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晨曦初光中所能見到的星辰那般,比起清亮夜空中所能見到的,實在少之又少。
在人類當中也有各種不同的存在狀態。有些被糟蹋在追求世間一般的事務,有些則用于精進以求證悟。這個人身也唯有當人能自由修持佛法,且具足一切暇滿因緣來修行時,才能稱爲殊勝。因此爲了讓我們有機會修法,我們必須離于“八無暇”⑧。這八種不利于修法的因緣分別爲:生于地獄道、生于餓鬼道、生于畜生道、生于蠻荒地、生于長壽天、邪見⑨者爲伴、生于無佛來世的黑暗時期,或由于心智缺陷而沒有能力了解佛法。但若單單只是免于這些並不足夠。我們還需要十種利于我們的條件——“十滿”,其中五種緣于自己,另外五種需依靠外在因素。
⑧ “八無暇”又稱“八難”,見聞佛法有所障難、無有閑暇。《維摩方便品》天臺疏叁曰:“言八難者。叁惡道爲叁、四北郁單越、五長壽天、六盲聾喑啞,七世智辯聰,八佛前佛後。”
⑨ 邪見,錯誤的見解,致使衆生更加痛苦、無法解脫的想法。
五種緣于自身之“內圓滿”條件爲:此生能得具人身;住于法所弘揚處;具足五根諸官能;生活行爲不盡然負面;以及對具德者生信心。
我們必須生爲人身,因爲這是唯一具有足夠痛苦、讓我們立即渴望脫離輪回、但又不至于太過痛苦到不再有機會修法以求出離的狀態。
我們必須生于“中土”,亦即佛法仍在弘揚之處,否則我們便無緣遇見佛法並精進修持。
我們需要具備所有的感官功能,以便能聞、思、修佛法。舉例來說,若我們眼盲,則無法閱讀法教;若耳聾,則無法聆聽開示。
我們必須以正面的方式過活。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斥著惡行——例如身爲獵人、小偷或一輩子都在打仗的人——自然會把我們引離修行佛法的善緣,朝著反方向而行。
我們必須對能夠指導我們走向證悟者——也就是叁寶和上師——生起信仰與信心。
五種依賴他人之“外圓滿”條件爲:此“劫”⑩必須有佛出現;此佛必須傳授佛法;此法必須仍存于世;此法必須有人修行;以及需有善知識⑾之指導。
⑩ 劫:請看詞彙解釋 Kalpa。
⑾ 善知識,修行道上的指引者,具有正確的見解而可幫助衆生解脫者。
以上所講,乃稱爲擁有一切自由(暇)及有利條件(滿)修持佛法之暇滿人身。這就是我們所稱的“殊勝人身”。何以殊勝
因爲善用人身可以即身得到證悟。過去一切大成就者雖然生爲凡俗,但入佛門之後,跟隨具德上師,奉獻一生于修持所得法教,故能顯現大菩薩之證悟事業。
若我們一一檢視六道輪回,可以得知,除了人道之外,其余衆生修法的障礙實在太大。在下叁道如地獄道,其痛苦強烈到衆生之心毫不可能思維並修持法教。在天道,衆生皆能飛越天際、飲用甘露,並享用各種愉悅之物,這些條件似乎更好。然而由于這些衆生相當受到那些事物所誘惑和困擾,更加痛苦極微,他們對于輪回從不厭倦,因此也從未想要修法。所以,如果我們不善用人身的殊勝機會,便會像滾石落下山坡般毫無選擇地向下墮落。
第二,死亡及無常
光是具有人身還不夠。我們隨時可能因死亡而失去它。我們究竟如何死亡或何時死亡,我們完全無法確定。沒有人有辦法說:“我會活這麼多年這麼多月”或“那麼多年那麼多月。”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況,像是走路、吃飯、遊戲、渡河等,都可能成爲我們的死因。
無常不只影響生物,外相世界也同樣受其影響。對我們來說,世界似乎十分堅固,然而在此劫終了之時,它將被水火兩大元素摧毀。我們也可見到在一年四季之中,高山、森林與各種大地景觀逐日逐月地改變。一天中的不同鍾點,氣候、光線、眼前流動的河水,永運都是不同的——每一瞬間過去,一切都在變化。某一時期的強大國家,其後就被別的國家征服。在一生當中,有些人富極一時,最後卻窮困潦倒。所以說,外在的現象世界,沒有任何層面是恒常或確定的。
爲何我們必須不斷反覆思維無常
⑿這是因爲我們具有強烈的傾向,認爲自己與身處的情況都將恒常持續,以爲這些事物具有某種內在的恒常性。我們因而對外在現象生起強烈的執著。這是錯誤的。相反地,若我們能不斷思維無常,我們將有強烈的動機轉心向法。我們必須隨時清楚知道,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愈來愈接近死亡。死亡無可避免。隨著每日過去,壽命就會減少。當死亡降臨,就算我們再有權勢,也無法說服它等待我們。即使我們再富有,也無法賄賂它。最強大的將軍也無法派遣軍隊來抵抗它。即使我們面容姣好,也無法誘惑它。不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阻止死亡。
⑿ 釋迦牟尼佛曾經開示,恒觀無常乃是對于諸佛的無上供養,恒觀無常的人將由諸佛度脫痛苦(授記必定成佛),恒觀無常的人必將受到諸佛的護佑,恒觀無常的人也將受到諸佛的加持。
在死亡的時刻,除了佛法,沒有別的事物能幫助我們。在我們一輩子所經曆的一切恐懼中,沒有比怕死的恐懼來得強烈。因此爲了准備死亡的到來,我們不應等到最後一刻再來修法。如果我們現在想要修行佛法,我們還做得到;但若在臨終時想要修法,可就沒辦法了。我們會受身體的痛苦與精神的苦楚所擊潰。那並非開始修法的時機。因此,就像聰明人未雨綢缪那般,我們應該馬上准備就緒,以修持成熟所獲的堅定來面對死亡。正如被箭尖刺心的戰士知道自己只有幾分鍾可活一般,我們不應浪費任何一刻。此時此刻,當我們健康良好並具備各種身心功能之時,就是修法的時機。別再去想“我晚一點再修法”來拖延時機。我們應該了解,對于尚未准備就緒的人來說,死亡是非常可怖的事情。我們別再以爲“我還有好多年可活”。我們剛剛吃下的食物,可能有毒而使我們今晚就死了。有多少不在預期之內而造成死亡的例子。我們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
無常也可見于生活中的一切層面。坐擁高位的人,可能瞬間掉落而居于低位。許多累積巨大財富的人,之後也會失去金錢。沒有人能夠永遠保持富有。強烈執著于家庭朋友的人,遲早都得與所愛分離,即使不是現在,在死時也必得分開。如果我們清楚了解死亡那無所不在的威脅,便不會希望日複一日地繼續做那些我們毫不留意就做且沒有意義的事情。
第叁,業,因果法則
如果死亡不過像是一把火燒盡了、或一池水幹涸了那樣,一切就都沒事了。如此一來,修法便無多少用處。但情況並非如此。當我們身心分離時,色身被抛棄了,心卻不斷再度投生。在那時,唯一能決定下輩子投生何處的因素,就是深印在我們意識中、從過去以來所做善行與惡行的業力相抵結果⒀。若惡行占了上風,我們就會投生下叁道而受其苦。若善行占了優勢,我們就會投生上叁道⒁。
我們不應等到躺在臨終病榻或中陰身⒂時,才開始考慮善行或惡行的影響。或許在那時,我們很可能會認清惡行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善行才能帶來快樂。但在死亡的時刻,我們能做的不多,因爲業報早已集結。此時此刻,在我們還有自由來選擇何者應爲、何者不應爲的時候,就必須思量因果業報。如果我們以爲自己可以不論善惡地做一切想做的事,並在另一方面稍稍修一些法,就能像坐飛機那樣被帶往證悟的境界,那可就大錯特錯。
⒀ 在本書中、與佛經裏所指的“善”與“惡”,並非是道德法律或風俗習慣中所謂的一般善惡;而是與動機發心的清淨與否相關。行“善”不一定要去從事慈善事業,若以極大的恭敬心做少許的布施或供養,也能積聚極大的福德資糧,並在未來能使自己快樂;因此而稱爲“善”。作“惡”不一定得是殺人放火的罪行,僅僅是我們對于所愛的執著、或爲了爭權奪利而毀謗他人,以及任何形式的傷人作爲、由負面情緒所引發的負面行爲,皆能造成日後的輪回痛苦;因而稱爲“惡”。
⒁ 上叁道,或稱叁善道、叁善趣,分別爲天道、阿修羅道或半天道、人道;下叁道,或稱叁惡道、叁惡趣,分別爲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⒂ 中陰身,爲介于死亡與下一個投生之間的過渡狀態。
在中陰身時,就算我們懊悔過去的所有惡行,也爲時已晚:業行已然累積,我們像被丟到空中的石頭,沒有什麼能夠阻止我們落下。我們根本無法逆轉整個過程。因此我們必須現在就能清楚分辨善行與惡行之別。即使一件善行看來微不足道,我們仍該去做;即使一件惡行看來細微末節,我們仍該避免。滴水長時能滿巨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同樣地,每個行爲都有其果報,千萬不要以爲一個小動作不會留下痕迹。
另一方面,也不應認爲我們曾經爲惡不善,就此永遠被貼上標箋。無論所爲之惡多麼嚴重,都有被清淨的可能。沒有所謂不可清淨之惡行。因此我們必須忏悔並修複一切惡行。正如前面所說的,就因爲滴水長時能滿巨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不斷經由身口意叁門⒃來努力累積善行。如此將可積聚福德資糧,幫助我們面對死亡之恐懼。
⒃ 叁門,身口意,可以用來修行的叁個管道。
善行與惡行的大小與否,並非根據其外顯的樣子來判斷。看似小的行爲,也能夠輕易累積巨大的善報或惡報,一切端賴我們的發心或態度。例如以小小的方式,但極大的慈愛來幫助一個人,便能累積巨大的善報。同樣地,一個輕易就說出口的簡單字語,若是用在批評一位菩薩,則將累積無量的惡報。
輪回中的衆生一般皆處于迷妄的狀態,而這狀態又不斷産生痛苦。因此,如果我們漠視自己所做之惡而不去清淨,既不忏悔也不修複,將逐漸累積惡業。我們將無法領受諸佛與上師的加持,也無法增長修法的證量與了悟。所以,對于善惡業行之別,我們必須隨時了然于心,並且爲善避惡。
當我們早晨起床時,這麼去思維:…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