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P15

  ..续本文上一页 请速降临赐加持。

   咕如贝玛悉地吽。

  

  我们必须生起上师永在我心的虔诚。无论快乐或痛苦,无论遇到好事或坏事,绝不依止上师以外的任何人事物。当我们身处舒适善缘中,应该观想舒适与财富皆无真实的实体;它们的出现,仅是来自上师的加持。把它们当做曼达来供养上师,并善用它们来帮助众生与弘扬法教。

  当不断出现艰困、痛苦、疾病与毁谤时,我们要感恩上师的加持。因为透过上师的加持,得以让我们在尚有能力来清净它们的此时此刻,便经历这些痛苦。我们也应思量:“这些都只是我过去世以来伤害他人、犯下各种负面行为的结果。如果我现在不清净这些业行,未来只有多世轮回下三道的命运。经由上师的慈悲,使我现在能够清净业力。祈愿由于这些痛苦的经历,能令我尽除所有让其他众生烦恼的类似痛苦。”如是,莫让快乐使你自负,莫让困苦使你丧志。随时随地让自己的心毫不动摇地向着上师。

  心中只有上师,除外皆不做想,意思是当我们行走时,应观想上师坐在右肩上方,而我们恭敬绕行之。当我们坐着时,观上师在头顶上方。当我们饮食中,观想上师在喉间,而我们把所吃食物的第一及最好部分供养上师。夜间就寝之时,观想上师住于心中八瓣红色莲花之上,闪耀的光明充满整个宇宙。

  如此心中随时思维着上师,能帮助我们将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转化成修道的一部分。当我们心中没有别的、只有上师之时,即使我们经历极大的悲伤或内心的困苦,单是忆念上师,便能全然清除这些艰难,并使我们充满信心与喜悦。

  

  

  金刚上师心咒

  

  在“莲师七句颂”之后,我们持诵十二字的“莲师心咒”。这个心咒乃是佛陀十二支法教88的精髓所在。这十二个咒字能够清净十二因缘89——此十二因缘使众生不断产生无明与痛苦,也与莲师在这个娑婆世界所示现的十二相成道90互相辉映。这个咒语不仅是对莲师,也是对三宝、三根本及无量无数的寂静尊与忿怒尊来持诵。

  

  88 十二支法教所指可能为十二部经,契经、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

  89 十二因缘依序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乃众生三世轮回六道的次第缘起。

  90 译者并未查到莲师十二相成道之内容(也有可能指的是莲师十二变),以下是英文译者提供读者参考之佛陀十二相成道:降世、入胎、出生、勇健多艺、嫔妃共乐、出离世间、修苦行而舍之、菩提树下禅定、降魔、成道、转*轮、入涅槃。

  

  “唵阿吽”这前三个咒字,代表着莲师相应于三身的三个面相——法身为阿弥陀佛;报身为观音菩萨;化身为莲师。“班杂”91指的是莲师不变如金刚的智慧。“咕如”在梵文的意思是“相当具有重量的”,指的是上师功德的极大重量。它也意指着,我们遵循上师之开示所带来的极大利益,以及我们并未依止上师时,对自己与他人所造成的极大伤害。“贝玛”意思是莲花,指的是莲师的名号,以及他于莲花胚茎上的无瑕降生。“悉地”所指为世间的共同成就与出世间的无上成就,“吽”则是呼唤莲师,祈请他垂赐我们这些成就。

  

  91 梵文本音为“瓦佳”(vajra),但藏人多发音为“班杂”(benza)。

  

  我们总共念诵十万次的“莲师七句颂”,以及一百三十万次的莲师心咒(为十二个咒字每个持诵十万次,再加上十万次的修补缺误)。你也可以选择较为简短地持诵咒语,如此则是四十万次的心咒持诵。

  在所有的修持当中,上师相应法最为深义,但又毫无危险或风险。此处并没有于生起次第所需要的复杂而困难的坛城观想,也没有于圆满次第在做禅观时所牵涉到脉、气、拙火修持等的任何风险。不单如此,当我们正确无误地修持上师相应法时,一切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功德将自然生起。另一方面,若是缺乏对上师的虔诚,就算我们经年累月地修持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我们的修持绝对无法稳固,也不可能尝到任何成果。正如吉美·林巴上师92所言:“对于上师生起信心,便是究竟的皈依。”

  这段偈颂也是这么说的:

  

  仅是忆念上师一瞬间,

  便胜过以数百万年间,

  持续修为本尊观修法:

  向汝上师主尊来祈愿。

  

  念诵上师名号仅一次,

  便胜过念诵四部密续,

  所有本尊之一切名号,

  向汝上师主尊来祈愿。

  

  心与上师相融一瞬间,

  便胜数百年修静虑定,

  或修百次圆满次第法:

  向汝上师主尊来祈愿。

  

  生起圆满二次第,

  精髓在于虔诚心,

  所有念诵之精髓,

  则向上师来祈愿,

  一切修法之精髓,

  乃与上师心合一:

  向汝上师主尊来祈愿。

  

  92 Jigme Lingpa 乃是相当著名的伏藏(terma)掘取者,藏人称为“德童”(terton)。

  

  

  领受四灌

  

  在“莲师七句颂”与“莲师心咒”的持诵之后,我们经由莲师三处与全身所放出的光芒,领受莲师身、语、意及智慧的加持。莲师前额中央的“唵”字放出白色的光芒,并收摄入我们前额所对应的“唵”字,清净我们由身所造的恶业。同样地,莲师喉部中央的“阿”字放出红色的光芒,清净由语所造的恶业;莲师心部中央的“吽”字放出蓝色的光芒,清净由意所造的恶业。最后,莲师全身放出五彩的光芒——白、红、蓝、黄、绿——收摄入我们的全身,清净了我们与身、语、意相关的所有微细障染。同时之间,我们也领受了四种灌顶:宝瓶、秘密、智慧与征示(文字),并于我们之中播下未来成就四身93的种子。法本的偈颂如下:

  

  本尊三种字放光赐,赐加持、灌顶、成就。

  上师化光而融入己,无别住于离戏中。

  

  93 四身,为法、报、化三身之外,再加上“自性身”。

  

  念诵完毕之时,于我们顶上的上师化为光团,融入我们。此时思维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全然地合而为一。接着,自身随即化光,安住于纯然的离戏中,此乃心的究竟自性。当念头再次生起时,应要将形色、音声、忆念等一切现象都视为上师身、语、意的展现。一切形色皆为上师身的示现,一切语音皆为上师语的示现、也是十二字咒语的自然回响;一切念头皆为上师意的示现——它们不再是妄念,而是觉性的自然创造,而觉性乃是非概念的智慧,亦即莲师的证悟心。当我们仔细检视自心时,无法将我们的心归类于任何的颜色、形状或位置:这便是心的空性层面。然而这个心却又能觉知并知道轮回与涅槃里的所有现象:这便是心的明性层面。

  

  

  结行

  

  我们强烈的虔诚与渴求必须与想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愿望结合。当我们向上师祈求时,思维所有众生与我们共同祈求,仿佛我们是他们的引领者一般。当我们领受莲师的加持时,思维所有众生与我们共同领受。恒时向自己的上师祈愿,心中了知,即便只是供养上师之身一滴香水,比起将布满虚空之供养物献予十方诸佛,对自己于证悟道上的进展而言,前者更珍贵而更具利益。

  修法结束时,将修持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祈愿他们因此而能得见莲师、听闻他的声音、成就他的智慧,并于临终后即刻投生“铜色山净土”,亲见莲师并圆满所余的成佛之道。

  上师相应法乃是增长修行进展与驱除所有障碍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从你踏入佛门的那一刻起,直到你成就阿底瑜伽或大圆满的究竟了悟,随时于心珍视这个宝藏,并把它当做修持的重点所在94。

  

  94 顶果钦哲仁波切有关上师相应法之详尽开示可见于《如意宝:龙钦心髓上师相应法》(The Wish-Fulfilling Jewel: The Practice of Guru Yoga according to the Longchen Nyingthig Tradition),一九八八年由香巴拉出版社发行。中文版《如意宝:上师相应法》,丁乃竺翻译,雪谦文化2006年出版。

  

  

  

  

第三章 结论

  

  三善法

  

  让这个修持——以及我们所做的任何其他修持或事业——得以有分量的架构,便是所谓的“三善法”:前行的初善,是生起菩提心,亦即我们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来作为与修持的愿望;正行的中善,即实修之时,保持心无所扰的状态,不受执着与概念的影响;结行的后善,则是回向功德以利益众生。“三善法”必须运用于所有的修持,无论是生起次第95、圆满次第、大手印、大中观或大圆满皆然。若无“三善法”,任何修持都失去了意义。

  

  95 生起次第,藏传佛教所称开示修行的第一阶段,修行的重点放在清净业染与习气,并且禅修所依本尊的咒语和智慧。第二阶段则为圆满次第,着重于气脉的修持与空性的体悟。

  

   前行的初善就是生起菩提心。这个善巧的方法不仅能增加修持的价值,也是我们修持的原因。例如,现代科技使用强而有力的机器,能在一小时内完成需要百人手工制作的产品。类似地,当我们进行任何作为时,若以利益他人的清净意图而为,这样的发心便是能使这个作为变得具有无尽利益与效用的善巧方法。由于我们的心对行为性质的影响力远大于身体或语言,因此开始修持之时,首先应内观自己的心,检视动机为何。

   正确的思维方式如下:“在所有众生中,没有一个不曾为我过去世的父母。如今他们全都深陷苦海。他们都希望得到快乐,却不知道如何获得。我希望帮助他们,却尚未具备能力。因此我必须在证悟道上有所进…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