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請速降臨賜加持。
咕如貝瑪悉地吽。
我們必須生起上師永在我心的虔誠。無論快樂或痛苦,無論遇到好事或壞事,絕不依止上師以外的任何人事物。當我們身處舒適善緣中,應該觀想舒適與財富皆無真實的實體;它們的出現,僅是來自上師的加持。把它們當做曼達來供養上師,並善用它們來幫助衆生與弘揚法教。
當不斷出現艱困、痛苦、疾病與毀謗時,我們要感恩上師的加持。因爲透過上師的加持,得以讓我們在尚有能力來清淨它們的此時此刻,便經曆這些痛苦。我們也應思量:“這些都只是我過去世以來傷害他人、犯下各種負面行爲的結果。如果我現在不清淨這些業行,未來只有多世輪回下叁道的命運。經由上師的慈悲,使我現在能夠清淨業力。祈願由于這些痛苦的經曆,能令我盡除所有讓其他衆生煩惱的類似痛苦。”如是,莫讓快樂使你自負,莫讓困苦使你喪志。隨時隨地讓自己的心毫不動搖地向著上師。
心中只有上師,除外皆不做想,意思是當我們行走時,應觀想上師坐在右肩上方,而我們恭敬繞行之。當我們坐著時,觀上師在頭頂上方。當我們飲食中,觀想上師在喉間,而我們把所吃食物的第一及最好部分供養上師。夜間就寢之時,觀想上師住于心中八瓣紅色蓮花之上,閃耀的光明充滿整個宇宙。
如此心中隨時思維著上師,能幫助我們將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爲轉化成修道的一部分。當我們心中沒有別的、只有上師之時,即使我們經曆極大的悲傷或內心的困苦,單是憶念上師,便能全然清除這些艱難,並使我們充滿信心與喜悅。
金剛上師心咒
在“蓮師七句頌”之後,我們持誦十二字的“蓮師心咒”。這個心咒乃是佛陀十二支法教88的精髓所在。這十二個咒字能夠清淨十二因緣89——此十二因緣使衆生不斷産生無明與痛苦,也與蓮師在這個娑婆世界所示現的十二相成道90互相輝映。這個咒語不僅是對蓮師,也是對叁寶、叁根本及無量無數的寂靜尊與忿怒尊來持誦。
88 十二支法教所指可能爲十二部經,契經、重頌、孤起、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義、自說、方廣、授記。
89 十二因緣依序爲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乃衆生叁世輪回六道的次第緣起。
90 譯者並未查到蓮師十二相成道之內容(也有可能指的是蓮師十二變),以下是英文譯者提供讀者參考之佛陀十二相成道:降世、入胎、出生、勇健多藝、嫔妃共樂、出離世間、修苦行而舍之、菩提樹下禅定、降魔、成道、轉*輪、入涅槃。
“唵阿吽”這前叁個咒字,代表著蓮師相應于叁身的叁個面相——法身爲阿彌陀佛;報身爲觀音菩薩;化身爲蓮師。“班雜”91指的是蓮師不變如金剛的智慧。“咕如”在梵文的意思是“相當具有重量的”,指的是上師功德的極大重量。它也意指著,我們遵循上師之開示所帶來的極大利益,以及我們並未依止上師時,對自己與他人所造成的極大傷害。“貝瑪”意思是蓮花,指的是蓮師的名號,以及他于蓮花胚莖上的無瑕降生。“悉地”所指爲世間的共同成就與出世間的無上成就,“吽”則是呼喚蓮師,祈請他垂賜我們這些成就。
91 梵文本音爲“瓦佳”(vajra),但藏人多發音爲“班雜”(benza)。
我們總共念誦十萬次的“蓮師七句頌”,以及一百叁十萬次的蓮師心咒(爲十二個咒字每個持誦十萬次,再加上十萬次的修補缺誤)。你也可以選擇較爲簡短地持誦咒語,如此則是四十萬次的心咒持誦。
在所有的修持當中,上師相應法最爲深義,但又毫無危險或風險。此處並沒有于生起次第所需要的複雜而困難的壇城觀想,也沒有于圓滿次第在做禅觀時所牽涉到脈、氣、拙火修持等的任何風險。不單如此,當我們正確無誤地修持上師相應法時,一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功德將自然生起。另一方面,若是缺乏對上師的虔誠,就算我們經年累月地修持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我們的修持絕對無法穩固,也不可能嘗到任何成果。正如吉美·林巴上師92所言:“對于上師生起信心,便是究竟的皈依。”
這段偈頌也是這麼說的:
僅是憶念上師一瞬間,
便勝過以數百萬年間,
持續修爲本尊觀修法:
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念誦上師名號僅一次,
便勝過念誦四部密續,
所有本尊之一切名號,
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心與上師相融一瞬間,
便勝數百年修靜慮定,
或修百次圓滿次第法:
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生起圓滿二次第,
精髓在于虔誠心,
所有念誦之精髓,
則向上師來祈願,
一切修法之精髓,
乃與上師心合一:
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92 Jigme Lingpa 乃是相當著名的伏藏(terma)掘取者,藏人稱爲“德童”(terton)。
領受四灌
在“蓮師七句頌”與“蓮師心咒”的持誦之後,我們經由蓮師叁處與全身所放出的光芒,領受蓮師身、語、意及智慧的加持。蓮師前額中央的“唵”字放出白色的光芒,並收攝入我們前額所對應的“唵”字,清淨我們由身所造的惡業。同樣地,蓮師喉部中央的“阿”字放出紅色的光芒,清淨由語所造的惡業;蓮師心部中央的“吽”字放出藍色的光芒,清淨由意所造的惡業。最後,蓮師全身放出五彩的光芒——白、紅、藍、黃、綠——收攝入我們的全身,清淨了我們與身、語、意相關的所有微細障染。同時之間,我們也領受了四種灌頂:寶瓶、秘密、智慧與征示(文字),並于我們之中播下未來成就四身93的種子。法本的偈頌如下:
本尊叁種字放光賜,賜加持、灌頂、成就。
上師化光而融入己,無別住于離戲中。
93 四身,爲法、報、化叁身之外,再加上“自性身”。
念誦完畢之時,于我們頂上的上師化爲光團,融入我們。此時思維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全然地合而爲一。接著,自身隨即化光,安住于純然的離戲中,此乃心的究竟自性。當念頭再次生起時,應要將形色、音聲、憶念等一切現象都視爲上師身、語、意的展現。一切形色皆爲上師身的示現,一切語音皆爲上師語的示現、也是十二字咒語的自然回響;一切念頭皆爲上師意的示現——它們不再是妄念,而是覺性的自然創造,而覺性乃是非概念的智慧,亦即蓮師的證悟心。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心時,無法將我們的心歸類于任何的顔色、形狀或位置:這便是心的空性層面。然而這個心卻又能覺知並知道輪回與涅槃裏的所有現象:這便是心的明性層面。
結行
我們強烈的虔誠與渴求必須與想要利益一切有情衆生的願望結合。當我們向上師祈求時,思維所有衆生與我們共同祈求,仿佛我們是他們的引領者一般。當我們領受蓮師的加持時,思維所有衆生與我們共同領受。恒時向自己的上師祈願,心中了知,即便只是供養上師之身一滴香水,比起將布滿虛空之供養物獻予十方諸佛,對自己于證悟道上的進展而言,前者更珍貴而更具利益。
修法結束時,將修持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衆生,祈願他們因此而能得見蓮師、聽聞他的聲音、成就他的智慧,並于臨終後即刻投生“銅色山淨土”,親見蓮師並圓滿所余的成佛之道。
上師相應法乃是增長修行進展與驅除所有障礙最爲有效的方法。因此,從你踏入佛門的那一刻起,直到你成就阿底瑜伽或大圓滿的究竟了悟,隨時于心珍視這個寶藏,並把它當做修持的重點所在94。
94 頂果欽哲仁波切有關上師相應法之詳盡開示可見于《如意寶:龍欽心髓上師相應法》(The Wish-Fulfilling Jewel: The Practice of Guru Yoga according to the Longchen Nyingthig Tradition),一九八八年由香巴拉出版社發行。中文版《如意寶:上師相應法》,丁乃竺翻譯,雪謙文化2006年出版。
第叁章 結論
叁善法
讓這個修持——以及我們所做的任何其他修持或事業——得以有分量的架構,便是所謂的“叁善法”:前行的初善,是生起菩提心,亦即我們要爲利益一切衆生而來作爲與修持的願望;正行的中善,即實修之時,保持心無所擾的狀態,不受執著與概念的影響;結行的後善,則是回向功德以利益衆生。“叁善法”必須運用于所有的修持,無論是生起次第95、圓滿次第、大手印、大中觀或大圓滿皆然。若無“叁善法”,任何修持都失去了意義。
95 生起次第,藏傳佛教所稱開示修行的第一階段,修行的重點放在清淨業染與習氣,並且禅修所依本尊的咒語和智慧。第二階段則爲圓滿次第,著重于氣脈的修持與空性的體悟。
前行的初善就是生起菩提心。這個善巧的方法不僅能增加修持的價值,也是我們修持的原因。例如,現代科技使用強而有力的機器,能在一小時內完成需要百人手工製作的産品。類似地,當我們進行任何作爲時,若以利益他人的清淨意圖而爲,這樣的發心便是能使這個作爲變得具有無盡利益與效用的善巧方法。由于我們的心對行爲性質的影響力遠大于身體或語言,因此開始修持之時,首先應內觀自己的心,檢視動機爲何。
正確的思維方式如下:“在所有衆生中,沒有一個不曾爲我過去世的父母。如今他們全都深陷苦海。他們都希望得到快樂,卻不知道如何獲得。我希望幫助他們,卻尚未具備能力。因此我必須在證悟道上有所進…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