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8

  ..续本文上一页,但他的父亲另有打算。由于他的两位兄长已离家投入僧侣生涯:一位被认证为上师转世,另一位想成为医师,仁波切的父亲希望最小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因此当仁波切被几位博学大师指认为上师转世时,他的父亲无法接受他也是祖古(tulku)——转世喇嘛——的事实。

  十岁那年,这个小男孩因严重烫伤而病倒,卧床几达一年。多闻的上师们都建议,除非他开始修行,否则将不久人世。在众人恳求之下,他父亲终于同意这个孩子依照自己的期盼和愿望来履行使命。

  十一岁时,仁波切进入西藏东部康区的雪谦寺(Shechen monastery);这是宁玛派六大主寺之一。在那里,他的根本上师雪谦•嘉察(Shechen Gyaltsap),正式认证他为第一世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1820-1892)的意化身,并为他举行座床典礼。蒋扬•钦哲•旺波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上师,与第一世蒋贡•康楚(Jamgon Kongtrul)共同倡导全西藏的佛教文艺复兴运动,所有当今的西藏大师都从这个运动中得到启发与加持。

  “钦哲”(Khyen-tse)意指慈悲与智慧。钦哲传承的转世上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几位关键人物,其中包括赤松德赞王、九世纪时与莲师一起将密法传入西藏的无垢友尊者(Vimalamitra)、密勒日巴尊者弟子暨噶举派祖师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以及十八世纪取出龙钦心髓(Longchen Nyingthig)的吉美•林巴(Jigme Lingpa)。

  在雪谦寺的时候,仁波切有很多时间住在寺院上方的关房,跟随他的根本上师学习和修行。在这段期间内,雪谦•嘉察授予他所有宁玛传承的主要灌顶和教法。仁波切也向其他伟大的上师学习,包括巴楚仁波切著名的弟子卓千•堪布•贤噶(Dzogchen Khenpo Shenga)。卓千•堪布•贤噶把自己的重要著作《十三部大论》(Thirteen Great Commentaries)传授给他。仁波切总共从五十多位上师处领受广泛的教法。

  在雪谦•嘉察圆寂之前,钦哲仁波切向他敬爱的上师许诺:他将无私地教导任何前来请法之人。此后,从十五岁到二十八岁间,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严格的闭关,住在偏远的关房和山洞里,有时只住在离出生地丹柯河谷不远山区里突出山岩的茅棚中。

  顶果•钦哲仁波切后来伴随宗萨•钦哲•却吉•罗卓(Dzongsar Khyentse,Chokyi Lodro,1896~1959)多年,宗萨•钦哲也是第一世钦哲的转世之一。从却吉•罗卓处接受了《大宝伏藏》(Rinchen Terdzo,the collection of Revealed Treasures)的许多灌顶之后,仁波切告诉却吉•罗卓,他希望将余生用于闭关独修。但却吉•罗卓回答:“这是你将所领受的无数珍贵法教传下、授予他人的时候了。”从此,仁波切便孜孜不倦地为利益众生而努力不懈,成为钦哲传承的标竿。

  离开西藏之后,钦哲仁波切遍历喜玛拉雅山区、印度、东南亚及西方各地,为众多弟子传授、讲解佛法。他多半由妻子桑云•拉嫫(Sangyum Lhamo)和孙子暨法嗣的冉江仁波切(Rabjam Rinpoche)陪伴在侧。

  不论身处何地,仁波切总是在黎明前起床,祈请、禅修数小时后,再开始一连串活动,直到深夜,他能够安详自在地完成一整天的沈重工作。无论他做什么(他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与他自然流露的见、修、行一致。他的教法与生活方式已和谐地融为一体,浑然融入了修行道上的各个阶段中。他也广作供养,一生中总共供养了一百万盏酥油灯。所到之处,他也资助众多修行者和有需要的人们。其严谨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所做的善行。

  仁波切认为,在圣地建塔兴寺有助于防止战争、疾病和饥荒,并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佛教的价值与修行。在不丹、西藏、印度及尼泊尔,他不屈不挠地启建、重修了许佛塔与寺院。在不丹,他依照先前为国家和平所做的预言,建造了数座寺院供奉莲师,并盖了一些大佛塔。渐渐地,他成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全不丹人最敬重的上师之一。仁波切重返西藏三次,重建……雪谦寺,并为其开光。他以各种方式捐助修复了两百座以上的西藏寺院,尤其是桑耶寺(Samye)、敏珠林寺(Mindroling)和雪谦寺。在印度,他也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树所在地菩提迦耶(Bodhgaya)建造了一座新塔,并计划在北印度其他七处与佛陀有关的伟大圣地建塔。

  在尼泊尔,他把丰富的雪谦传统搬入新家——位于波纳斯大佛塔(stupa of Bodhnath)前的一座宏伟寺院。这座寺院成为他的主要驻锡地,可容纳住持冉江仁波切所领导的众多比丘。钦哲仁波切有一个特别的愿望,希望这座寺院能成为以原有之纯净传承来延续佛法的道场,如同他们先前在西藏所学习、修行般。他也投注相当大的心力教育杰出的年轻上师,使其能担负延续传统之大任。

  西藏的……很多著作都只剩下一、两个副本。仁波切花了多年时间,尽可能印行西藏佛法的特殊遗产,总共印制了三百函,包括蒋贡•康楚的《五宝藏论》(five treasures of Jamyang Kongtrul)。直到晚年,仁波切都还在寻访他尚未得到的传承,并把他所持有的传承授予弟子。终其一生,在数不尽的教法中,他曾经传授两次一百零八函的《甘珠尔》(Kangyur),以及五次六十三函的《大宝伏藏》。

  一九七五年,仁波切首次造访西方。此后又造访多次,包括三趟北美之行,并在许多不同的国家传法,尤其是在他的欧洲的驻锡地,位于法国多荷冬(Dordogne)的雪谦滇尼达吉林(Shechen Tennyi Dargyeling)。在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从仁波切身上领受了广泛的教法,有几批弟子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传统的三年闭关修行。

  透过他广大的佛行事业,钦哲仁波切不吝地奉献全部的生命于维续、弘扬佛法。让他最感欣慰的事,即是看到了人们实修佛法,生命因发起菩提心和悲心而转化。

  即使在生命的最终几年,钦哲仁波切非凡的精神与活力也甚少受到年岁的影响。但在一九九一年初于菩提迦耶弘法时,他开始示显生病的初步徽兆。然而,在结束所有的教学课程之后,他仍继续前往达兰莎拉(Dharamsala),顺利地以一个月的时间,将一系列重要的宁玛传承灌顶和教法传给法王……,圆满后者多年的祈请。

  返回到尼泊尔后,正值春季,仁波切的健康持续恶化,许多时间都花在默默祈请与禅修之中,每天只保留数小时会见需要见他的人。后来他决定前往不丹,在莲师加持的重要圣地“虎穴”(Tigers Nest, Paro Taktsang)对面闭关三个半月。

  闭关结束之后,仁波切探视几位正在闭关的弟子,开示超越生死、超越任何肉身化现的究竟上师之意。不久后,他再度示现病兆。一九九一年的九月二十七日夜幕低垂时,他要侍者帮助他坐直。次日凌晨,他的风息停止,心识融入究竟空性之中。

  

  

  

  

  

  

  

本 续

  

  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 *

  

  *注:过去有中译版定名为“佛子行三十七颂”

  

  南摩洛卡须瓦拉雅(南无观世音菩萨)

  

  虽然他看到一切现象没有来去,

  他一切努力只为众生;

  向无别于众生怙主观世音菩萨之无上上师,

  我恭敬地用身、语、意来顶礼。

  

  圆满之诸佛──安乐和究竟寂静之源──

  因成就殊胜佛法而存在,

  然而,成就佛法要仰赖修行的方法;

  因此,我现在来解释菩萨的修行。

  

  1

  现在我拥有这艘大船,如此难得的殊胜人身,

  我必须载着自己和其他众生渡过轮回之汪洋。

  为了渡至彼岸,

  日日夜夜心无散漫地闻思修,

  乃是菩萨的修行。

  

   2

  在故乡,

  对亲友的执着如浪奔腾汹涌,

  对仇敌的嗔恨如大火般燃烧,

  不在乎何是何非的愚痴黑暗战胜一切。

  捨弃故乡,

  乃是菩萨的修行。

  

   3

  离弃恶逆的处所时,

  烦恼逐渐消失;

  心无散漫时,

  善行自然增长;

  明觉变得更清晰时,

  对佛法的信心随之增长;

  依止僻静处,

  乃是菩萨的修行。

  

  

  

   4

  多年的密友将分离,

  努力挣取的财物将被留在身后,

  心识这个过客将离开身体这个旅店,

  放弃对今生的关注,

  乃是菩萨的修行。

  

   5

  结交损友,三毒更强盛,

  闻、思、修则退减,

  慈与悲则消失,

  避免不适合的朋友,

  乃是菩萨的修行。

  

   6

  仰赖善知识,

  一个人的过失将逐渐消失,

  善良的品质将如一弯新月般逐渐盈满,

  视善知识比自己的身体更珍贵,

  乃是菩萨的修行。

  

   7

  自身囚于轮回的世间神祇还能够保护谁?

  皈依永不离弃之怙主──三宝,

  乃是菩萨…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