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P6

  ..续本文上一页在晨曦初光中所能见到的星辰那般,比起清亮夜空中所能见到的,实在少之又少。

  在人类当中也有各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有些被糟蹋在追求世间一般的事务,有些则用于精进以求证悟。这个人身也唯有当人能自由修持佛法,且具足一切暇满因缘来修行时,才能称为殊胜。因此为了让我们有机会修法,我们必须离于“八无暇”⑧。这八种不利于修法的因缘分别为:生于地狱道、生于饿鬼道、生于畜生道、生于蛮荒地、生于长寿天、邪见⑨者为伴、生于无佛来世的黑暗时期,或由于心智缺陷而没有能力了解佛法。但若单单只是免于这些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十种利于我们的条件——“十满”,其中五种缘于自己,另外五种需依靠外在因素。

  

  ⑧ “八无暇”又称“八难”,见闻佛法有所障难、无有闲暇。《维摩方便品》天台疏三曰:“言八难者。三恶道为三、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

  ⑨ 邪见,错误的见解,致使众生更加痛苦、无法解脱的想法。

  

  五种缘于自身之“内圆满”条件为:此生能得具人身;住于法所弘扬处;具足五根诸官能;生活行为不尽然负面;以及对具德者生信心。

  我们必须生为人身,因为这是唯一具有足够痛苦、让我们立即渴望脱离轮回、但又不至于太过痛苦到不再有机会修法以求出离的状态。

  我们必须生于“中土”,亦即佛法仍在弘扬之处,否则我们便无缘遇见佛法并精进修持。

  我们需要具备所有的感官功能,以便能闻、思、修佛法。举例来说,若我们眼盲,则无法阅读法教;若耳聋,则无法聆听开示。

  我们必须以正面的方式过活。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恶行——例如身为猎人、小偷或一辈子都在打仗的人——自然会把我们引离修行佛法的善缘,朝着反方向而行。

  我们必须对能够指导我们走向证悟者——也就是三宝和上师——生起信仰与信心。

  五种依赖他人之“外圆满”条件为:此“劫”⑩必须有佛出现;此佛必须传授佛法;此法必须仍存于世;此法必须有人修行;以及需有善知识⑾之指导。

  

  ⑩ 劫:请看词汇解释 Kalpa。

  ⑾ 善知识,修行道上的指引者,具有正确的见解而可帮助众生解脱者。

  

  以上所讲,乃称为拥有一切自由(暇)及有利条件(满)修持佛法之暇满人身。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殊胜人身”。何以殊胜

  因为善用人身可以即身得到证悟。过去一切大成就者虽然生为凡俗,但入佛门之后,跟随具德上师,奉献一生于修持所得法教,故能显现大菩萨之证悟事业。

  若我们一一检视六道轮回,可以得知,除了人道之外,其余众生修法的障碍实在太大。在下三道如地狱道,其痛苦强烈到众生之心毫不可能思维并修持法教。在天道,众生皆能飞越天际、饮用甘露,并享用各种愉悦之物,这些条件似乎更好。然而由于这些众生相当受到那些事物所诱惑和困扰,更加痛苦极微,他们对于轮回从不厌倦,因此也从未想要修法。所以,如果我们不善用人身的殊胜机会,便会像滚石落下山坡般毫无选择地向下堕落。

  

  

  第二,死亡及无常

  

  光是具有人身还不够。我们随时可能因死亡而失去它。我们究竟如何死亡或何时死亡,我们完全无法确定。没有人有办法说:“我会活这么多年这么多月”或“那么多年那么多月。”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况,像是走路、吃饭、游戏、渡河等,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死因。

   无常不只影响生物,外相世界也同样受其影响。对我们来说,世界似乎十分坚固,然而在此劫终了之时,它将被水火两大元素摧毁。我们也可见到在一年四季之中,高山、森林与各种大地景观逐日逐月地改变。一天中的不同钟点,气候、光线、眼前流动的河水,永运都是不同的——每一瞬间过去,一切都在变化。某一时期的强大国家,其后就被别的国家征服。在一生当中,有些人富极一时,最后却穷困潦倒。所以说,外在的现象世界,没有任何层面是恒常或确定的。

  为何我们必须不断反覆思维无常

  ⑿这是因为我们具有强烈的倾向,认为自己与身处的情况都将恒常持续,以为这些事物具有某种内在的恒常性。我们因而对外在现象生起强烈的执着。这是错误的。相反地,若我们能不断思维无常,我们将有强烈的动机转心向法。我们必须随时清楚知道,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愈来愈接近死亡。死亡无可避免。随着每日过去,寿命就会减少。当死亡降临,就算我们再有权势,也无法说服它等待我们。即使我们再富有,也无法贿赂它。最强大的将军也无法派遣军队来抵抗它。即使我们面容姣好,也无法诱惑它。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阻止死亡。

  

  ⑿ 释迦牟尼佛曾经开示,恒观无常乃是对于诸佛的无上供养,恒观无常的人将由诸佛度脱痛苦(授记必定成佛),恒观无常的人必将受到诸佛的护佑,恒观无常的人也将受到诸佛的加持。

  

  在死亡的时刻,除了佛法,没有别的事物能帮助我们。在我们一辈子所经历的一切恐惧中,没有比怕死的恐惧来得强烈。因此为了准备死亡的到来,我们不应等到最后一刻再来修法。如果我们现在想要修行佛法,我们还做得到;但若在临终时想要修法,可就没办法了。我们会受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苦楚所击溃。那并非开始修法的时机。因此,就像聪明人未雨绸缪那般,我们应该马上准备就绪,以修持成熟所获的坚定来面对死亡。正如被箭尖刺心的战士知道自己只有几分钟可活一般,我们不应浪费任何一刻。此时此刻,当我们健康良好并具备各种身心功能之时,就是修法的时机。别再去想“我晚一点再修法”来拖延时机。我们应该了解,对于尚未准备就绪的人来说,死亡是非常可怖的事情。我们别再以为“我还有好多年可活”。我们刚刚吃下的食物,可能有毒而使我们今晚就死了。有多少不在预期之内而造成死亡的例子。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无常也可见于生活中的一切层面。坐拥高位的人,可能瞬间掉落而居于低位。许多累积巨大财富的人,之后也会失去金钱。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富有。强烈执着于家庭朋友的人,迟早都得与所爱分离,即使不是现在,在死时也必得分开。如果我们清楚了解死亡那无所不在的威胁,便不会希望日复一日地继续做那些我们毫不留意就做且没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业,因果法则

  

  如果死亡不过像是一把火烧尽了、或一池水干涸了那样,一切就都没事了。如此一来,修法便无多少用处。但情况并非如此。当我们身心分离时,色身被抛弃了,心却不断再度投生。在那时,唯一能决定下辈子投生何处的因素,就是深印在我们意识中、从过去以来所做善行与恶行的业力相抵结果⒀。若恶行占了上风,我们就会投生下三道而受其苦。若善行占了优势,我们就会投生上三道⒁。

  我们不应等到躺在临终病榻或中阴身⒂时,才开始考虑善行或恶行的影响。或许在那时,我们很可能会认清恶行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善行才能带来快乐。但在死亡的时刻,我们能做的不多,因为业报早已集结。此时此刻,在我们还有自由来选择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时候,就必须思量因果业报。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可以不论善恶地做一切想做的事,并在另一方面稍稍修一些法,就能像坐飞机那样被带往证悟的境界,那可就大错特错。

  

  ⒀ 在本书中、与佛经里所指的“善”与“恶”,并非是道德法律或风俗习惯中所谓的一般善恶;而是与动机发心的清净与否相关。行“善”不一定要去从事慈善事业,若以极大的恭敬心做少许的布施或供养,也能积聚极大的福德资粮,并在未来能使自己快乐;因此而称为“善”。作“恶”不一定得是杀人放火的罪行,仅仅是我们对于所爱的执着、或为了争权夺利而毁谤他人,以及任何形式的伤人作为、由负面情绪所引发的负面行为,皆能造成日后的轮回痛苦;因而称为“恶”。

  ⒁ 上三道,或称三善道、三善趣,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或半天道、人道;下三道,或称三恶道、三恶趣,分别为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⒂ 中阴身,为介于死亡与下一个投生之间的过渡状态。

  

  在中阴身时,就算我们懊悔过去的所有恶行,也为时已晚:业行已然累积,我们像被丢到空中的石头,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落下。我们根本无法逆转整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现在就能清楚分辨善行与恶行之别。即使一件善行看来微不足道,我们仍该去做;即使一件恶行看来细微末节,我们仍该避免。滴水长时能满巨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同样地,每个行为都有其果报,千万不要以为一个小动作不会留下痕迹。

  另一方面,也不应认为我们曾经为恶不善,就此永远被贴上标笺。无论所为之恶多么严重,都有被清净的可能。没有所谓不可清净之恶行。因此我们必须忏悔并修复一切恶行。正如前面所说的,就因为滴水长时能满巨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不断经由身口意三门⒃来努力累积善行。如此将可积聚福德资粮,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之恐惧。

  

  ⒃ 三门,身口意,可以用来修行的三个管道。

  

  善行与恶行的大小与否,并非根据其外显的样子来判断。看似小的行为,也能够轻易累积巨大的善报或恶报,一切端赖我们的发心或态度。例如以小小的方式,但极大的慈爱来帮助一个人,便能累积巨大的善报。同样地,一个轻易就说出口的简单字语,若是用在批评一位菩萨,则将累积无量的恶报。

  轮回中的众生一般皆处于迷妄的状态,而这状态又不断产生痛苦。因此,如果我们漠视自己所做之恶而不去清净,既不忏悔也不修复,将逐渐累积恶业。我们将无法领受诸佛与上师的加持,也无法增长修法的证量与了悟。所以,对于善恶业行之别,我们必须随时了然于心,并且为善避恶。

  当我们早晨起床时,这么去思维:…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