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23

  ..续本文上一页能够带领仅仅听闻他名号的众生,投生他的极乐净土,也是因为慈悲与菩提心的力量。

  佛陀爱一切众生如同他唯一的孩子。他曾说

  利益众生即是利益我,

  伤害众生即是伤害找。

  如同一个母亲因为某人

  帮助她的孩子而感到欣喜,

  我的心也因为某个人

  帮助任何众生而感到欢喜。

  如同一个母亲因为某人

  伤害她的孩子而感到悲伤,

  我的心也因为某个人

  伤害任何众生而感到忧伤。

  

  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慈悲,仿佛每一个众生是你唯一的孩子,是回报佛陀仁慈的最佳方式,而帮助众生则是献给佛陀之无上供养。如佛陀所说的:

  

  焚香、花朵、油灯等等,

  不是献给佛陀的最佳供养,

  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是最佳的供养。

  因此,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来供养佛陀——

  你的供养将使一切诸佛欣喜,

  将使一切众生欣喜。

  要取悦世尊,

  莫过于带领一切众生获得安乐。

  

  因此,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满溢的慈悲,乃是实现诸佛菩萨之愿望的最佳方式。身为一个初学者,你可能无法给予众生太大的帮助,但你应该不断观修慈悲,直到整个人充满慈悲为止。交换痛苦与快乐的法门,不是仅仅修持一座或一天的法门,而是修持日日月月年年的法门,直到菩提心从你的内在完全绽放为止。寂天大师的《入菩萨行论》是菩提心教法的精要。伟大的瑜伽士巴楚仁波切研习《入菩萨行论》时,一天学习不超过两个或三个偈诵,因为他观修这些偈诵,把它们的意义彻底融会贯通。巴楚仁波切不断地因为它是一个甚深美好的教法而深受感动,并在每一次读到末尾时感到悲伤。他总是随身携带《入菩萨行论》,直到他圆寂。

  

  

  

  

  B.把逆缘用于修道之座下修法

  

  为了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修持相对菩提心,善用一个人注定要遭遇的逆缘,把它们当做修行的资粮是必要的。在座下阶段的修行,是修持与行菩提心相关的法门。

  逆缘有四种类型:(i)你不希望发生的四件事情,(ii)难以忍受的两件事情,(iii)利与衰,以及(iv)嗔恨与贪欲。

  

  i.把你不希望发生的四件事情用于修道

  

  这四件事情分别是:(a)衰,(b)苦,(c)毁,(d)讥57。

  

  57. 这“四件你不希望发生的事”分别是衰、苦、毁、讥。这四者的相反是利、乐、誉、称。此八者即所谓的“世间八法”(eight ordinary concerns)。

  

  a.如何把“衰”用于修道

  

   12

  如果一个人受到巨大贪欲的驱使,

  夺取了我所有的财富,或怂恿他人这么做,

  那么将我的身体、财物,

  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功德回向给他,

  乃是菩萨的修行。

  

  一般人都认为,拥有资产和财富是值得向往的,但执着于财富和资产,却是修行的障碍。因此,某个人剥夺你的金钱和财物,事实上是让你脱离这些事物制造的枷锁,让你免于堕入下三道。除了心怀感激之外,你应该没有其他的感受。如果你一无所有,你就自由自在。没有敌人或窃贼会烦扰你。如俗话所说:

  

  如果你没有财富,窃贼不会闯入。

  如果你没有携带包袱,抢匪不会埋伏。

  

  重要的是,你要记住,如果失去一切,那只是你过去剥夺他人财物的业果。因此,除了气恼自己,你没有理由对任何人感到生气。从这个观点来看,不是你用财富、名声和地位招致敌人吗?如果没有标靶,箭就无处可射。由于过去生世所造作的恶业,你让自己成为痛苦之箭的标靶。

  伟大的菩萨永远不会对任何伤害他的人生起嗔恨的念头。相反的,那个人的福祉是他主要的关注。在佛陀身为菩萨的每一个过去生世之中,他遇见一个同一个人的转世;那个人不断为佛陀制造困难。相反的,佛陀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个人。在他身为释迦牟尼的那个生世,成为一个完全证悟的佛时,那个人投生成为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即使提婆达多试图伤害佛陀,甚至有好几次要杀害佛陀,但佛陀一再地说,他没有把提婆达多视为敌人,反而把他视为仁慈的上师,教导他如何行止如同一个菩萨。

  有一次在一个前世,佛陀投生为一条蛇,后来被一群孩子用石头砸死。虽然他只要注视那群孩子,就可以杀死他们,但他让自己的心充满慈悲,并在死时祈愿,未来能够藉由这个因缘来利益他们。

  不论其他人如何伤害你,总是祈愿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你来承受,而不是由众生来承受。你要发愿,你将永远能够服侍众生,希望他们的心永远允满喜乐。如同你在修持上师相应法(或称“上师瑜伽”,Guru Yoga)时,你观想上师在你的头顶之上,在此,你要以一切有情众生为观修的对象,仿佛把他们背负在你的头上一般,并且祈愿能够驱除他们的痛苦,为他们带来快乐。如我们所了解的,献给诸佛最大的供养莫过于此。

  对伤害你的人生起慈悲,是清净障碍、离于嗔恨、发展正面本质的有效方式。事实上,这个方法是如此的有效,使得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带领你在菩萨道上前进。话说:

  

  我皈依任何伤害我的人,

  因为他是我所有安乐的来源。

  

  刚开始,把它付诸实修似乎有点困难。然而,拥有一颗真正善良的心,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用你的心去承担伤害你的人的所有痛苦,然后怀着大悲,把你的快乐送给那个人。你也可以用相同的态度供养水食子,或施行火供,以及观想你把身体布施出去,做为献给三宝的供养、献给护法的礼物、送给有情众生的赠礼,以及偿还冤亲债主的业债。

  对于从事这些修行法门而言,拥有一个修持四无量的稳定基础是重要的。这四无量分别是无量慈,希望所有其他众生拥有快乐的愿望;无量悲,希望所有其他众生远离痛苦的愿望;无量喜,希望所有已经拥有快乐的众生,其快乐能够维持增长;无量舍,认清一切众生都值得享有同等的慈、悲与喜,不因为你和众生之间好、坏或不存在的关系而有多少的差异。

  在早晨,你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承诺在一天当中,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其他众生,为一切众生带来究竟之安乐。在傍晚,把你在白天积聚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如果有任何人曾经试着伤害你,那么立下愿望,希望他们离于所有的嗔恨和恶意,愿他们所有良善的愿望都得以实现。

  刚开始,要真正改变你的态度是困难的。但如果你了解修心背后的意义,并持续努力去应用这个修心的法门。你会发现,它能够帮助你度过每一个困境,如同一台设计良好的车辆能够轻易迅速地行驶于任何路程。

  

  

  

  b.如何把“苦”用于修道

  

   13

  如果有人即将斩下我的头,

  即使我没有丝毫过错,

  透过悲心的力量,

  担负他所有的恶业,

  乃是菩萨的修行。

  

  重要的是,不论某个人即将对你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即使要斩下你的头颅,或带来其他可怕的痛苦——你要记得这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在一个前世,你必定对其他人做了相同的事情。切勿愤怒。让你的仇敌去做任何能够令他心满意足的事情。对你的仇敌充满慈悲。种敦巴曾说:

  

  如果某个人把我碎尸万段,

  愿我没有丝毫的恼怒,

  而是立即披上忍辱的盔甲。

  

  菩萨试着给予协助和利益来回应所受的伤害。如果你看见某人正在做一些负面的事情,那么思量他正在为自己所积聚的痛苦,祈愿他负面行为的业果由你来承担,使他免于堕入下三道,并且把你行善的业果回向给他。

  如此修行也有助于根除“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的信念。因为终究来说,你真正的敌人不是某些残酷无情、有权有势的人,或某些凶残的掠夺者,或铁石心肠的竞争对手;这些人不断骚扰你,夺走你的一切,或用法律诉讼来威胁你。你真正的敌人是你相信有一个自我。

  “有一个恒久的自我”的想法,让你在过去无数个生世之中,无助地在轮回的下三道中流浪。此时此刻,正是这个想法阻止你去让自己和他人从轮回中解脱。如果能够放下那个“我”的念头,你会发现,让自己解脱是容易的,去解脱他人也是容易的。如果今天你克服“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的信念,今天将获致证悟。如果你明天克服这个信念,明天就会获致证悟,但如果永远没有克服这个信念,你将永远无法获致证悟。

  这个“我”只是一个念头,一个感受。一个念头天生不具有任何实体、形状或颜色。举例来说,当强烈的嗔恨感受在心中生起时,你想去打斗或去毁灭某个人,那么是这个嗔恨的念头握着武器吗?它能够率领一支军队吗?它能够像火焰一样烧伤任何人、像石头一样压垮他们,或像一条猛烈湍急的河流把他们带走吗?不能。如同其他的念头或感受,嗔恨不具有真实的存在。它甚至无法在你身、语、意的任何部位找到。它如虚空中的风。与其让这种狂野的念头决定你的行为,不如去检视它们本俱的空性。举例来说,你或许发现自己突然和某个你认为会伤害你的人面对面,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因此生起。一旦你了解,那个人对你只有良善的意图,你的恐惧就会消失。它只是一个念头。

  同样的,即使你已经花了许多生世…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