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再开始一连串活动,直到深夜。他能够安详自在地完成一整天的沈重工作。无论他做什么——他可以同时处理几样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与他自然流露的见、修、行一致。他的弘法与生活方式已和谐地融为一体,浑然融入了修行道上的各个阶段中。他也广作供养,一生中总共供了一百万盏酥油灯。所到之处,他也资助许多修行者和有需要的人们,其谨严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他所做的善行。
仁波切认为在圣地建塔兴寺有助于防止战争、疾病与饥荒,并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佛教的价值与修行。在不丹、西藏、印度及尼泊尔,他不屈不挠地启建、重修了许多佛塔与寺院。在不丹,他依照先前为国家和平所做的预言,建造了数座寺院供奉莲师,并盖了一些大佛塔。渐渐地,他成为全不丹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最尊敬的上师之一。近几年,仁波切重返西藏三次,重建并为……雪谦寺开光,且以各种方式捐助修复了两百间以上的西藏寺院,尤其是桑耶寺、敏珠林寺(Mindroling)和雪谦寺。在印度,他也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树所在地菩提迦耶建了一座新塔,并计划在北印度其他七处和佛陀有关的伟大圣地建塔。
在尼泊尔,他将丰富的雪谦传统搬入新家——位于波纳斯大佛塔(stupa of Bodhnath)前的一座宏伟寺院。此寺成为他的主要驻锡地,可容纳住持冉江仁波切所领导的众多比丘。钦哲仁波切有一个特别的愿望,希望这座寺院能成为以原有纯净传承来延续佛法的道场,如同他们先前在西藏所学习、修行般。他也投注相当大的心力教育杰出的年轻上师,使其能担负延续传统之大任。
西藏的……很多著作都只剩下一、两个副本。仁波切花了多年时间,尽可能印行西藏佛法的特殊遗产,总共印制了三百函,包括蒋贡康楚的《五宝藏论》(five treasures of Jamyang Knogtrul)。直到晚年,仁波切都还在寻访他尚未得到的传承,并传授弟子他所持有的传承。终其一生,在数不尽的法教中,他曾传授两次一百零八函的《甘珠尔》(Kangyur),以及五次六十三函的《大宝伏藏》。
他在一九七五年首度造访西方,此后又造访多次,包括三趟北美之行,并在许多国家传法,尤其是在他欧洲的驻锡地,位于法国多荷冬的雪谦•滇尼•达吉林(Shechen Tennyi Dargyeling)。在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都从他身上获得了广泛的法教,有几批弟子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传统的三年闭关修行。
透过他广大的佛行事业,钦哲仁波切不吝地奉献全部生命于维续、弘扬佛法。让他最感欣慰的事,就是看到了人们实修佛法,生命因发起菩提心和悲心而转化。
即使在生命的最终几年,钦哲仁波切非凡的精神与活力也甚少受到年岁的影响。但在一九九一年初于菩提迦耶弘法时,他开始示显生病的初步徽兆。然而,在结束所有教学课程后,他仍继续前往达兰莎拉(Dharam-sala),顺利地以一个月的时间,将一系列重要的宁玛派灌顶和法教传给……,圆满后者多年的祈请。
回到尼泊尔后,正值春季,他的健康持续恶化,许多时间都花在默默祈请与禅修中,每天只保留几小时会见需要见他的人。后来他决定前往不丹,在莲师加持的重要圣地“虎穴”(Paro Taktsang)对面闭关三个半月。
闭关结束后,仁波切探视几位正在闭关的弟子,开示超越生死、超越任何肉身化现的究竟上师之意。不久后,他再度示现病兆。一九九一年的九月二十七日夜幕低垂时,他要侍者帮助他坐直。次日凌晨,他的风息停止,心识融入究竟空性之中。
第一章 共的前行
导 论
由于不同根器的众生有各种的需求和祈愿,佛陀于是传下了许多不同的法门,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小乘与大乘。后者其实包含了前者,两者之间也没有任何抵触:它们都能引领我们到达解脱与究竟的证悟。
大乘的法门尽管如此浩瀚无尽,经由诸多上师精炼后的阐述,已然有了包含深义而又易于修行的相关指导。这些开示的精髓要点,在于止息令我们痛苦的三毒:嗔恨、贪著、愚痴,并以众生的究竟安乐做为一切行止的依据。
发愿成就自身以便成就他人的誓愿,我们称之为证悟想(the thought of enlightment)或菩提心。这意味着,无论哪种单一的行为、言语或思绪,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都要为一切众生的福祉着想。当你真正生起这种利他之愿,证悟想便会毫不费力地出现。当这样的心愿逐渐坚定之后,你便具足了修行所有道乘的根基。无论你修行的是哪一个法门——中观①、大手印②或大圆满③——都将自然成熟,结为果实。
① 中观,不落于常见与断见两种极端的见解(恒存主义和虚无主义)而称之为“中”,乃西元二、三世纪龙树菩萨根据佛陀开示之空性智慧所成的一种观察与分析现象缘起的一种方式,其撰有著名的《中观论颂》,之后由月称菩萨加以阐述而成《入中论》,被视为佛法义理的究竟见解。书中另外提到的“大”中观,意识是一切现象的自性皆可如是观之,而称之为“大”(英文为great)。
② 大手印,藏传佛教的四大派中白派(噶举派)的最高法门,并非以诈传诈、用许多手印来修的便可称之。依据藏文原文应该翻译为“大印”即可,这里仍沿用过去的译名;而根据“莲师翻译小组”于另书上对此的解释,“大印”意思为:究竟自性“封印”(英文为seal)于一切现象上,所有的人事物都属于空性智慧的范畴。请看词汇解释Mahamu-dra。
③ 大圆满,藏传佛教四大派中红派(宁玛派)的最高法门;根据“莲师翻译小组”于另书上对此的解释,一切现象的自性皆然而称之为“大”(英文为great),“圆满”指的是心之本性原来具足三身(法身、报身、化身)的功德:“自性为空”是为法身、“所显为明”是为报身、“所具悲心”摄受一切是为化身。请看词汇解释Dzogchen。
让自己沉浸于法教的涵养之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如此一来,便能毫无困难地培养出菩萨的修行功德,犹如蜜蜂在花丛中收集花蜜,储存于蜂巢中而成为蜂蜜一般。
在上师传予法教或弟子聆听法教之前,必须先生起证悟想,并祈愿自己能够领受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与一切印度、西藏上师的加持。
我们的动机影响着行为,正如灌溉渠道引水而行。若我们随时都以想要解除他人痛苦的发心来指引行为,这样的心愿终会圆满。但如果我们漠视这个重要的理想,反而将自己受限于追求长寿、舒适、富足的生活,或许我们会得到这些——但当然也只有这些而已。重要的是,我们不该将自己的生命耗费于虚荣或不重要的目标上。
当我们刚踏上修行道时,尚未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为了成就他人的福祉,必先经由清净心念与转化心念来成就自身。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前行”修持的目标所在,此乃是为精神道上的所有进展打下基础。或许你会想舍弃这些“前行”④,修持你认为比较深奥的法教,但如果你这么做,便是将宫殿建筑在一池冰冻的湖水之上。
以下便是这个前行修法的内容说明。共有两个部分:“外”或“共”的前行,以及“内”或“不共”的前行。
④ “前行”也称为“加行”、“预备法”、“基础法”(pre-liminary practice)为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修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精神所在。“共”的加行为四派共有,“不共”的加行则各有特色;通常所称的“四加行”,指的便是这种“不共”的加行。
六共前行
虔诚心乃修道成就的主要来源,故而每座修法开始时,应先观想面前虚空之中或头顶之上,根本上师示现为莲花生大师的外相,智慧光耀,慈悲微笑,坐于广大虹光中。接着,以极强烈的信心,念诵三次“喇嘛千诺!”(Lama kyeno!),也就是“上师全知尊!吾请您指导!⑤”祈请上师加持,让我们得以于此生成就甚深道之圆满了悟。于是上师放出光芒,清净我们的无明障蔽,并令我们充满加持。
⑤ 在此的英文翻译为“I am in your hand”,意思是任您指示、听命于您、由您照顾等。
接着,我们思量“外”或“共”前行之六个主题。第一,思量人身难得,以便令我们转心向法。第二,思量死亡无常,以便令我们了知修法有多么急迫,鞭策我们加紧努力。接着思量第三个主题:业力⑥的因果法则,亦即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以便令我们清楚了解业报所行。其后思量第四个主题:(轮回⑦苦痛),以便帮助我们认清轮回的虚妄状态必然离不开痛苦。其后是第五主题(修法解脱),我们应当认清,经由领受并修持法教,能够令我们出离轮回、究竟证悟,成就无上全知之境。最后,我们应该认清,为了成就究竟证悟,必须依止具德上师的加持与开示。
⑥ 业力:请看词汇解释 Karma。
⑦ 轮回:请看词汇解释 Samsara。
第一、人身难得且殊胜
试问自己,在地球上居住的数十亿众生当中,有多少众生知悉生为人身之难得
在知悉人身难得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想到善用人身来修持佛法
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开始修行
在开始修行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持续修行
在持续修行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成就了究竟证悟
真正成就究竟证悟者的数目,犹如…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