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24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間來相信這個“我”的真實性,但是一旦你了解,這個“我”沒有本俱的存在,你的信念就會輕易地消失。如果你沒有覺察到“我”的真實本質,這個“我”的想法就具有左右你的力量。沒有了“有一個自我存在”的信念,嗔恨、貪欲、恐懼等情緒就無法再生起。檢視傷害的本質:它是無法抓取的,如同在水面上畫畫一般。當你真正體驗到這一點,嗔恨會自行消失。一旦念頭的巨浪平息,一切都變得如虛空一般,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也沒有什麼可以獲得。

  “我”僅僅是你賦予短暫結合之概念的標簽,以及你對身、語、意的執著。“我”不是一個如諸佛之法身本質那般究竟的、永恒不滅的真谛。運用任何修行法門來消融“我”這個概念,以及伴隨“我”而來的自私發心,即使你在一開始沒有成功,也要繼續嘗試。

  

  

  

  

  c.如何把“毀”用于修道

  

   14

  即使有人用各種難聽的話貶損我,

  並且在千萬個世界中到處張揚,

  出于慈悲,

  我贊美這個人的功德,

  乃是菩薩的修行。

  

  如果有人誹謗你、貶損你,那僅僅是你在過去批評、侮辱其他人,尤其是批評侮辱菩薩的結果。與其對這種人感到憤怒,相反的,你應該感謝他們給予你機會來清淨過去的錯誤行爲。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情況下,你都要如實地依照教法來行止——尤其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不應用教法,那麼領受教法有什麼意義?遭遇逆緣是你把教法付諸實修的最佳機會。

  有一次在拉倫寺(Ratreng monastery),一個清白的僧侶被指責是偷盜一只金碟子的竊賊。他去見寺院的住持,並問住持:“我沒有犯錯,我應該怎麼做?”住持建議他:“接受指責,供茶給所有的僧侶,你終將被證明清白無辜。”僧侶照著住持的建議做。那天晚上,他擁有許多吉祥的夢兆,表示他整個人被清淨了。之後不久,遺失的金碟子也被找到,那名僧侶洗刷了冤屈。住持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做了一個結論:“這是正確的行爲方式!”

  因此,你要記得,不論你擁有美譽或聲名狼藉,它完全不具有任何客觀的真實性,不值得你去在意。過去偉大的上師從不爲了這種事情而煩惱。他們總是用仁慈、忍辱來回應誹謗。

  朗裏•塘巴正是如此的上師。在他禅修的洞穴一帶,曾有一對夫妻所生的孩子總是在嬰兒時期夭折。另一個孩子尚未出世之前,他們前去請教一個傳神谕的人。那個神使說,只有他們聲稱孩子是一個上師的子嗣,孩子才能活下來。因此,妻子帶著男嬰前往洞穴,把男嬰放在朗裏•塘巴的面前。她說:“這是你的兒子。”之後就離開了。朗裏•塘巴對此未置一詞,只要求他認識的一名虔誠婦女來哺喂、照料孩子。可以肯定的是,朗裏•塘巴身爲僧侶,卻生養了一個孩子的閑話滿天飛。幾年之後,男孩的父母帶著大量的供養前來,充滿恭敬地對朗裏•塘巴說:“請原諒我們。雖然你一點過失也沒有,但我們卻讓不利于你的謠言四處傳播。這個孩子能夠活下來,全是因爲你的仁慈。”如往常般甯靜地,朗裏•塘巴把孩子交還給他的雙親,沒有說只言片語。

  一些人投入所有的精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來追求名望聲譽。名望聲譽和惡名昭彰都不過是空虛的回音。你的名譽如同誘人的海市蜃樓,能夠輕易地讓你走入歧途。毫不猶豫地抛棄名聲,如同你把鼻涕從鼻子擤走一般。

  

  

  d.如何把“譏”用于修道

  

     15

  在大型集會之中,

  某人用侮辱的語言揭露我隱藏的缺陷,

  恭敬的向他行禮,

  視其爲法友,

  乃是菩薩的修行。

  

  如果你想要成爲佛陀真正的信徒,那麼,當你受到傷害時,絕對不要報複。你要永遠記得四種正修法(four principles of positive traning),它們分別是:如果有人虐待你,不要回報以虐待;如果有人對你發怒,不要以發怒來回應;如果有人揭露你隱藏的過失,不要以揭露他的過失來回應;如果有人攻擊你,不要報以攻擊。

  如果有人批評你,挑你最敏感的痛處,或憤怒地用最冒犯的語言來羞辱你,不論有多麼難忍,都不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修持忍辱,絕對不要發怒。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承受,把它當做放下驕慢的機會。透過把勝利送給他人,快樂地接受失敗,來修持布施和慈悲。讓其他人獲勝,是所有佛教修道的特征之一。事實上,有什麼去獲勝或失敗的?從究竟的觀點來看,輸贏之間沒有絲毫差異。

  ……許多佛教上師被虐待,被當做罪犯來對待,以及被毆打。他們沒有生起嗔恨,反而祈願一切有情衆生之惡業,都因爲他們被惡意攻擊而獲得清淨。如這些上師一般,當你被羞辱,祈願你能夠運用你和羞辱你的人所結下的因緣,帶領他們獲得解脫。

  沒有什麼羞辱大到讓人無法忍受。如果你覺得惡毒地回應、用尖酸刻薄的語言來唇槍舌戰、予以反控是正當的,一定會火上加油,使雙方怒上加怒。這是人們開始爭鬥、殺害彼此的方式。謀殺和戰爭都僅僅起于一個嗔恨的念頭。寂天大師說:

  

  沒有能和嗔恨相似的邪惡,

  沒有能和忍辱相比的苦行。

  

  因此,絕對不要屈服于嗔恨。要忍辱。此外,要感謝羞辱你的人,因爲他們給予你一個寶貴的機會,增強你對菩提心的了解與修持。偉大的吉美•林巴說:

  

  敵人的惡劣對待,

  是你禅修的催化劑;

  你不應受到的無禮斥責,

  會向上策勵你的修行;

  傷害你的人是上師,

  挑戰你的執著與嗔恨——

  你如何能夠報答他們的仁慈?

  

  的確,如果你缺乏勇氣去面對自己隱藏的過失,你的修行不可能有太大的進展。任何幫助你看清那些過失的人或情況,不論有多麼的令人不自在或令人感到羞辱,都是在幫你大忙,阿底峽說:

  

  抨擊你的隱藏過失的人,是最佳的法友。

  揭穿你的隱藏過失的教導,是最佳的教導。

  敵人、障礙與疾病的痛苦,是最佳的激勵。

  

  噶當派上師夏瓦巴58曾經告誡前來見他的弟子說:“我只顯露人們隱藏的缺患。如果你能夠不氣惱,就留下;如果你無法不氣惱,就離開!”

  

  58.夏瓦巴(Shawopa)或夏瓦•甘巴(Shawo Gangpa,1067-1131)朗裏•塘巴的弟子。也是種敦巴叁個主要弟子補托瓦(Putowa)、千噶瓦(Chengawa)和布瓊瓦(Puchungwa) 叁昆仲的弟子。

  

  因此就世間八法而言,即使從相對的觀點來看,也有許多方法能夠根除善惡好壞、你想要發生的事物和你不想要發生的事物之間的分別。從究竟的觀點來看,利與衰、樂與苦、譽與毀、稱與譏之間沒有絲毫差別。它們都是平等的,其本質皆空。寂天大師說:

  

  由于事物缺乏真實的存在,

  那麼有什麼可以得到,什麼可以失去?

  有誰向我獻殷勤和榮譽,

  有誰輕蔑辱罵我?

  

  苦與樂從何處生起?

  是什麼給我喜與憂?

  

  

  

  

  

  ii.把兩件讓人難以忍受的事用于修道

  

  這兩件事分別是:(a)待人仁慈而被以無禮回報,(b)羞辱。

  

  

  a.如何把“待人仁慈而被以無禮回報”用于修道

  

   16

  被我視如己出地來關愛的人

  待我爲仇敵,

  如母親愛生病的孩子一般更加愛他,

  乃是菩薩的修行。

  

  如果你善待他人而期待有所回報,或希望人們仰慕你是一個菩薩,這就是一個錯誤。這種態度與菩薩的真正發心之間有天壤之別。你不但不應該期待任何回報,當人們忘恩負義時,你也不應該感到絲毫的困擾。你爲某個人冒了生命的危險,但那個人可能用怨怼、仇恨或傷害來回報你的仁慈。然而,你只應該更加愛他。只擁有一個孩子的母親,不論孩子做了什麼,都對他充滿愛意。當她哺育孩子時,他可能啃咬她的乳頭,使其嚴重受傷,但她永遠不會發怒,或愛他少一點。不論發生了什麼事,她都將竭盡所能地繼續照顧他。

  許多人沒有你所擁有的幸運,得以遇見一個上師,因此他們無法脫離迷妄。不論他們的行爲有多麼惡劣,他們比任何其他人更需要你的幫助和慈悲。你總是要記得,傷害你的人完全是情緒的受害者。想一想,如果他們能夠遠離這些情緒,該有多麼美好。當一個輕率粗心的孩子無禮地對待一個體貼周到的大人時,那個大人不會感到憤怒,反而會試著用大愛來幫助孩子有所改善。

  碰到一個傷害你的人,等于碰上一個珍貴稀有的寶藏。尊敬那個人,善用這個機會來根除你的缺患,在修道上有所進展。如果無法對那些惡劣對待你的人生起慈悲,這是你的心尚未完全轉化的微兆,需要更加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真正的菩薩從來不希求回報。他出于天生的慈悲,自然而然地回應他人的需求。因果報應不爽,因此菩薩利他的行爲肯定會結出果實——但他從來不有所指望。他從來不會去想,人們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感激,或人們應該待他更好。但如果某個曾經傷害菩薩的人,後來改變行爲舉止,走上修行的道路,獲致解脫,將使菩薩感到全心的歡喜和滿足。

  

  

  

  

  b.如何把羞辱用于…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