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教,来做开端。
我们皈依的对象是谁
是三宝,也就是藏人所称的“三个难得且无上者”,分别为佛、法、僧三者。认识三宝之珍贵是重要的。
三宝第一为佛陀。佛陀的功德以三身来展现:法身23或究竟身,报身24或乐受身,化身25或示现身。法身以五智为表象: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觉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五智显现为五方佛部26的报身佛,恒时为其佛土的圆满菩萨眷众来转*轮。报身佛化现为凡夫俗子肉眼可见的外相,称为化身佛。释迦牟尼佛便是化身佛的首要例子。
23 法身,或称实相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真净法界”、“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为成佛的空性层面。请看词汇解释 Dharmakaya。
24 报身,或称受用身、乐受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乃成佛境界的智慧或明性层面,唯有高度证悟的菩萨得以见之。请看词汇解释Sambhogakaya。
25 化身,或称变化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为成佛境界的起用层面,缘于悲心而来度化众生,乃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中唯一凡人可见者。请看词汇解释Nirmanakaya。
26 五方佛部为:中央佛部或称法部、东方金刚部、南方宝部、西方莲花部、北方事业部,各部主尊为:大日如来、不动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各尊的相应智慧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觉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对峙的五毒为:痴毒、嗔毒、慢毒、贪毒、疑毒,其相应的众生为:畜生道、地狱道、天道、人道和饿鬼道、阿修罗道,相对五大为空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相应五蕴为:色、受、想、行、识。以上根据邱阳创巴仁波切的开示。
三宝之二为佛法,乃佛陀为利有情众生的智慧展现,以使众生离于他们所深陷的痛苦与无明。
三宝之三为僧伽,包括所有修持佛陀证悟道之修行者。
三宝有“内”层的意义,即“三根本”:上师,为加持之根本;本尊27,为成就之根本;空行28,为证悟事业之根本。虽然名称不同,但这三者与三宝并无分别。上师为佛,本尊为法,空行与护法为僧。就最深层的意义来说,法身为佛,报身为法,化身为僧。
27 本尊,行者修持所依的对象,可为佛陀或菩萨等。请看词汇解释 Yidam deity。
28 空行,字义为“行于天空者”,指的是女性的智慧本质。一般用来称呼女性的本尊或护法(依其证悟境界的高低),也有不同层次的意义。请看词汇解释 Dakini。
修持皈依时,观想面前有皈依众。我们不应认为所处的外在环境为凡俗或“不净”的世界,而应视其为具足一切圆满的清净佛土29,包含黄金地、如意树、甘露海和众宝山。那里的所有声音,即使是小鸟的歌声与树叶的窸窣作响,都是咒音与对佛陀的称颂。仅是尝到如甘露之水,就能生起禅修之深境。
29 这段所叙述的便是金刚乘特有的净观修持。
观想佛土中央有一株无可计量的如意树盛开绽放,以各种珍贵的物质做成:枝干为珠宝,树叶为黄金,花果为不同种类的宝石。在树枝中间垂吊以珊瑚、珍珠、琥珀、绿松石等做成之华鬟,饰有微小的铃铛,其发出的清脆声响皆为法音。
这株如意树有一个主干与四个枝干。主干上端有一个多种珠宝制成的宝座,由八只无畏狮子所托。宝座上有一朵彩色莲花,其上为日轮与月轮。月轮之上坐着根本上师——亦即我们自然生起最强烈信心的上师——他显现为珍贵的莲花生大师,坐在虹彩的光耀广空之中,灿烂微笑,充满智慧与慈悲。
其上虚空之中,从本初佛普贤王如来开始,直至莲师,三传承30的所有祖师上下依序排列。在其身边则为我们具足信心之伟大上师,包括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派者。
四大枝干的前枝有释迦牟尼佛,周围乃贤劫一千零二尊佛31。释迦牟尼佛身着三法衣32,具足成佛者尊圣而耀眼的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随形好33,例如顶髻、手掌与足心的*轮印等。
四大枝干的右枝有佛陀八大心子,亦即八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34——以及一切大乘的菩萨众。他们身着报身佛的五丝衣35、八宝饰36为庄严,各自站立,面向前,随时准备利益众生。
四大枝干的左枝有小乘僧众的尊贵僧团,领众者为佛陀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并有十六罗汉、八大老宿37与一切小乘的僧众,分别以不同的禅定姿势坐着,手持乞钵与乞杖。
30 “三传承”分别为诸如来的心意传承、持明者的征示传承、凡俗者的听闻传承。
31 贤劫千佛,在我们这个称为“贤”的“劫”中,共会有一千零二尊佛陀来世示现成佛、释迦牟尼佛为第四位,下一尊则是弥勒佛,称之为“未来佛”。
32 三法衣,佛陀所制、亦即袈裟,共有三种,聚众时衣、上衣、中着衣。
33 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随形好,指的都是证悟成佛时在身上所显现的各种庄严宝相。
34 依据《般若理趣经》,八大菩萨分别为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纔发心转*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若依《大妙金刚经》,则稍有不同:金刚手菩萨、妙吉祥(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慈氏(弥勒)菩萨、观自在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
35 “五丝衣”分别为宝冠的垂饰缎带、长围巾、上身衣、下身裙、腰带。
36 “八宝饰”(八庄严)分别为宝冠、耳环、三条项链、臂环、手镯、足环。
37 老宿、上座、大弟子,音译为“体毘履”或“悉替耶”(Sthavira),指小乘的重要僧众。
四大枝干的后枝有三乘的38所有经典,善妙排列在宝镶佛龛上,经名朝向我们。它们自然发出梵文母音与子音之声,以及《般若波罗蜜多》39与一切大乘经典之法教。这些经典象征“所传之法”,即所撰写之法教,与“所悟之法”,即所证悟之功德性质。
在虚空周围与枝干之间,六部密续的嘿鲁嘎40众,以及勇父41、空行与护法众如云聚。男众护法如贡波曼宁(Gonpo Maning)、雷丹(Lekden)、四臂大黑天、六臂大黑天、桑耶寺的守护神多杰雷巴(Dorje Lekpa)、罗睺罗(Rahula)等,脸朝外以除去我们修法的障碍。女众护法如一发母(Ekajati)、长寿王母(Tseringma)等,脸朝内以避免加持与成就外漏。
上述一切本尊与上师充满虚空,犹如蜂窝刚被开启时群蜂涌出般密集。我们的观想应十分清楚,观想他们透明而生动,犹如虹光,闪耀着智慧、慈悲与大力。
38 “三乘”分别为声闻乘和缘觉(辟支佛)乘(前两者总称为“小乘”);以及菩萨乘,亦即“大乘”。佛法有时也被分为显教(经续、因地乘、经言乘)与密教(密续、果地乘、真言乘、金刚乘、藏传佛教),事实上,密教乃是大乘的最高法门。另外,现在少称“小乘”,而多以“南传佛教”来与“大乘”区别,以免落入语带批评之嫌;“词汇解释”一章也说明,目前“声闻乘”(Shravakayana)也用于称呼“小乘”。而在此,为了忠于英文版及文字的本意,Hinayana仍然翻译为“小乘”,Shravakayana则翻译为“声闻乘”。
39 《般若波罗蜜多》佛经集结了佛陀对于空性智慧的开示,著名的《心经》便是其中的节选。
40 Heruka 有时翻译成“饮血尊”。之后所提到的桑耶寺,为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庙,于莲师在此弘法时所建。
41 勇父,与“空行”相对,为男性的本尊或护法(依其证悟境界的高低)。
观想自己站在皈依众前,面向皈依众。在我们右方为我们这一生的父亲,左方为母亲。在我们后面与身旁为六道众生,前方则为我们视为敌怨的众生。想像自己为领众之首。面对皈依圣众,带领他们以身为敬一起顶礼,以语而诵皈依愿文,以意而生对皈依众之完全信心。
我们必须以大乘之大愿来皈依,亦即不是为了此生而皈依,而是直至证悟为止。同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令一切有情众生同登佛果。
行者实际念诵如下:
南无!
直至我等皆证悟,
至心皈依三根本。
行者念诵皈依文并同时顶礼十万次(在实修时,犹如本续所开示,我们在此念诵四句文,其中包括两句发菩提心之愿文)。
在每座修法结束时,观想全体皈依圣众发出智慧的光耀,碰触自身与一切有情,清净一切痛苦与障蔽,并令智慧生起于自心。接着,我等众生像是被丢掷的石头所惊动的一群飞鸟般飞向皈依圣众,融入莲师。传承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一一化光融入莲师。此时莲师变得更加光耀地坐于虚空中,是为光彩夺目的诸佛总集尊。最后,犹如彩虹消失于空中,莲师融人明空之虚空中。于此状态安住片刻。
如是空明之广大其实就是自心本性。于此究竟离戏状态之中安住,将可令行者了悟自心空性之本性即为法身;其表象,光明或智慧,即是报身;其示现,遍入一切之慈悲,即为化身。行者将可了悟,三宝皈依圣众并非在自身之外,而是本然具足于自心。此即究竟的皈依。
在修持皈依时,如同在修持其他任何法门或事业一般,必须运用“三善法”。首先,做为准备,我们应该生起为利有情众生而修法之愿;其次,我们必须完全专注于修法本身;最终,我们应该回向功德以利众生。
在此,我们首先要思维自己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皈依,以此做为预备。至于修法的主轴,则以完全的专注、全然的信心来皈依佛、法、僧及上师、本尊、空行。“信心”的意义是,即使受苦于热…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