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寒,受困于疾病、不顺心或其他痛苦,时刻皆只仰赖三宝与三根本。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可能危及性命,也绝不离弃他们。做到这种程度,我们的皈依已经真诚了。
当我们皈依了究竟证悟之佛陀,就不要再在天界的众生、财神或大力之神、各种自然元素的力量、精灵鬼怪、星辰、山神等身上寻找皈依,因为他们都未超越轮回。由于佛的塑像或画像是佛陀色身之代表,行者必须对其恭敬(即使是一块破碎的塑像),并将之放置于干净、较高之处。
当我们皈依了佛法,因佛法之根本在于利益他人之愿,就应当舍弃对有情众生的一切形式之暴力行为。而经文为佛法之支柱、且能引领证悟之道,因此行者绝对不可跨过书籍,甚至避免踩在任何有文字书写的东西之上——即使只是一个字母——因为它可以成为佛陀名号的一部分42。不应随意处理写有东西的物品,或放于肮脏之处,而应将之置于高处。如果必须丢弃,应在干净的地方烧毁之。
42 关于这一点,西方学生通常很难理解。无论是否为经书,只要踩到或跨过,便违犯了皈依戒。甚至应该避免踏到地上任何一处印有文字的东西或地点上。
当我们皈依了僧众,就应该避免和见地、生活方式与佛法完全抵触的人相处。行者对小乘僧众之僧师与尼师,以及大乘僧众之菩萨等,应具有恭敬心与信心。
简言之,皈依的精要在于,无论人生境遇是好或坏,都对三宝等皈依圣众具足完全信心。如果遇到愉快或善缘的情境,我们应该思维,那全然是来自三宝的仁慈与加持。我们应感谢并回向快乐予一切有情,希望他们也能享有如是快乐。如果碰到艰困的情境,生病、失去所有、被人批评、遭受嘲弄等,我们应思维,在无量过去世中所作的恶行,原本会令我们投生轮回下三道,但由于上师与三宝之慈悲,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信心力量,今日经由病痛与艰困的体验,而有机会清净可能投生下三道之业报。我们也应祈愿:“经由我的痛苦,愿我承担一切正在承受相同艰困之众生的痛苦。愿此艰困能帮助我在证悟道上有所进展。”
在所有日常活动当中,你必须随时持守对皈依圣众之仰赖。例如,行走时,思惟皈依圣众在右肩稍上之处,恭敬绕行之。饮食中,思维我们把食物的第一部分供养三宝,然后吃剩下的部分,仿佛它们已被三宝加持后还予我们。穿新衣时,先思维将之供养三宝。到了夜间,思惟皈依圣众安住头顶,光亮而清晰,然后入睡,心中充满信心。
若有了全然的信心,三宝的加持就不难来到。若无信心,便是把自己与加持隔绝。阳光照耀世界所有人,但唯有将之集中于放大镜,才能让干草生火。类似地,若有信心和虔诚的放大镜,上师的加持便会燃烧于内。
信心有不同的层次。首先,当我们听到三宝的功德及佛陀与大师的生平时,若心中充满喜悦与清明,同时觉知有所改变,即所谓清楚的信心(clear faith,净信)。当我们思惟佛陀与大师的生平时,若一心想要知道更多如是功德,并强烈渴望自身也能获此功德,称之为渴求的信心(longing faith,愿信)。经由修行,我们获得对法教真谛与佛陀证悟之全然信心,即俱信的信心(confidence faith,笃信)。最后,当信心全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仍不舍弃时,表示已成为不退转的信心(irreversible faith,不退转信)。
信心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础。没有任何法门不以对皈依圣众之信心做基础,即使是大手印或大圆满43亦然。皈依是基础,也是修法的开端。若我们了解皈依的甚深意义,则皈依也是究竟的目的,亦即自心即佛的了悟。因此,从今直至证悟,皈依应为行者修法的必要部分。
43 大手印的梵文为 Mahamudra,英文为the Great Seal;大圆满的梵文为 Maha Ati 或 Ati Yoga,藏文为 Dzogchen,英文为 the Great Perfection。
菩提心·证悟想
菩提心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的念头。大乘(我们在此依据大乘而修)与小乘之别,乃在于大乘这种伟大而包含一切之“大”愿。大乘之“大”字也从此而来。
菩提心有两种层次:胜义(绝对、究竟)菩提心与世俗(相对)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方面。
胜义菩提心即了悟一切法界的究竟实相为空性。但这并非一开始就能轻易了解。因此为能了悟胜义菩提心,首先必须生起世俗菩提心。
受菩萨戒44以发菩提心时,行者需有上师或佛像等做为见证。在这个修持中,我们在莲师面前受菩萨戒,上师周围绕以如前所述皈依对象之圣众。这次,行者观想在皈依圣众前只有自己一人(此乃因为自己要来受戒,为利益众生而努力),并念诵:
为利众生愿成佛,
生起行、愿、胜菩提。
44 受菩萨戒,受戒愿依菩萨所行而修持证悟法门、度脱有情众生。
菩提心之精要为何,我们为什么需要菩提心
有情众生于轮回三界中无尽流转,乃是由于三种障蔽的情绪:执着或贪欲,嫌恶或嗔恨,无明或痴迷45。而佛性,亦即如来藏46,乃是每一个有情众生原本具足的,但因众生无法认清其佛性而落人妄念中。此即无明,也是轮回之主要根源。
45 亦即一般所称之“三毒”:贪、嗔、痴。
46 如来藏,众生皆具成佛本性,亦即佛性。
无明最主要之显现即为自我,即有“我”的念头。这种念头一旦产生,我们就开始构想“我的身体,我的心意,我的名字”。然而事实上,这个“我”念所指的却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我们目前所具有的所谓的“身体”,是不同元素之蕴集。只要身与心维持在一起,种种根识47就会觉知外在的现象。于是我们能够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尝到香味、感受物体。由于以为有个自我,我们便执着于有个独立存在个体之概念。由于觉知到外在世界,我们便执着于有个独立存在现象之概念。当我们活着时,身与心便如是共同运作。我们也有个名字。然而,当我们检视身、心与名字三者时,可以轻易看到它们只不过是标笺,没有任何本质真实存在。
47 根识,“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觉受外界的器官,其所觉受的外境称为“尘”,由此根尘相对而生起的心念则为“识”。
首先让我们检视身体。它由各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皮肤、血液、骨头、肌肉与器官。若我们分解这些成分,皮肤放在一边,骨头放另一边,血液与器官也各放在一端,那么我们不能单单把皮肤称为身体,也不能单称血液为身体。没有任何一种单独成分可被指称为身体。甚至也没有任何一种成分,可以被称为含有任何一种实质的“身体性”。因此,“身体”不过是指称一个由各种不同元素暂时组成的聚集体之标笺而已。它不是本身就具有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没有所谓“身体”的一个完整主体。然而,由于我们相信这就是“我的身体”,便强烈受诱于可为它带来愉悦的人事物,而又尽可能排除让它觉得不悦的人事物。
此外,我们也执着于“我的心”这种想法。但是如果我们试着去寻找这个心,却遍寻不着。它不在脑袋里、心脏内、皮肤里,或身体其他各处。它没有特定的形状:不是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它没有特定的颜色。它既不坚固,也不脆弱。因此再次地,“心”不过是依附于不断流动的无尽念头之名称而已,就好像我们称呼用线穿在一起的一百个珠子为“念珠”。
对于“名称”的概念也是如此。例如,在英文里,我们称一个人为“person”。“person”这个字不过是“p”、“e”、“r”与“s”等字母的组合。当我们将“p”、“e”、“r”、“s”、“o”、“n”分开之后,所谓“一个人”或“人类”的概念就完全消失了。
这种错误的归因系统一旦生根,我们接着便会认为,某些特定的人事物属于我们——例如慈善对待我们,而我们对他们也有强烈执着的亲友。我们甚至无法忍受与他们分离几分钟。无论好事或坏事,我们随时愿意为他们赴汤蹈火,以便让他们高兴或为他们防御。这便是所谓的执着或贪爱。
另外有一些人被我们认定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决定把他们当成敌人,随时准备尽己所能地施加报复。这便是所谓的嫌恶或嗔恨。
当心充满了自执着与嫌恶生起的无明时,无尽轮回的因便出现了。事实上,执着与嫌恶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无法认清“敌人”与“朋友”是相当短暂而极不可信的概念。我们已在轮回中投胎无数次。每一次投胎,我们都有双亲、朋友与敌人。我们根本不确知在这么多过去世中,谁曾经是我们的双亲、朋友或敌人,或在来世中,谁将是我们的双亲、朋友或敌人。我们这辈子最大的敌人,或许会是下辈子的子女。这辈子的父母,或许会是下辈子的敌人。我们已经历了无数次投胎,而不是仅仅几次而已。从一连串的过去世以来,我们有过许多不同的父母,并非每次总是一样。事实上,没有一个有情众生不曾在某时做过我们的父亲或母亲。因此,对任何人产生强烈的嫌恶或执着,或将任何人视为敌人或朋友,毫无意义。我们这么做,只因自己是如此绝然地迷妄,无法知道在无量的过去世中,我们与这些人的关系为何。
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而认为“他是我的敌人”时,这个念头不过是自心的一种投射。如果有人真的要把我们称为小偷,甚至拿棍子追打,我们可能马上怒火中烧,面红耳赤地想着:“我必须反击,加倍打回去。”因此我们拿起更大的棍子向他冲去。我们的怒气或许暴烈到令我们产生如此极端的反应。但是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这个怒气时,它只是个念头而已。当我们检视这个念头时,其实什么…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