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23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帶領僅僅聽聞他名號的衆生,投生他的極樂淨土,也是因爲慈悲與菩提心的力量。

  佛陀愛一切衆生如同他唯一的孩子。他曾說

  利益衆生即是利益我,

  傷害衆生即是傷害找。

  如同一個母親因爲某人

  幫助她的孩子而感到欣喜,

  我的心也因爲某個人

  幫助任何衆生而感到歡喜。

  如同一個母親因爲某人

  傷害她的孩子而感到悲傷,

  我的心也因爲某個人

  傷害任何衆生而感到憂傷。

  

  對一切有情衆生生起慈悲,仿佛每一個衆生是你唯一的孩子,是回報佛陀仁慈的最佳方式,而幫助衆生則是獻給佛陀之無上供養。如佛陀所說的:

  

  焚香、花朵、油燈等等,

  不是獻給佛陀的最佳供養,

  利益一切有情衆生是最佳的供養。

  因此,利益一切有情衆生來供養佛陀——

  你的供養將使一切諸佛欣喜,

  將使一切衆生欣喜。

  要取悅世尊,

  莫過于帶領一切衆生獲得安樂。

  

  因此,對一切有情衆生生起滿溢的慈悲,乃是實現諸佛菩薩之願望的最佳方式。身爲一個初學者,你可能無法給予衆生太大的幫助,但你應該不斷觀修慈悲,直到整個人充滿慈悲爲止。交換痛苦與快樂的法門,不是僅僅修持一座或一天的法門,而是修持日日月月年年的法門,直到菩提心從你的內在完全綻放爲止。寂天大師的《入菩薩行論》是菩提心教法的精要。偉大的瑜伽士巴楚仁波切研習《入菩薩行論》時,一天學習不超過兩個或叁個偈誦,因爲他觀修這些偈誦,把它們的意義徹底融會貫通。巴楚仁波切不斷地因爲它是一個甚深美好的教法而深受感動,並在每一次讀到末尾時感到悲傷。他總是隨身攜帶《入菩薩行論》,直到他圓寂。

  

  

  

  

  B.把逆緣用于修道之座下修法

  

  爲了在日常生活中繼續修持相對菩提心,善用一個人注定要遭遇的逆緣,把它們當做修行的資糧是必要的。在座下階段的修行,是修持與行菩提心相關的法門。

  逆緣有四種類型:(i)你不希望發生的四件事情,(ii)難以忍受的兩件事情,(iii)利與衰,以及(iv)嗔恨與貪欲。

  

  i.把你不希望發生的四件事情用于修道

  

  這四件事情分別是:(a)衰,(b)苦,(c)毀,(d)譏57。

  

  57. 這“四件你不希望發生的事”分別是衰、苦、毀、譏。這四者的相反是利、樂、譽、稱。此八者即所謂的“世間八法”(eight ordinary concerns)。

  

  a.如何把“衰”用于修道

  

   12

  如果一個人受到巨大貪欲的驅使,

  奪取了我所有的財富,或慫恿他人這麼做,

  那麼將我的身體、財物,

  以及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功德回向給他,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一般人都認爲,擁有資産和財富是值得向往的,但執著于財富和資産,卻是修行的障礙。因此,某個人剝奪你的金錢和財物,事實上是讓你脫離這些事物製造的枷鎖,讓你免于墮入下叁道。除了心懷感激之外,你應該沒有其他的感受。如果你一無所有,你就自由自在。沒有敵人或竊賊會煩擾你。如俗話所說:

  

  如果你沒有財富,竊賊不會闖入。

  如果你沒有攜帶包袱,搶匪不會埋伏。

  

  重要的是,你要記住,如果失去一切,那只是你過去剝奪他人財物的業果。因此,除了氣惱自己,你沒有理由對任何人感到生氣。從這個觀點來看,不是你用財富、名聲和地位招致敵人嗎?如果沒有標靶,箭就無處可射。由于過去生世所造作的惡業,你讓自己成爲痛苦之箭的標靶。

  偉大的菩薩永遠不會對任何傷害他的人生起嗔恨的念頭。相反的,那個人的福祉是他主要的關注。在佛陀身爲菩薩的每一個過去生世之中,他遇見一個同一個人的轉世;那個人不斷爲佛陀製造困難。相反的,佛陀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那個人。在他身爲釋迦牟尼的那個生世,成爲一個完全證悟的佛時,那個人投生成爲他的堂弟提婆達多。即使提婆達多試圖傷害佛陀,甚至有好幾次要殺害佛陀,但佛陀一再地說,他沒有把提婆達多視爲敵人,反而把他視爲仁慈的上師,教導他如何行止如同一個菩薩。

  有一次在一個前世,佛陀投生爲一條蛇,後來被一群孩子用石頭砸死。雖然他只要注視那群孩子,就可以殺死他們,但他讓自己的心充滿慈悲,並在死時祈願,未來能夠藉由這個因緣來利益他們。

  不論其他人如何傷害你,總是祈願一切衆生的痛苦都由你來承受,而不是由衆生來承受。你要發願,你將永遠能夠服侍衆生,希望他們的心永遠允滿喜樂。如同你在修持上師相應法(或稱“上師瑜伽”,Guru Yoga)時,你觀想上師在你的頭頂之上,在此,你要以一切有情衆生爲觀修的對象,仿佛把他們背負在你的頭上一般,並且祈願能夠驅除他們的痛苦,爲他們帶來快樂。如我們所了解的,獻給諸佛最大的供養莫過于此。

  對傷害你的人生起慈悲,是清淨障礙、離于嗔恨、發展正面本質的有效方式。事實上,這個方法是如此的有效,使得那個人對你造成的傷害帶領你在菩薩道上前進。話說:

  

  我皈依任何傷害我的人,

  因爲他是我所有安樂的來源。

  

  剛開始,把它付諸實修似乎有點困難。然而,擁有一顆真正善良的心,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用你的心去承擔傷害你的人的所有痛苦,然後懷著大悲,把你的快樂送給那個人。你也可以用相同的態度供養水食子,或施行火供,以及觀想你把身體布施出去,做爲獻給叁寶的供養、獻給護法的禮物、送給有情衆生的贈禮,以及償還冤親債主的業債。

  對于從事這些修行法門而言,擁有一個修持四無量的穩定基礎是重要的。這四無量分別是無量慈,希望所有其他衆生擁有快樂的願望;無量悲,希望所有其他衆生遠離痛苦的願望;無量喜,希望所有已經擁有快樂的衆生,其快樂能夠維持增長;無量舍,認清一切衆生都值得享有同等的慈、悲與喜,不因爲你和衆生之間好、壞或不存在的關系而有多少的差異。

  在早晨,你的第一個念頭應該是,承諾在一天當中,竭盡所能地去幫助其他衆生,爲一切衆生帶來究竟之安樂。在傍晚,把你在白天積聚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衆生。如果有任何人曾經試著傷害你,那麼立下願望,希望他們離于所有的嗔恨和惡意,願他們所有良善的願望都得以實現。

  剛開始,要真正改變你的態度是困難的。但如果你了解修心背後的意義,並持續努力去應用這個修心的法門。你會發現,它能夠幫助你度過每一個困境,如同一臺設計良好的車輛能夠輕易迅速地行駛于任何路程。

  

  

  

  b.如何把“苦”用于修道

  

   13

  如果有人即將斬下我的頭,

  即使我沒有絲毫過錯,

  透過悲心的力量,

  擔負他所有的惡業,

  乃是菩薩的修行。

  

  重要的是,不論某個人即將對你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即使要斬下你的頭顱,或帶來其他可怕的痛苦——你要記得這是你過去行爲的結果。在一個前世,你必定對其他人做了相同的事情。切勿憤怒。讓你的仇敵去做任何能夠令他心滿意足的事情。對你的仇敵充滿慈悲。種敦巴曾說:

  

  如果某個人把我碎屍萬段,

  願我沒有絲毫的惱怒,

  而是立即披上忍辱的盔甲。

  

  菩薩試著給予協助和利益來回應所受的傷害。如果你看見某人正在做一些負面的事情,那麼思量他正在爲自己所積聚的痛苦,祈願他負面行爲的業果由你來承擔,使他免于墮入下叁道,並且把你行善的業果回向給他。

  如此修行也有助于根除“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我”的信念。因爲終究來說,你真正的敵人不是某些殘酷無情、有權有勢的人,或某些凶殘的掠奪者,或鐵石心腸的競爭對手;這些人不斷騷擾你,奪走你的一切,或用法律訴訟來威脅你。你真正的敵人是你相信有一個自我。

  “有一個恒久的自我”的想法,讓你在過去無數個生世之中,無助地在輪回的下叁道中流浪。此時此刻,正是這個想法阻止你去讓自己和他人從輪回中解脫。如果能夠放下那個“我”的念頭,你會發現,讓自己解脫是容易的,去解脫他人也是容易的。如果今天你克服“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我”的信念,今天將獲致證悟。如果你明天克服這個信念,明天就會獲致證悟,但如果永遠沒有克服這個信念,你將永遠無法獲致證悟。

  這個“我”只是一個念頭,一個感受。一個念頭天生不具有任何實體、形狀或顔色。舉例來說,當強烈的嗔恨感受在心中生起時,你想去打鬥或去毀滅某個人,那麼是這個嗔恨的念頭握著武器嗎?它能夠率領一支軍隊嗎?它能夠像火焰一樣燒傷任何人、像石頭一樣壓垮他們,或像一條猛烈湍急的河流把他們帶走嗎?不能。如同其他的念頭或感受,嗔恨不具有真實的存在。它甚至無法在你身、語、意的任何部位找到。它如虛空中的風。與其讓這種狂野的念頭決定你的行爲,不如去檢視它們本俱的空性。舉例來說,你或許發現自己突然和某個你認爲會傷害你的人面對面,一種強烈的恐懼感因此生起。一旦你了解,那個人對你只有良善的意圖,你的恐懼就會消失。它只是一個念頭。

  同樣的,即使你已經花了許多生世…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