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25

  ..續本文上一頁修道

  

   下一個部分是關于如何處理人們用羞辱回報仁慈。

  

   17

  即使同僚或部屬

  出于驕慢而竭盡所能地貶損我,

  恭敬地視他們爲頭頂上的上師,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一個和你擁有同等能力或地位的人,或一個沒有任何良善品質、地位比你低下的人——盡管你待之以禮,對他體貼周到——可能會出于自負驕慢而輕蔑地批評你,試著用各種方法來羞辱你。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氣憤或惱怒,或覺得自己遭受惡劣對待。

  相反的,把這種人視爲指示你解脫道的仁慈上師,敬重以待。祈願你能夠盡可能地善待他。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不要希望有采取報複的時刻。那些缺乏你所擁有的教育、力量和技能的人鄙視你、傷害你,而你能夠安忍地承受,這種忍辱的能力尤其令人仰慕。在安忍地承受羞辱時,仍然保持謙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來對治根深蒂固的串習——只顧自己的快樂和歡悅的串習。

  絕對不要驕慢自大。相反的,采取最謙卑的姿態,視每一個人在你之上,仿佛你把他們背負在你的頭上一般。話說:

  

  把一切有情衆生背負在頭頂之上,

  即是菩薩之火炬和旗幟。

  

  偉大的上師種敦巴甚至會繞行一條在路旁的狗,認清那條狗如一切有情衆生般具有佛性。

  

  

  

  

  

  

  

  

  

  

  

  iii.把“成功”與“匮乏”用于修道

  

  a.如何把“匮乏”用于修道

  

   18

  即使遭受他人的捨棄和誹謗,

  身染重病,

  受到邪魔的侵害,

  仍然擔負一切衆生的痛苦和過失,

  不灰心喪志,

  乃是菩薩的修行。

  

  在這個世界上,無以數計的人喪失一切——食物、衣著、住所和情感,他們幾乎無以維生。許多人是遭受虐待的受害者,或染上嚴重的疾病。

  當你承受如此的痛苦折磨時,懷著慈悲和勇氣去祈願白己承擔一切衆生的困難和痛苦,把你所擁有的快樂布施給衆生。試著去提供人們所需的一切,思量痛苦的正面品質。

  事實上,痛苦在許多方面有助益。它激勵你的發心。如許多教法所指出,沒有痛苦,就沒有脫離輪回的決心。悲傷是有效對治驕慢的解藥,巴楚仁波切曾說:

  

  我不喜歡快樂,我喜歡痛苦:

  如果我快樂,五毒就會增長。

  如果我痛苦,我過去之惡業就會耗盡。

  

  我不重視高位,我喜歡卑下低微。

  如果我重要,我的驕慢和妒嫉會增長;

  如果我卑下低微,我會輕松自在,

  我會增長修行。

  最低下之處,是過去聖者之座席。

  

  

  卡拉•貢秋59說:

  

  困難是上師;

  障礙是修持佛法的動力,

  痛苦是掃除惡業的掃帚,

  切匆嫌棄它們。

  

  59.卡拉•貢秋(Kharak Gomchung),十一世紀的噶當派大師,一個放棄所有活動,僅僅從事修行的出離者之完美典範。想到不可避免的、即將發生的死亡,他甚至甚至不造通往他的洞穴的階梯,也不移除洞穴入口長滿荊棘的樹林。他認爲,如果他那天就要死去,做這些事情是多麼浪費時間。他以無限的悲心聞名。他的著作《七十支法語》(Seventy Counsels of Advice)濃縮了噶當派教法的精髓。他是格西貢巴(Geshe Gonpa)最重要的弟子。他的弟子則包括谷•東(Ngul Ton)和達瑪•雅(Dharma Kyap)。

  

  的確,困難的時刻和情況生起時,即是真正的修行和裝模作樣之間的差異立見分曉的時候。

  有渴望奪取生命的惡靈。阻止他們傷害你及他人的最佳方式,不是懷著嗔恨與他們戰鬥,而是一再地觀想你把自己的身體當做供養來滿足他們。在你准備就緒,能夠爲了其他衆生而布施你的生命和身體之前(目前你無法做到這個程度),你至少能夠在心意上如此從事。當你的心習慣了利他的慈悲之後,你的語言和行爲將自然而然地反映出那種態度。

  曾有五個羅刹(以血肉維生,如食人魔般的衆生)抵達一個陌生的國家,准備大肆獵殺。他們首先攻擊羊只,試著用武器、尖銳的牙齒和爪子殺害眼睛所見的每一個生物,卻徒勞無功——他們無法殺害任何動物,甚至無法傷害它們。這個國家的生物似乎刀槍不入,仿佛它們是石頭做的。他們的嗔恨轉爲驚訝。他們詢問一些牧羊人:“爲什麼我們無法殺害任何一只羊?”牧羊人告訴他們,這個王國是由一個名叫“慈愛的力量”的君王所統治。他一直待在宮殿最高的塔內,全神貫注、深刻地觀修慈悲。正是他慈愛的力量,使王國之內沒有饑荒、疾病或瘟疫,沒有生物能被殺害。

  五個羅刹前去會見國王。他們告訴國王,爲了活下去,他們必須吃肉飲血,但他們在他的王國之內找不到任何食物。國王說:“我想給你們提供食物,但我不能讓你們傷害任何人。由于你們需要血肉來維持生命,因此就把我自己的血肉給你們吃。”國王用一枝矛刺穿身體,把血肉布施給五個羅刹。五個羅刹嘗到菩薩國王的血時,突然體驗到一種慈愛的甚深禅定狀態。他們立下誓言,從那個時候開始,絕不傷害任何生命。

  這個故事說明了慈愛的力量。《大乘莊嚴經論》提及觀修慈心所生起的八種無上功德60。巴楚仁波切曾說:觀修慈心可以平息鄰近地區所有的災難和紛擾。密勒日巴尊者也說,對待人道衆生如同對待天道衆生,等于是獻給我們自己一個寶藏;如果我們只希望他人快樂,並且充滿慈心,就會開啓各種圓滿成就的寶庫,而我們所有的願望都會自然而然地實現。

  

  60.《大乘莊嚴經論》提及觀修慈心所生起的八種無上功德:1)天衆與人將隨喜;2)他們將保護你;3)你不會受到毒藥的傷害;4)也不會受到武器的傷害;5)你將擁有一個快樂的心;6)你將體驗到各種快樂;7)你將毫不費力地成就願望;8)即使你沒有立即獲得解脫,也將投生上叁道。

  

  

  

  

  b.如何把“成功”用于修道

  

    19

  雖然我具有名望,受人敬重,

  如財神般富有,

  但去了解世間的財富和榮耀缺乏本質,

  並且離于驕慢,

  乃是菩薩的修行。

  

  菩薩把財富、美貌、影響力、功成名就、家庭傳承(即今生所關注的一切凡俗事物)視爲如閃電般轉瞬即逝,如露珠般短暫,如泡沫般空洞,如蛇皮般逐漸蛻去。不論他擁有什麼樣的世俗成就和殊榮,他從不自大驕慢。

  不論你累積了多少財富,它終究都會被取走,不是被盜匪、被有權有勢的人取走,就是被死神取走。如果你的子孫繼承了你的財富,它不一定會爲他們帶來任何真正的好處;他們可能會用它來超越敵人,左右親戚,以及累積會把他們推入輪回下叁道的惡業。

  密勒日巴總是教導在家弟子:慷慨布施那些窮困潦倒的人,是成就佛法的最佳方式。懷著利他心所從事的布施行爲,即使是微小的,也能夠積聚大量的功德。如果你擁有權勢和財富,那麼讓它們充滿意義;要如西藏叁個偉大的法王61一般,爲了佛法和利益衆生來運用權勢和財富。另一方面,吝啬貪婪(不論你目前是富裕或貧窮)即是種下投生餓鬼道的種子;餓鬼道的衆生會被剝奪一切。

  

  61.松贊幹布(Songtsen Gampo,609-698)、赤松德贊(Trisong Detsen,790-844)和赤喇巴千(Tri Ralpachen,于815-838統治西藏)。在他們統治西藏期間,由于他們的信心、努力和慷慨,佛教經典、論著和上師因而被帶入了西藏。

  

  祈願你能夠追隨偉大菩薩的典範;偉大的菩薩因爲過去的慷慨布施及其累積的功德,投生成爲有權有勢的君主,擁有驚人的財富。他們用財富來幫助窮困的人,纾解饑荒和疾病。除了照料民衆肉體的安康之外,也教導民衆避免十不善業62,從事十善業。他們充滿慈悲的事業使王國內每一個衆生免于墮入輪回的下叁道,在他們的王國之內,作物豐收,繁榮昌盛,充滿安樂。

  

  62.十不善業包括:身的叁不善業——殺生、偷盜和邪淫;語的四不善業——妄語、兩舌、惡口和绮語;意的叁不善業——貪欲、嗔怨和邪見。十善業是去避免十不善業,從事與十不善業相反的行爲。

  

  如是思惟:“願一切有情衆生的需求,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蟲的需求,都被圓滿實現。”盡可能地善用財富來幫助他人。在任何可能的時候,試著提供他人日常所需的食物、衣著、住所等等。在此同時,立下這樣的願望:希望能夠給予一切衆生佛法的無上禮物,來圓滿實現他們究竟的需求。

  

  

  

  

  iv.把“貪”與“嗔”用于修道

  

  a.如何把嗔恨的對象用于修道

  

    20

  如果沒有克服自己的嗔恨,

  愈去和外在的敵人交戰,

  敵人的數量就越多,

  因此,用慈悲的軍隊來調伏自心,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一旦降服了嗔恨,你將發現外在世界不再有任何仇敵。但如果你持續讓嗔恨爲所欲爲,努力去克服外在的敵人,你將發現,不論擊敗多少敵人,總會有更多敵人取而代之。即使你能夠征服宇宙中的所有衆生,你的嗔恨也只會更加強盛。放縱鎮恨,你將永遠無法適…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