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沒有:沒有形狀、顔色、地點或任何其他特性。它是空的。認知自心的空性,便是絕對的菩提心。
當我們仔細思維,便可明白,若是有人打了我們,其實沒有任何理由生氣。如果我們對那根棍子生氣,的確滿可笑的。不過,如果對那個打我們的人生氣,才更荒缪。那個人其實是自己心毒的受害者,他這麼做會讓自己受到更多的痛苦,反而值得我們付出所有的關懷與慈悲。我們怎能對一個心有所擾的病人生氣呢
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心完全除去誇大的執著與嫌惡。如果從過去以來,我們一直把某些人當成敵人,那麼從現在起,我們應該希望盡己所能地利益他們。如果我們對某些人一直相當執著,我們可以繼續利益他們,但不必被執著捆綁。我們必須以平等的慈愛與悲心來對待所有衆生。沒有需要對抗的敵人,也沒有需要執著的朋友。每一個衆生都值得我們以相同的慈愛來對待,正如我們對待這一生的父母一般。我們應該思維,該如何感謝自己的雙親。首先,他們賦予我們生命。其次,打從我們呱呱落地開始,他們幫我們喂食、穿衣,教導愛護我們。我們應該將這份感恩之情擴及所有無量的有情衆生。親子的相互之愛非常自然。即使凶猛如虎的動物,對幼虎也有極大的愛。母虎隨時會爲了保護小虎而犧牲性命。然而這種愛是非常單方的,只限于對待某些衆生。我們應該以此對待所有衆生。
輪回之中,無處不是苦。一切有情衆生,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蟲,沒有一個不想得到快樂。然而他們的所有作爲,卻只能延續痛苦。原因在于他們並未認知到,負面行爲是痛苦的導因,正向行爲才是快樂的根源。動物爲了自己的舒適與滿足,殺害其他動物爲食。這種行爲爲自己和其他動物製造了未來的痛苦。一個拿刀刺身或在冬天裸奔的瘋子,基本上都想要快樂,卻在無意間做出各種帶給自己痛苦的事情。有情衆生也是這般地造成自己的痛苦,因爲他們無法認清獲得快樂的唯一方法便是棄惡揚善。當我們想到這一點,便會對深陷妄念的所有衆生産生強烈的悲心。
然而,對一切有情衆生生起慈悲心仍然不夠。光有慈悲心,無所助益。我們必須付諸行動,真正幫助衆生。一生行事正當、照料年邁父母的人會受衆人尊敬;如果他忽略雙親,將遭人輕蔑。如果不去幫助在無量的過去世、曾爲我們慈愛父母的所有無量衆生,就更令人鄙視了。我們必須下定決心.盡己所能地利益衆生。
如果我們開始要利益衆生,給予食物、衣著及一般的情感,將有某種程度的幫助,但這些利益不僅有限,也只是暫時的。我們必須找出辦法,讓他們得到絕對而不變的利益。而這是家人與朋友的一般慈愛行爲無法做到的。唯有佛法能夠達成此一目的,幫助有情衆生脫離輪回的下叁道,究竟成就證悟的境界。當然,以我們的現況來說,我們一開始沒有像文殊、觀音等諸佛菩薩那種能力來幫助他人。修持佛法正是爲了獲得這種能力。這是爲什麼我們需要依止一位上師,領受他的法教,並實際修爲。
任何衆生,即使是一只小昆蟲,只要努力並具足信心與虔誠心皆可成佛。我們首先應該要絕對相信自己能夠成佛,並生起寬廣而勇毅的心,認爲自己有辦法引領一切有情衆生悉皆成佛。如果我們只想到“願我障礙清除,免于悲懼,快樂而舒適”,只關心自己,這種態度是非常狹隘的。我們應該祈願無量衆生皆能得到無限的快樂。唯一能夠實現這個願望的方法,便是修持佛法,成就證悟。如果從一開始,我們便奉獻心力于衆生的福祉,我們的修行便不會受到嗔恨或傲慢等負面情緒的影響。更甚者,從今而後,這些利益將延續直到我們成佛。
我們的修行可能會用到身、語、意。在這叁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以身修持頂禮與繞行,以及以語持誦願文與咒語等的利益的確相當可觀,但除非我們全然地心向佛法,否則上述利益都是有限的。
我們以皈依聖衆爲見證,堅定地誓言:“從現在起,我將不再有任何一個自私的念頭。就算我只念誦一次“唵嘛呢呗美吽”48,我也要爲一切衆生來念。如果我對上師生起任何虔誠心,也是要爲一切衆生來做。”這種爲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行的誓言,稱爲“願菩提心”。一個人爲了實現這種願望所做的正向行爲,即爲“行菩提心”。
48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呗美吽)乃觀世音菩薩的心咒。
菩提心具有無限利益,而且幾乎沒有風險。何以如此
因爲一個人全然爲了利益衆生而修持,動機發心如此清淨,故而他的修行將完全不會受到障礙與差錯的損害。這是非常深奧的修行,同時也非常單純。精要地說,菩提心即是爲了幫助衆生成佛而自己來求證悟的目標。
當我們實際修持菩提心時,再度念誦包括皈依與發心的四句願文,並圓滿十萬次(這時不頂禮),同時專注于思維菩薩戒的涵義。在每一座修持結束時,面向前方虛空中的皈依聖衆並祈願:“願菩提心于我心生起,正如蓮師智慧心中的菩提心一般。”于是,所有傳承上師與本尊盡皆化光,由周圍至中央地融入蓮師。接著,蓮師化光融入自身。此時,觀想蓮師具足的圓滿菩提心與我們的心相融無別。最後,以此願文來做結行:
勝菩提心未生起者,
願皆生起勝菩提心。
勝菩提心已生起者,
願不退轉且恒增長。
我們應該記住,過去使我們無法生起菩提心的主要障礙,乃是我們對朋友與敵人的分別。當我們領悟到,一切衆生在過去都曾是我們的慈愛父母時,把任何人視爲敵人便毫無意義。執著任何人爲我們的朋友同樣沒有意義。不僅是在過去世與未來世,即使以這一生來說,便有人曾經一度與我們十分親密,之後卻成爲敵人。緊抓著敵友的觀念不放,實在沒意義。一旦我們完全舍棄了執著一方、嫌棄一方的態度,便能全然平等地對待一切有情衆生,如同兩邊重量均等的天平。
四無量心
爲了培養菩提心,我們必須培養四種無量的功德:慈、悲、喜、舍。在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基礎是無量舍(無量的平等心)49,不再分別朋友與敵人;這也應是觀修四無量心的起始。無量的平等心能令我們生起五方佛智之一的平等覺智。
49 無量舍或無量的平等心,中文說的是“舍”,英文則是“平等”(equanimity),因爲我們要舍棄對衆生是敵或友、親或疏、愛或惡等等的分別心。
菩薩視衆生的福祉勝于自己的利益,這一點由釋迦牟尼佛曾經投胎爲海龜的那一次前生來看,便可知曉。當五位船員從遇難的船只掉人大海時,這只海龜浮出海面,用人語向他們說道:“到我的背上來,我會把你們帶上陸地。”海龜曆經極大的艱困,終于把五位船員載到小島的岸邊。船員獲救了,海龜卻精疲力竭,需要在沙灘上休息。它睡著了。就在此時,八萬只小昆蟲爬到它身上,開始啃噬它的身體。海龜在劇痛中醒來,但它心想:“如果我現在回到海裏,這些昆蟲都會淹死。”因此它決定將自己的血肉布施給這些昆蟲。于是,八萬只小昆蟲吃完了整只海龜。就在它即將死去的時候,海龜做了以下的發願(由于它是一個偉大的菩薩):“當我于未來圓滿成佛時,願這五位船員及八萬只昆蟲成爲我第一批的聞法者,並因此走上證悟之道。”正是這般的願力,讓釋迦牟尼佛在證悟之後,于瓦拉納西(Varanasi)附近薩納斯(Sarnath)的鹿野苑(Deer Park)中,對著曾是五位船員、後來成爲首批比丘的五位弟子初轉*輪,而曾是八萬只昆蟲的八萬天衆也在場聆聽。這便是更看重他人福祉的究竟慈悲心的榜範。
菩薩對于造成他們痛苦的衆生也從不生起嗔恨,只會生起慈悲,並想幫助他們。至于朋友與家人,菩薩將他們視爲夢中所見的如幻衆生。沒有情緒糾結會影響他們的平等大愛,或阻礙他們的佛法修持。由于不再受到嗔恨與執著的鐵鏈捆綁,他們對一切衆生都待以毫無分別的慈愛。
“慈無量”是希望衆生獲得快樂與樂因的願望。一切衆生皆渴求快樂,卻極少能夠得到。因此,希望他們盡可能快樂,並找到快樂的源頭,便稱爲“慈”。慈心具有無量功德。如果我們深具這種慈愛,自然便能利益衆生,也不會受到不良影響50的傷害,因爲慈悲是對治負面勢力的最強武器。
50 這裏的英文evil influence,一般指的是魔怨的力量。
在釋迦牟尼佛曾爲菩薩的過去世當中,還有另一段故事。當時他投胎爲國王,人稱“慈愛的力量”(Power of Love)。有一次,五個凶猛的食人妖魔,或說是羅刹(rakshasa)51,來到他的國土。他們到了一處牧羊人正在放牧綿羊等牲畜的地方,心想他們有尖銳的指甲與鐵般的硬齒,可以輕易殺死這些生物。然而,他們無法動這些牧羊人或牲畜一根寒毛。他們大發雷霆,高聲大喊:“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在世界各處都可輕易殺死任何生物。但在這裏,我們甚至連你們的皮毛也抓傷不了。”牧羊人答道:“這是因爲我們國王所具有的力量。他在皇宮裏不斷地觀修慈心。”妖魔們聽到竟有如此超凡的人士,感到十分驚訝,並問牧羊人是否能帶他們見見國王。于是牧羊人便將妖魔帶到國王面前。這些妖魔大喊:“我們要有鮮肉才活得下去,可是我們在你的國土裏,連最小的生物都殺不死。”國王心想:“如果他們找不到東西可吃,就會死掉,但我並不想犧牲任何生命;我只能用自己的鮮肉來滋養他們。”于是他就這麼做了。當這, 些妖魔嘗到國王鮮肉的那一刻,心中立即充滿了對周遭生物的慈愛,所有傷害他人的欲望消失無蹤。
51羅刹有兩種英譯,raksha或rakshasa。
“悲無量”是希望衆生都能離于痛苦與苦因的願望。當我們思維他人的痛苦並想要做些什麼的時候,便會生起這種覺受。除了人道之外,輪回中還有許多其…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