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P10

  ..续本文上一页也没有:没有形状、颜色、地点或任何其他特性。它是空的。认知自心的空性,便是绝对的菩提心。

  当我们仔细思维,便可明白,若是有人打了我们,其实没有任何理由生气。如果我们对那根棍子生气,的确满可笑的。不过,如果对那个打我们的人生气,才更荒缪。那个人其实是自己心毒的受害者,他这么做会让自己受到更多的痛苦,反而值得我们付出所有的关怀与慈悲。我们怎能对一个心有所扰的病人生气呢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心完全除去夸大的执着与嫌恶。如果从过去以来,我们一直把某些人当成敌人,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希望尽己所能地利益他们。如果我们对某些人一直相当执着,我们可以继续利益他们,但不必被执着捆绑。我们必须以平等的慈爱与悲心来对待所有众生。没有需要对抗的敌人,也没有需要执着的朋友。每一个众生都值得我们以相同的慈爱来对待,正如我们对待这一生的父母一般。我们应该思维,该如何感谢自己的双亲。首先,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其次,打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他们帮我们喂食、穿衣,教导爱护我们。我们应该将这份感恩之情扩及所有无量的有情众生。亲子的相互之爱非常自然。即使凶猛如虎的动物,对幼虎也有极大的爱。母虎随时会为了保护小虎而牺牲性命。然而这种爱是非常单方的,只限于对待某些众生。我们应该以此对待所有众生。

  轮回之中,无处不是苦。一切有情众生,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虫,没有一个不想得到快乐。然而他们的所有作为,却只能延续痛苦。原因在于他们并未认知到,负面行为是痛苦的导因,正向行为才是快乐的根源。动物为了自己的舒适与满足,杀害其他动物为食。这种行为为自己和其他动物制造了未来的痛苦。一个拿刀刺身或在冬天裸奔的疯子,基本上都想要快乐,却在无意间做出各种带给自己痛苦的事情。有情众生也是这般地造成自己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认清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便是弃恶扬善。当我们想到这一点,便会对深陷妄念的所有众生产生强烈的悲心。

  然而,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慈悲心仍然不够。光有慈悲心,无所助益。我们必须付诸行动,真正帮助众生。一生行事正当、照料年迈父母的人会受众人尊敬;如果他忽略双亲,将遭人轻蔑。如果不去帮助在无量的过去世、曾为我们慈爱父母的所有无量众生,就更令人鄙视了。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

   如果我们开始要利益众生,给予食物、衣着及一般的情感,将有某种程度的帮助,但这些利益不仅有限,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必须找出办法,让他们得到绝对而不变的利益。而这是家人与朋友的一般慈爱行为无法做到的。唯有佛法能够达成此一目的,帮助有情众生脱离轮回的下三道,究竟成就证悟的境界。当然,以我们的现况来说,我们一开始没有像文殊、观音等诸佛菩萨那种能力来帮助他人。修持佛法正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依止一位上师,领受他的法教,并实际修为。

   任何众生,即使是一只小昆虫,只要努力并具足信心与虔诚心皆可成佛。我们首先应该要绝对相信自己能够成佛,并生起宽广而勇毅的心,认为自己有办法引领一切有情众生悉皆成佛。如果我们只想到“愿我障碍清除,免于悲惧,快乐而舒适”,只关心自己,这种态度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祈愿无量众生皆能得到无限的快乐。唯一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便是修持佛法,成就证悟。如果从一开始,我们便奉献心力于众生的福祉,我们的修行便不会受到嗔恨或傲慢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更甚者,从今而后,这些利益将延续直到我们成佛。

   我们的修行可能会用到身、语、意。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以身修持顶礼与绕行,以及以语持诵愿文与咒语等的利益的确相当可观,但除非我们全然地心向佛法,否则上述利益都是有限的。

  我们以皈依圣众为见证,坚定地誓言:“从现在起,我将不再有任何一个自私的念头。就算我只念诵一次“唵嘛呢呗美吽”48,我也要为一切众生来念。如果我对上师生起任何虔诚心,也是要为一切众生来做。”这种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行的誓言,称为“愿菩提心”。一个人为了实现这种愿望所做的正向行为,即为“行菩提心”。

  

  48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呗美吽)乃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菩提心具有无限利益,而且几乎没有风险。何以如此

  因为一个人全然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动机发心如此清净,故而他的修行将完全不会受到障碍与差错的损害。这是非常深奥的修行,同时也非常单纯。精要地说,菩提心即是为了帮助众生成佛而自己来求证悟的目标。

  当我们实际修持菩提心时,再度念诵包括皈依与发心的四句愿文,并圆满十万次(这时不顶礼),同时专注于思维菩萨戒的涵义。在每一座修持结束时,面向前方虚空中的皈依圣众并祈愿:“愿菩提心于我心生起,正如莲师智慧心中的菩提心一般。”于是,所有传承上师与本尊尽皆化光,由周围至中央地融入莲师。接着,莲师化光融入自身。此时,观想莲师具足的圆满菩提心与我们的心相融无别。最后,以此愿文来做结行:

  

  胜菩提心未生起者,

  愿皆生起胜菩提心。

  胜菩提心已生起者,

  愿不退转且恒增长。

  

  我们应该记住,过去使我们无法生起菩提心的主要障碍,乃是我们对朋友与敌人的分别。当我们领悟到,一切众生在过去都曾是我们的慈爱父母时,把任何人视为敌人便毫无意义。执着任何人为我们的朋友同样没有意义。不仅是在过去世与未来世,即使以这一生来说,便有人曾经一度与我们十分亲密,之后却成为敌人。紧抓着敌友的观念不放,实在没意义。一旦我们完全舍弃了执着一方、嫌弃一方的态度,便能全然平等地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如同两边重量均等的天平。

  

  

  四无量心

  

  为了培养菩提心,我们必须培养四种无量的功德:慈、悲、喜、舍。在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基础是无量舍(无量的平等心)49,不再分别朋友与敌人;这也应是观修四无量心的起始。无量的平等心能令我们生起五方佛智之一的平等觉智。

  

  49 无量舍或无量的平等心,中文说的是“舍”,英文则是“平等”(equanimity),因为我们要舍弃对众生是敌或友、亲或疏、爱或恶等等的分别心。

  

  菩萨视众生的福祉胜于自己的利益,这一点由释迦牟尼佛曾经投胎为海龟的那一次前生来看,便可知晓。当五位船员从遇难的船只掉人大海时,这只海龟浮出海面,用人语向他们说道:“到我的背上来,我会把你们带上陆地。”海龟历经极大的艰困,终于把五位船员载到小岛的岸边。船员获救了,海龟却精疲力竭,需要在沙滩上休息。它睡着了。就在此时,八万只小昆虫爬到它身上,开始啃噬它的身体。海龟在剧痛中醒来,但它心想:“如果我现在回到海里,这些昆虫都会淹死。”因此它决定将自己的血肉布施给这些昆虫。于是,八万只小昆虫吃完了整只海龟。就在它即将死去的时候,海龟做了以下的发愿(由于它是一个伟大的菩萨):“当我于未来圆满成佛时,愿这五位船员及八万只昆虫成为我第一批的闻法者,并因此走上证悟之道。”正是这般的愿力,让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后,于瓦拉纳西(Varanasi)附近萨纳斯(Sarnath)的鹿野苑(Deer Park)中,对着曾是五位船员、后来成为首批比丘的五位弟子初转*轮,而曾是八万只昆虫的八万天众也在场聆听。这便是更看重他人福祉的究竟慈悲心的榜范。

  菩萨对于造成他们痛苦的众生也从不生起嗔恨,只会生起慈悲,并想帮助他们。至于朋友与家人,菩萨将他们视为梦中所见的如幻众生。没有情绪纠结会影响他们的平等大爱,或阻碍他们的佛法修持。由于不再受到嗔恨与执着的铁链捆绑,他们对一切众生都待以毫无分别的慈爱。

  “慈无量”是希望众生获得快乐与乐因的愿望。一切众生皆渴求快乐,却极少能够得到。因此,希望他们尽可能快乐,并找到快乐的源头,便称为“慈”。慈心具有无量功德。如果我们深具这种慈爱,自然便能利益众生,也不会受到不良影响50的伤害,因为慈悲是对治负面势力的最强武器。

  

  50 这里的英文evil influence,一般指的是魔怨的力量。

  

  在释迦牟尼佛曾为菩萨的过去世当中,还有另一段故事。当时他投胎为国王,人称“慈爱的力量”(Power of Love)。有一次,五个凶猛的食人妖魔,或说是罗刹(rakshasa)51,来到他的国土。他们到了一处牧羊人正在放牧绵羊等牲畜的地方,心想他们有尖锐的指甲与铁般的硬齿,可以轻易杀死这些生物。然而,他们无法动这些牧羊人或牲畜一根寒毛。他们大发雷霆,高声大喊:“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在世界各处都可轻易杀死任何生物。但在这里,我们甚至连你们的皮毛也抓伤不了。”牧羊人答道:“这是因为我们国王所具有的力量。他在皇宫里不断地观修慈心。”妖魔们听到竟有如此超凡的人士,感到十分惊讶,并问牧羊人是否能带他们见见国王。于是牧羊人便将妖魔带到国王面前。这些妖魔大喊:“我们要有鲜肉才活得下去,可是我们在你的国土里,连最小的生物都杀不死。”国王心想:“如果他们找不到东西可吃,就会死掉,但我并不想牺牲任何生命;我只能用自己的鲜肉来滋养他们。”于是他就这么做了。当这, 些妖魔尝到国王鲜肉的那一刻,心中立即充满了对周遭生物的慈爱,所有伤害他人的欲望消失无踪。

  

  51罗刹有两种英译,raksha或rakshasa。

  

  “悲无量”是希望众生都能离于痛苦与苦因的愿望。当我们思维他人的痛苦并想要做些什么的时候,便会生起这种觉受。除了人道之外,轮回中还有许多其…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