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教,來做開端。
我們皈依的對象是誰
是叁寶,也就是藏人所稱的“叁個難得且無上者”,分別爲佛、法、僧叁者。認識叁寶之珍貴是重要的。
叁寶第一爲佛陀。佛陀的功德以叁身來展現:法身23或究竟身,報身24或樂受身,化身25或示現身。法身以五智爲表象: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覺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五智顯現爲五方佛部26的報身佛,恒時爲其佛土的圓滿菩薩眷衆來轉*輪。報身佛化現爲凡夫俗子肉眼可見的外相,稱爲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便是化身佛的首要例子。
23 法身,或稱實相身,《唯識論》解釋爲“諸如來真淨法界”、“是一切法平等實性”,爲成佛的空性層面。請看詞彙解釋 Dharmakaya。
24 報身,或稱受用身、樂受身,《唯識論》解釋爲“諸如來叁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乃成佛境界的智慧或明性層面,唯有高度證悟的菩薩得以見之。請看詞彙解釋Sambhogakaya。
25 化身,或稱變化身,《唯識論》解釋爲“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爲成佛境界的起用層面,緣于悲心而來度化衆生,乃叁身(法身、報身、化身)中唯一凡人可見者。請看詞彙解釋Nirmanakaya。
26 五方佛部爲:中央佛部或稱法部、東方金剛部、南方寶部、西方蓮花部、北方事業部,各部主尊爲:大日如來、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各尊的相應智慧爲: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覺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對峙的五毒爲:癡毒、嗔毒、慢毒、貪毒、疑毒,其相應的衆生爲:畜生道、地獄道、天道、人道和餓鬼道、阿修羅道,相對五大爲空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相應五蘊爲:色、受、想、行、識。以上根據邱陽創巴仁波切的開示。
叁寶之二爲佛法,乃佛陀爲利有情衆生的智慧展現,以使衆生離于他們所深陷的痛苦與無明。
叁寶之叁爲僧伽,包括所有修持佛陀證悟道之修行者。
叁寶有“內”層的意義,即“叁根本”:上師,爲加持之根本;本尊27,爲成就之根本;空行28,爲證悟事業之根本。雖然名稱不同,但這叁者與叁寶並無分別。上師爲佛,本尊爲法,空行與護法爲僧。就最深層的意義來說,法身爲佛,報身爲法,化身爲僧。
27 本尊,行者修持所依的對象,可爲佛陀或菩薩等。請看詞彙解釋 Yidam deity。
28 空行,字義爲“行于天空者”,指的是女性的智慧本質。一般用來稱呼女性的本尊或護法(依其證悟境界的高低),也有不同層次的意義。請看詞彙解釋 Dakini。
修持皈依時,觀想面前有皈依衆。我們不應認爲所處的外在環境爲凡俗或“不淨”的世界,而應視其爲具足一切圓滿的清淨佛土29,包含黃金地、如意樹、甘露海和衆寶山。那裏的所有聲音,即使是小鳥的歌聲與樹葉的窸窣作響,都是咒音與對佛陀的稱頌。僅是嘗到如甘露之水,就能生起禅修之深境。
29 這段所敘述的便是金剛乘特有的淨觀修持。
觀想佛土中央有一株無可計量的如意樹盛開綻放,以各種珍貴的物質做成:枝幹爲珠寶,樹葉爲黃金,花果爲不同種類的寶石。在樹枝中間垂吊以珊瑚、珍珠、琥珀、綠松石等做成之華鬟,飾有微小的鈴铛,其發出的清脆聲響皆爲法音。
這株如意樹有一個主幹與四個枝幹。主幹上端有一個多種珠寶製成的寶座,由八只無畏獅子所托。寶座上有一朵彩色蓮花,其上爲日輪與月輪。月輪之上坐著根本上師——亦即我們自然生起最強烈信心的上師——他顯現爲珍貴的蓮花生大師,坐在虹彩的光耀廣空之中,燦爛微笑,充滿智慧與慈悲。
其上虛空之中,從本初佛普賢王如來開始,直至蓮師,叁傳承30的所有祖師上下依序排列。在其身邊則爲我們具足信心之偉大上師,包括甯瑪、噶舉、薩迦、格魯四派者。
四大枝幹的前枝有釋迦牟尼佛,周圍乃賢劫一千零二尊佛31。釋迦牟尼佛身著叁法衣32,具足成佛者尊聖而耀眼的叁十二大人相與八十隨形好33,例如頂髻、手掌與足心的*輪印等。
四大枝幹的右枝有佛陀八大心子,亦即八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等34——以及一切大乘的菩薩衆。他們身著報身佛的五絲衣35、八寶飾36爲莊嚴,各自站立,面向前,隨時准備利益衆生。
四大枝幹的左枝有小乘僧衆的尊貴僧團,領衆者爲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並有十六羅漢、八大老宿37與一切小乘的僧衆,分別以不同的禅定姿勢坐著,手持乞缽與乞杖。
30 “叁傳承”分別爲諸如來的心意傳承、持明者的征示傳承、凡俗者的聽聞傳承。
31 賢劫千佛,在我們這個稱爲“賢”的“劫”中,共會有一千零二尊佛陀來世示現成佛、釋迦牟尼佛爲第四位,下一尊則是彌勒佛,稱之爲“未來佛”。
32 叁法衣,佛陀所製、亦即袈裟,共有叁種,聚衆時衣、上衣、中著衣。
33 叁十二大人相與八十隨形好,指的都是證悟成佛時在身上所顯現的各種莊嚴寶相。
34 依據《般若理趣經》,八大菩薩分別爲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纔發心轉*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若依《大妙金剛經》,則稍有不同:金剛手菩薩、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慈氏(彌勒)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
35 “五絲衣”分別爲寶冠的垂飾緞帶、長圍巾、上身衣、下身裙、腰帶。
36 “八寶飾”(八莊嚴)分別爲寶冠、耳環、叁條項鏈、臂環、手镯、足環。
37 老宿、上座、大弟子,音譯爲“體毘履”或“悉替耶”(Sthavira),指小乘的重要僧衆。
四大枝幹的後枝有叁乘的38所有經典,善妙排列在寶鑲佛龛上,經名朝向我們。它們自然發出梵文母音與子音之聲,以及《般若波羅蜜多》39與一切大乘經典之法教。這些經典象征“所傳之法”,即所撰寫之法教,與“所悟之法”,即所證悟之功德性質。
在虛空周圍與枝幹之間,六部密續的嘿魯嘎40衆,以及勇父41、空行與護法衆如雲聚。男衆護法如貢波曼甯(Gonpo Maning)、雷丹(Lekden)、四臂大黑天、六臂大黑天、桑耶寺的守護神多傑雷巴(Dorje Lekpa)、羅睺羅(Rahula)等,臉朝外以除去我們修法的障礙。女衆護法如一發母(Ekajati)、長壽王母(Tseringma)等,臉朝內以避免加持與成就外漏。
上述一切本尊與上師充滿虛空,猶如蜂窩剛被開啓時群蜂湧出般密集。我們的觀想應十分清楚,觀想他們透明而生動,猶如虹光,閃耀著智慧、慈悲與大力。
38 “叁乘”分別爲聲聞乘和緣覺(辟支佛)乘(前兩者總稱爲“小乘”);以及菩薩乘,亦即“大乘”。佛法有時也被分爲顯教(經續、因地乘、經言乘)與密教(密續、果地乘、真言乘、金剛乘、藏傳佛教),事實上,密教乃是大乘的最高法門。另外,現在少稱“小乘”,而多以“南傳佛教”來與“大乘”區別,以免落入語帶批評之嫌;“詞彙解釋”一章也說明,目前“聲聞乘”(Shravakayana)也用于稱呼“小乘”。而在此,爲了忠于英文版及文字的本意,Hinayana仍然翻譯爲“小乘”,Shravakayana則翻譯爲“聲聞乘”。
39 《般若波羅蜜多》佛經集結了佛陀對于空性智慧的開示,著名的《心經》便是其中的節選。
40 Heruka 有時翻譯成“飲血尊”。之後所提到的桑耶寺,爲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廟,于蓮師在此弘法時所建。
41 勇父,與“空行”相對,爲男性的本尊或護法(依其證悟境界的高低)。
觀想自己站在皈依衆前,面向皈依衆。在我們右方爲我們這一生的父親,左方爲母親。在我們後面與身旁爲六道衆生,前方則爲我們視爲敵怨的衆生。想像自己爲領衆之首。面對皈依聖衆,帶領他們以身爲敬一起頂禮,以語而誦皈依願文,以意而生對皈依衆之完全信心。
我們必須以大乘之大願來皈依,亦即不是爲了此生而皈依,而是直至證悟爲止。同時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令一切有情衆生同登佛果。
行者實際念誦如下:
南無!
直至我等皆證悟,
至心皈依叁根本。
行者念誦皈依文並同時頂禮十萬次(在實修時,猶如本續所開示,我們在此念誦四句文,其中包括兩句發菩提心之願文)。
在每座修法結束時,觀想全體皈依聖衆發出智慧的光耀,碰觸自身與一切有情,清淨一切痛苦與障蔽,並令智慧生起于自心。接著,我等衆生像是被丟擲的石頭所驚動的一群飛鳥般飛向皈依聖衆,融入蓮師。傳承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一一化光融入蓮師。此時蓮師變得更加光耀地坐于虛空中,是爲光彩奪目的諸佛總集尊。最後,猶如彩虹消失于空中,蓮師融人明空之虛空中。于此狀態安住片刻。
如是空明之廣大其實就是自心本性。于此究竟離戲狀態之中安住,將可令行者了悟自心空性之本性即爲法身;其表象,光明或智慧,即是報身;其示現,遍入一切之慈悲,即爲化身。行者將可了悟,叁寶皈依聖衆並非在自身之外,而是本然具足于自心。此即究竟的皈依。
在修持皈依時,如同在修持其他任何法門或事業一般,必須運用“叁善法”。首先,做爲准備,我們應該生起爲利有情衆生而修法之願;其次,我們必須完全專注于修法本身;最終,我們應該回向功德以利衆生。
在此,我們首先要思維自己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皈依,以此做爲預備。至于修法的主軸,則以完全的專注、全然的信心來皈依佛、法、僧及上師、本尊、空行。“信心”的意義是,即使受苦于熱…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