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P16

  ..续本文上一页展,以便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脱离痛苦与无明。”

   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应出自这个动机,即使是不起眼的事,例如仅仅念诵一次“嘛呢”(观音菩萨心咒),或绕行寺庙或佛塔一周。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思维:“愿我是为利益众生而做。”如此,就算是念诵一句“唵嘛呢呗美吽”,也能带来无量功德:不仅关闭了轮回下三道之门,也引领了投生净土之途。如果单单这句“嘛呢”的持诵能经由菩提心的生起而增强,其利益将于诸多未来世中不断增长。这是因为当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而有所作为时,这个作为的利益便如众生的数量一般无尽。若我们念诵一亿次的“嘛呢”,却不回向功德予众生的福祉,其利益将远少于为了利益众生而仅念诵一百次“嘛呢”。

  正行的中善,即实际修持时,必须离于执着与概念。在理想上,这意味着对空性、法界(一切现象)自性为空的全然了悟。不过这对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了解。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完全专注于修持本身,身语意三者合一而一致。比方说,如果我们以身顶礼,口中却与人进行凡俗对话,心中充满贪着与嗔恨,那么顶礼将只是机械式的动作,几乎毫无益处。在修持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身语意的合一,以身顶礼,以语念诵皈依愿文,以意专注于顶礼的意义。当合掌置于前额时,应该忆念我们是在礼敬诸佛之身。当合掌置于喉前时,我们是在礼敬诸佛之语;当合掌置于胸前时,我们是在礼敬诸佛之意。接着,当前额、双掌、双膝碰触地面时,我们是在礼敬诸佛之身、语、意、功德、事业;同时之间,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心中所现的五毒,都转化成为五智。必须保持这种精细的观照。即便以一般的标准来看,一个好工人也需要随时密切关注他的工作。他的身体专注于工作本身,用口语和人讨论哪些需要完成,哪些必须避免,心则仔细思考正在进行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很可能像一位在缝纫时老望着窗外,同时跟满屋子人聊天的裁缝师那般,最后发现把正在制作的衣裳缝到自己的衣服上了!

  当我们说,实修“必须离于概念与执着”,是指必须离于贪爱执着、自我迷恋、思绪散乱等状态。无论你的供养多么广大,即使是一万个银币,你都绝不可以认为:“喔!我做了一个好大的供养!这对我的余生来说已经足够。我将因我的行为而有所收获,并享受善业的果报。我怀疑有谁曾经做过这么大的供养。”用这样小心眼的态度来做供养,不但毫无意义,价值也极为有限。你应该希望你的供养能够无限增长。如果你供养了一百万,便祈愿下次可以供养两百万。同时,重要的是要离于傲慢。有四种方式会使布施失去意义:希望有所回馈,向人夸耀所做,后悔做了布施,忘了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简而言之,一个好的行为必须全然离于后念96与期待;理想上,也应该是三轮体空,没有做者、受者与所做之概念。

  

  96 “处念”为最善,之后所生起的称为“后念”、次念或第二个念头。

  

  在修法时,你的心必须离于有毒的念头,否则将破坏整件事情。无论你的行为、言语和念头多么正向,如果受到贪爱、嗔恨、傲慢的染污,它们便像掺杂了毒药的美食那般,没有什么益处。如果你能够同时清净身、语、意,你便像一件没有污点的大衣,剪裁完美而缝线漂亮,或像一块珍贵的石头、钻石或蓝宝石,没有丝毫凹凸或缺陷。

  三善法的第三——结行的后善——则是回向功德。如此将使功德的果实得以持续增长,而非当它被享用时便会竭尽。无论你做了一次或千次顶礼,供养一盏或千盏油灯,你都应该祈愿:“我回向所做供养的功德(代表过去、现在、未来我所有三世的正向行为),利益虚空中一切有情众生,特别是那些被我视为敌怨的众生。”当你如此回向时,必须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仿佛你是将礼物一一交予所有众生一般。你不应认为这个功德将因一切众生的数量而有所划分,而是每一个众生都得到了整份的功德97。

  

  97 这便像是将烛火逐一传下那般,火光不会因此而有所减损。

  

  当任何行为配合三善法来做之时,就算它不像念诵数亿次咒语,或供养巨额金钱那般具有明显的分量,但仍具足真实且无量的利益。

  正因菩提心这种清净广大的发愿,而使大乘之所以为“大”。若没有菩提心,即使我们自称为“大”圆满、“大”手印或“大”中观的修行者,我们仍然是在自私自利的狭窄道上而已。

  有了三善法,所需都具足。若无三善法,则无所进展。真实的修行必须经由培养;它需要持续的努力。我们必须转化自身。如果打从一开始,我们便全然地离于贪爱与嗔恨,随时将无量的有情众生放在心中,那么我们早已了悟,根本不需修持。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法教的意义谨记于心,并戒慎地注意身语意的行为。如果我们这么来修,便能在修行道上有所进展而少有困难。正如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孩的饮食等各种行为来看他过去的教养是否良好一般,我们的心若有了正向的转化,也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端倪。

  我们应在日常活动中维持在禅修座上所得到的领会。否则,尽管我们认为自己已到达较高的禅修层次,仍会因遇到的第一个障碍而绊倒,无法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恼人情境。座上瑜伽和座下瑜伽98这两段时期应该要能互相强化,相辅相成。若非如此,很难达到解脱。

  

  98 于修法座上的修持,称为座上瑜伽;于下座之后,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的各种修持,称为座下瑜伽。

  

  一开始,修行并非轻而易举;到了中间,修行并不怎么稳固;然而在末了,修行就变得相当自然。这也是为何我们在修行道上之初,便应该全力以赴。将这一点谨记在心,是重要的。

  以上乃是针对蒋扬钦哲旺波99所写之前行简轨的开示。更为详尽的前行法解说,可见于巴楚仁波切所著之《普贤上师言教》100。

  

  99 蒋扬钦哲旺波为莲师所授记的五位德童之一,也是藏传佛教不分教派“利美”运动的创始推行者。德童(藏音为terton)指的是能掘取伏藏(藏音为terma)的人,而伏藏可能藏在湖泊之底、岩石之间、虚空之中、心意之内等,主要是由莲师及其佛母依喜措嘉所藏;在多位著名的德童中,纳达酿热尼玛欧瑟(Ngadak Nyang Ral Nyima Ozer,1124-1192)、咕如却吉汪邱(Guru Chokyi Wangchuk,1212-1270)、多杰林巴(Dorje Lingpa,1346-1405)、贝玛林巴(Pema Lingpa,龙钦巴尊者的前世之一,1445/50-1521)、(贝玛欧瑟)多阿林巴([Padma Osel] Do-ngak Lingpa,亦即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1820-1892)等五位上师是由莲师所授记,称为“德童王”(资料来源:Concise Dharma Dictionary)。有关蒋扬钦哲旺波等钦哲传承上师的生平事迹,请参考本书<相关资源>。

  

  100 见于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所著之《普贤上师言教》英译版《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藏音“昆桑拉美歇龙”Kunzang lama”i shelung)》,由莲师翻译小组翻译,一九九四年由 International Sacred Literature Trust/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出版。中译版见于《慧光集》。中文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堪布索达吉仁波切翻译,喇荣文化2008再版。

  

  

  英文版后记

  

  在萨旺·乌金·欧瑟·木克坡(Sawang Urgyen Osel Mukpo)及许多想要修持前行法的弟子之祈请下,顶果法王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用六天的时间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雪谦寺(Shechen Tennyi Dargyeling Monastery)做了上述开示。

  讲授的译者为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法名空措·颠津Konchog Tenzin),文字记录为努尔(Nur)及诗林·盖尔(Shirin Gale),编辑群则是莲师翻译小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的成员,主要是比丘尼那汪·却登(Ngawang Chodron)、查尔斯·贺斯汀(Charles Hastings)及约翰·康提(John Canti)。米盖尔·阿布朗斯(Michal Abram)及史提夫·葛欣(Steve Gethin)则予以修订并编辑,而成为这本第二版的书。

  

  

  译者后记

  

  一九九三年的四月四日,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应邀参加台南县左镇乡宝塔山噶玛噶居寺“见即解脱吉祥光塔”的落成典礼。圆满之后,该寺的住持、也是译者的恩师洛本·天津仁波切指示译者随同冉江仁波切北上。当日正值清明时节,再加上我的大意走了岔路,整个高速公路的行程竟然花了十四个小时。冉江仁波切不仅一路心平气和地面对塞车,隔日清晨终于到了台北之后,还送我一本书做为初次见面的纪念,那便是顶果法王这本书的英译初版。

  在这之前,我对钦哲传承已然十分向往,并有幸遇到两位传承上师:钦哲·依喜仁波切(J.Khyentse Yeshi Rinpoche)与宗萨·钦哲仁波切(Dzongsar J.Khyentse Rinpoche),也曾为他们担任翻译,但却一直无缘亲见顶果钦哲法王。不过…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