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不但有好福氣能生而爲人,而且我也已入佛門,得遇上師,並受法教。因此今日我將盡力遵循佛法,並且僅只行善。我這麼做,並非只是爲了一己私利,而是要爲一切衆生的利益著想,無一例外。”
夜晚就寢時,一一檢視當日的言行與念頭。若曾爲了自己或他人行善,我們應該隨喜,並回向功德給一切有情衆生,並祈願他們皆能因如此功德而盡皆成佛。同時也希望明日將累積更多善行。若發現自己曾做惡行,便應思維:“我有如此殊勝的人身,能夠遇見上師,卻做出這樣的事情!”你必須生起強烈的忏悔,決心不再犯下相同錯誤。
我們若要培養觀照自心的能力,就必須隨時檢視自己的意圖與行爲。凡夫俗子于輪回之中來來去去,甚至從未曾想過他們的惡行是不好的,也沒有想到惡行將帶來有害的結果。就算他們曾經短暫了解,卻不放在心上,更鮮少有人會實行對治這些惡行的方法。這其實正是他們仍留在輪回的主因。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觀照自己的意圖與行爲。首先,我們必須清楚記住哪些行爲不應做、哪些應該做,其次則要觀察自己是否遵循所知的善惡來行事。
爲了發展堅定勤勉的觀照力,我們必須了解,目前于輪回中的所處情境與所受的一切痛苦,不過就是過去惡行的果報。如果不停止這些惡行並繼續爲之,我們也會繼續受苦。透過善行、善言、善念,我們便能獲取快樂。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就自然會以高度警覺來時時監控自心。
第四,痛苦
我們爲何要行善避惡
一般的輪回狀況只有痛苦。我們看看輪回諸道便可以清楚了知。下叁道充斥著極爲悲苦的狀態。地獄道的衆生由于怒氣與嗔恨而投生此道,承受著熱或寒⒄之難忍苦。餓鬼道的衆生由于貪婪與吝啬而投生此道,有多年甚至連食物或水都沒聽過。畜生道的衆生因愚癡、無法洞察善惡之別而投生此道,不僅無法得見解脫道,也沒有機會認清何者會帶來快樂或痛苦;家畜家禽類的動物被用來做爲奴隸,並被屠殺以取其肉與皮毛。
⒄ 八熱地獄與八寒地獄之外,還附有十六小地獄,分別爲八炎火地獄與八寒冰地獄。
另外,還有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此叁者被稱爲上叁道,是因爲衆生在此所受之苦較不那麼迫切。人道的衆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其次是怨憎會、愛別離、遇所惡緣、離所欲緣⒅。
⒅ 這裏所說世間八苦,八種辛苦的後兩者:“遇所惡緣”、“離所欲緣”,與一般佛學辭典中所常見的稍有不同:“求不得”、“五蘊熾”(後者依據《涅槃經》十二,則爲“五盛陰”)。
阿修羅道的衆生對天道衆生的忌妒與怨恨,使其時時刻刻受煎熬,因爲如意樹根植于阿修羅道,卻結果于天道。當他們見到天道衆生享受如意果實、甘露湖,以及種種他們無法擁有的其他完美悅意物時,便妒火中燒,難以忍耐。于是他們試著攻擊天道的衆生,與之打鬥,卻永遠是輸家。
即便是天道的衆生,似乎擁有一切所欲——華麗的宮殿、和花園、充滿鳥語花香的森林、美妙的友伴、可口的食物等——與痛苦應該是十分遠離的。然而,一旦他們受畢這些微少善行之果實、而業報已盡時,將再度投生到最痛苦的輪回道中。
第五,解脫的無上功德
如果我們思量輪回中所可能經曆的一切不同狀態,並了知無處沒有痛苦時,將生起強烈的疲憊感與悲傷感。我們會疑惑:“究竟要如何才能將自己帶離這種痛苦
”此即所謂的出離心,想脫離輪回的渴望。它是修法的基礎與開端。如果有人被暴君丟進監獄,他將日夜思考:“我怎麼這麼慘!我該如何才能離開這裏
誰能幫助我
”這些會是他唯一的想法。同樣地,當你認清輪回諸道皆不盡人意、只有痛苦時,你會想:“我要如何解脫
誰能幫我
解脫的方法有哪些
”當你深切思考這些問題時,便會清楚知道,你不僅需要上師的協助,也必須避免造成痛苦的行爲,修習能帶來快樂的作爲。這就是踏上佛法修道的方法。
跨入佛法的門檻,並不表示你得采用不同的儀態或表象⒆。而是你要清楚知道輪回的缺失與無盡痛苦,以及解脫的不變功德。
⒆ 諸多上師皆曾開示,我們應要學習佛法的精髓,而非佛法經過當地風俗民情與文化曆史影響之後所産生的表象,或只重視外在的儀式,而缺乏內在的精神。
否則,如果我們無法認清輪回原本痛苦,也缺乏想要離開的動機,則無論我們覺得法教多麼有趣,仍然會將較多心思放在如何增加財富、獲得高位、更多權勢等等之上。若以這種動機發心,就算我們做了一些彷若善行的作爲,對于幫助自己與其他衆生遠離輪回之助益甚少。
我們必須知道,所有衆生正如自己一般,都受製于痛苦。因此我們要有勇氣去想:“我必須有能力靠自己讓衆生遠離輪回。爲此,我先要自我解脫,成就圓滿,並達到證悟。”這必須是修法的根本動機。以此態度,你將逐漸加深修法的證量,達到了悟,並因此能夠真正幫助衆生。
第六,依止上師之必要
父母、朋友與一般的老師都無法幫助我們達到解脫,因爲他們自己也未脫離輪回。爲達證悟,我們必須接受真正上師。沒有上師,我們哪裏也去不了,就如坐在無人駕駛的飛機中的乘客。所以不要高估你的能力。當你尋尋覓覓,找到擁有智慧、慈悲與能力的具德上師之時,就應具足信心地追隨他,領受法教,精進修持。
這六種思量,以及隨後談到的修持,便是一般所稱的“加行”或“前行”(預備法,基礎法)。但我們稱之爲“前”或“預備”,並非指它們較不重要。若要建造一幢狀況良好的房子,其要素、就是堅固的基礎。佛法的修行亦然。
盡管我們要做十萬次的大禮拜,以及五種前行各十萬次的持誦,但修持前行並非只是累積數字⒇。這些前行的真正意義,乃在于要珍視這個給予我們難得機會來解脫的人身,了知需要解脫的緊迫性,並生起對輪回諸受不過是苦的堅信,同時領悟痛苦乃來自業報、亦即惡行之結果。如果一個人真正生起這四種了解,前行的主要重點就已達成。我們不應只是思量,還應實際體會。正確的前行修持,是要使它融爲自身的一部分。
⒇ 一般來說,每一種加行各要完成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簡稱爲十萬次),約需叁年叁個月的閉關世間。而過去諸多偉大的上師在一生當中,都曾圓滿十二次以上的加行法。
不要以爲前行法是某種屬于初學者的簡單修持,或不若大手印或大圓滿等法門深奧。事實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開頭,就是因爲它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的基礎。如果我們直接就去做所謂的“主要修持”,而沒有前行來做爲預備,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我們的心尚未准備就緒,仍然難以調伏。這就像在一個冰凍的湖泊表面建築一幢漂亮的房屋,根本無法長久。
生起對輪回的強烈出離心或厭惡感,乃是爲了引導我們逐漸走向成佛之境。修持佛法在剛開始稍顯困難,但隨著修持進展,將漸趨容易。相反地,世間的事業在一開始非常簡易而享受,但長期卻會帶來愈來愈多的痛苦。
在修持的所有階段,我們都必須清楚記得,我們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來修持。“一切”並非專指一個數字,因爲有情衆生的數量是無量無盡的,猶如虛空。如果我們將每一個行爲都回向給衆生的福祉,這些行爲的利益將能持續且增長,直至我們證悟。實際上,爲利衆生而修持的熱望,乃是成就證悟的唯一根基。
前行修持包括一些偈頌的持誦。在此,“共”前行的念誦如下:
喇嘛千諾!
我今具足稀有暇滿身,
因知情器無常願發心。
令己實離叁界21痛苦海,
知所取舍修行不退轉。
21 輪回“叁界”分別爲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常說的六道輪回,指的是在欲界的衆生。
在其他的前行修持中,如《龍欽心髓前行法》22,念誦的法本經文比這個詳盡得多。但無論是哪一種,或長或短,僅僅念誦法本內容而對其意義與目的毫不清楚,將完全無所助益。我們必須改變的是覺觀外在世界的方法。我們必須真的相信輪回的一般狀態不過只是痛苦。我們必須隨時記得無常、時間的無情流逝與死亡的隨時逼近;我們必須謹言慎行,永遠也不應不顧因果業報、以爲它不重要;必須認清成就解脫的必要,以及爲了解脫而依止上師的必要。如此,這個法教的意義才能真正成爲我們的一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
22 “龍欽心髓前行法”爲甯瑪派大圓滿法門的前行修持之一,由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所開示的藏文英譯版《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Kunzang lama”i shelung)》一九九四年由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出版發行;民初的中譯版《普賢上師口授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由郭元興譯,已經絕版;近期的中譯版《慧光集之六:普賢上師言教》由中國色達喇榮五明學院譯,爲甯瑪巴喇榮叁乘法林佛學會結緣品。另一個著名的前行修持則是“覺尊心髓前行法”,由蔣揚欽哲旺波上師所開示的《大圓滿法覺尊心髓前行課誦儀軌》、以及頂果仁波切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在尼泊爾開示的《覺尊心髓上師相應法》(Explanation of the Lama Practice of the Chetsun Nyingtik)皆尚未出版。
第二章 不共前行
皈依
前行修法之“內”加行,是以修法道之入門,也就是皈依的…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