許了解佛法之功德。即使是一個如何修持佛法的一般概念,都已是珍貴殊勝的了。

  第二個步驟是去思考你所聽聞的教法,試著去發現其中的精義。檢視你的心,去看看它是否真的如教法所描述的,以及你是否能夠專注于一個禅修的對境。

  第叁個步驟是,一旦你對佛法的精義有了清晰的概念,你必須透過內在覺受來了解佛法的意義,把它融合成爲你的一部分。那就叫做禅修。

  當你遵循這叁個步驟,修行的品質將自然而然的生起,你也將了解教法的真谛。這些品質將自然地盛放,因爲你內在的佛性被揭露出來了。所有衆生都具有佛性或如來藏,卻被障蔽所掩蓋,如同黃金被埋藏在土地之下。當你聞、思、修佛法時,你將能體現所有本俱的佛性品質。當一片田野被細心地整理、播下種子,具備所有的有利條件,例如溫度、濕度和暖度,種子將發芽,生長成爲作物。

  佛法經典包含了許多甚深、詳細的教法。它們涵蓋了各種主題,例如五種傳統的科學38。然而,許多人無法詳細地聞、思、修行所有這些法典。但在這本法典之中,所有教法之精髓都毫不保留地被呈現出來,並且以教導一個菩薩應該如何修行的形式來傳達。

  

  38.即五明:醫藥(醫方明)、邏輯(因明)、語言(聲明)、工藝(工巧明)和玄學(內明)。

  

  運用這些教導,全心全意地修行。一再地思考教法的意義,竭盡所能地加以實修。最後,你可能會希望前往僻靜的山間閉關,深刻地觀修這些教法。

  俗話說,盡管困難,但沒有什麼是無法熟能生巧的。如果你持續修持這些教法,一定會有所成果。

  

  

  

  

  

  二,舍棄故鄉——叁毒之源

  

  

   2

  在故鄉,

  對親友的執著如浪奔騰洶湧,

  對仇敵的嗔恨如大火般燃燒,

  不在乎何是何非的愚癡黑暗戰勝一切。

  捨棄故鄉,

  乃是菩薩的修行。

  

  舍棄故鄉是指舍棄貪、嗔,以及彌漫在貪嗔之中的癡。一般而言,貪、嗔、癡叁毒在你和故鄉的家人、朋友的關系之中最爲活躍。因此,保護你所執著的人,增加他們的財富和快樂,太容易成爲你主要的關注。如果你對不斷追求凡俗的目標有絲毫的猶豫,那也只是猶豫該怎麼做,才能夠達到目標——你應該繼續目前所做的事情,還是把一些努力轉移到一些新的、更有利潤的方向?結果,你永無止境地從事毫無意義的活動,白白浪費了珍貴的人生。同樣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沖突更容易生起。爭執和扭曲的信念常常引發嗔恨;這種嗔恨會世世代代地滲入一個家庭或地區之中。事實上,即使你能夠活到七十歲或七十歲以上,你也無法期望你能夠征服所有的敵人,滿足所有親近你的人。

  許多人認爲,勝過競爭對手,照顧你關心的人事物和朋友,是度過人生的有用的、聰明的方式。但是,只有當你完全沒有覺察到這麼做的後果,你才會追逐這些目標。沒有看見把人生浪費在這種目標之上是多麼沒有意義,簡直是無明。

  因此,與其留在容易讓你生起執著與嗔恨的人事物旁邊,不如前往一個完全未知的處所;在那個地方,沒有什麼會引起負面的情緒。你的心不會被打擾,你將能夠把時間和精力用于修持佛法。話說:

  

   走到數百裏之外,

  遠離是非地;

   切勿在煩惱充斥之地停留片刻。

  

  同樣的,如龍欽•冉江所說的:

  

   凡庸的俗務如同一灘沼澤,

   吞沒一頭尋找清涼地的大象。

  

   深情的親友如同獄卒,

   把你拘留在輪回之中。

  

   今生的歡樂如同一根骨頭,

   被一只無牙的老狗啃咬。

  

   對于感官覺受的愛恨糾纏,

   如同昆蟲落入蜂蜜。

  

   被恐懼攫住的你,

   把它們全部抛棄!

  

  一旦你把家園、故鄉、家人、朋友和俗務抛在身後,你將了無執著。你將如同鳥禽般自由。但是,如果你開始在陌生、不熟悉的環境中製造新的執著,你很快就會發現,你又無法修持佛法。如同一直移動的月亮,不要停留在一個地方太久。隨著時間的逝去,透過修持佛法,你將會明白,對任何一個人生起嗔恨是一個錯誤。你對衆生也將只有善念和善的發心。因此顯而易見的,執著與任何人事物也是毫無意義的。你將了解到,所有執著的對境如夢如幻。

  

  

  

  

  

  

  

  第叁,建議居住在僻靜處——所有良善品質的來源

  

  

   3

  離棄惡逆的處所時,

  煩惱逐漸消失;

  心無散漫時,

  善行自然增長;

  明覺變得更清晰時,

  對佛法的信心隨之增長;

  依止僻靜處,

  乃是菩薩的修行。

  

  當你住在僻靜處時,負面情緒會逐漸消失,自製和節度會隨之增長。嘉瑟•東美說道:

  

   在一個僻靜處,

   沒有要擊敗的敵人,

   沒有要保護的親人,

   沒有要景仰的上司,

   沒有要照料的仆人。

   因此,嘛尼巴,

   在那個地方,

   除了調伏你的心之外,<…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