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九▪P2

  ..续本文上一页惟、分别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如人闇道中然灯,亦能自益,亦能益人。终不离者,是因缘故,终不离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是菩萨清净法施,不求名利供养恭敬,不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轻于余人,亦不讥刺;但念十方诸佛慈心念众生,我亦如是学佛道:说法无所依止,适无所著,但为众生,令知诸法实相。如是清净说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尊重者,上诸菩萨能如是者,于诸众生皆为尊重。身、口、意不净,不令妄起者,能以清净法施者,不应杂起身、口、意恶业。所以者何?若起身、口、意恶者,闻者或不信受。若意业不净,智慧不明;智慧不明,不能善行菩萨道。

   复次,不但此一菩萨,上来菩萨能行此法者,皆名尊重佛教。若菩萨欲行菩萨道,皆不应杂罪行,一切恶罪业,不令妄起。杂行者于行道则难,不能疾成佛道,罪业因缘坏诸福德故。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

   ﹝论﹞问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识身、口、意恶业?答曰:舍利弗于声闻法中则知,菩萨事异故不知。如说若菩萨生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破戒。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萨罪、非罪。

   复次,舍利弗知身三不善道,口四不善道,意三不善道,是为身、口、意罪。此中佛答:若菩萨取身、口、意相,是则为菩萨身、口、意罪。如是等因缘故,舍利弗问。

   ﹝经﹞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缘;舍利弗!是名菩萨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悭心,犯戒心,嗔心,懈怠心,乱心,痴心。当知是菩萨行六波罗蜜时,不能除身、口、意粗业。」

   ﹝论﹞释曰:佛示舍利弗:法空中菩萨,不见是三业,是为无罪;若见是三业,是为罪。声闻法中十不善道,是为罪业;摩诃衍中,见有身、口、意所作,是为罪。所以者何?有作、有见,作者、见者,皆是虚诳故。粗人则粗罪,细人则细罪。如离欲界时,五欲、五盖为恶罪,初禅摄善觉观,为无罪;离初禅入二禅时,觉观为罪,二禅所摄善喜,为无罪;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入诸法实相中,一切诸观、诸见、诸法,皆名为罪。小乘人畏三恶道故,以十不善业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著心取相法,与三解脱门相违者名为罪。以是事异,故名为大乘。若见有是三业,虽不起恶,亦不名牢固;不见是身、口、意是三业根本,是为牢固。是菩萨法空故,不见是三事;用是三事,起悭贪相,犯戒相,嗔相,懈怠相,散乱相,愚痴相。因无故果亦无,如无树则无荫;若能如是观者,则能除身、口、意粗业。

   问曰:先说罪业,今何以故言粗业?答曰:粗业、罪业无异,罪即是粗,不名为细。

   复次,声闻人以身、口不善业名为粗,意不善业名为细;嗔恚、邪见等诸结使,名为粗罪,爱、慢等结使,名为细罪;三恶觉:所谓欲觉、嗔觉、恼觉,名为粗;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名为细。但善觉名为微细,于摩诃衍中尽皆为粗,以是故此说粗罪。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除身、口、意粗业?」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粗业。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十善道,不生声闻心,不生辟支佛心,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粗业。」

   ﹝论﹞问曰:何等身、口、意细业,与相违者为粗?答曰:如向所说者是。

   复次,凡夫人业,于声闻业为粗;声闻业,于大乘为粗。

   复次,垢业为粗,非垢业为细;能生苦受因缘业为粗,不生苦受因缘业为细;有觉有观业为粗,无觉无观业为细。

   复次,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为粗;若不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但见三业处,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为细。

   复次,有所见者名为粗,无所见者名为细。以是故,佛告舍利弗:若菩萨不得身、口、意,是时则除三粗业。

   复次,初发意住毕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声闻、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诸善根,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除身、口、意粗业罪,名为清净。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净佛道时,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除身、口、意粗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佛道?」佛告舍利弗:「佛道者,菩萨摩诃萨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不得檀波罗蜜,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声闻、辟支佛,不得菩萨,不得佛。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佛道,所谓一切诸法不可得故。」

   ﹝论﹞释曰:是菩萨依六波罗蜜总相净佛道。

   问曰:舍利弗从佛闻除三恶、三粗,即是净佛道,今何以更问?答曰:先说三业清净相,今说一切法清净相;先略说,今说别相;先但不得三业,今不得六波罗蜜,诸贤圣菩萨及佛,是名净佛道,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得身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是名法空;不得声闻、乃至佛,是名众生空。菩萨住是二空中,渐渐得一切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诸法实相。是不可得空义,如先十八空中说。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无能坏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无能坏者?」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不念有色、乃至识,不念有眼、乃至意,不念有色、乃至法,不念有眼界、乃至法界,不念有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念有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念有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念有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不念有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增益六波罗蜜,无能坏者。」

   ﹝论﹞释曰:佛为舍利弗种种分别诸菩萨,次为说有菩萨发心时无有能坏者。舍利弗惊喜恭敬诸菩萨,是故问菩萨结使未断,未于实法作证,何因缘故不可破坏?佛答:若菩萨不念有色,乃至不念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是法空故,亦得众生空。若是法空,观空者亦空。住是无碍般若波罗蜜中,无有能坏者。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具足智慧,以是智慧常不堕恶道,不生弊恶人中,不作贫穷人;所受身体,不为人、天、阿修罗所憎恶。」

   ﹝论﹞释曰:此菩萨先世来爱乐智慧,学一切经书,观察思惟,听采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实相。得是一切法实相故,为诸佛深心爱念。是无量智慧福德因缘故,身、心具足,常受富乐,无诸不可。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智慧?」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用是智慧,成就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听法、见僧,亦见严净佛土;菩萨摩诃萨以是智慧,不作佛想,不作菩萨想;不作声闻、辟支佛想;不作我想;不作佛国想;用是智慧行檀波罗蜜,亦不得檀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得般若波罗蜜;行四念处,亦不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得十八不共法。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智慧。用是智慧,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

   ﹝论﹞释曰:是中佛说二种智慧:一者、分别破坏诸法而不取相;二者、不著心、不取相见十方诸佛听法。

   问曰:云何行檀波罗蜜而不得檀?答曰:不得檀中若一若异,若实若空。是檀从和合因缘生,于是檀中令众生得富乐,及劝助佛道;以是故,行檀亦不得檀。不得义,如上说;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名菩萨智慧,能具足一切法而不得诸法。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净于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肉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肉眼见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二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一阎浮提,有菩萨肉眼见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菩萨肉眼见小千世界,有菩萨肉眼见中千世界,有菩萨肉眼见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肉眼净。」

   ﹝论﹞问曰:佛何以不说行般若波罗蜜生五眼,而说净五眼?答曰:菩萨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诸罪结使覆故不清净。如镜性有照明,垢故不见,若除垢则照明如本。菩萨行六波罗蜜,灭诸垢法,故眼得清净。肉眼,业因缘故清净;天眼,禅定及业因缘故清净;余三眼,修无量智慧福德因缘故清净。最大菩萨,肉眼最胜,见三千大千世界。

   问曰: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百亿须弥山,诸山铁围、陵阜、树木等,是事障碍,云何得遍见?若能得见,何用天眼?若不能见,此中云何说见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不以障碍故见,若无障碍,得见三千世界,如观掌无异。

   复次,有人言:菩萨天眼有二种:一者、从禅定力得;二者、先世行业果报得。业报生天眼,常在肉眼中,以是故三千世界所有之物,不能为碍;因天眼开障,肉眼得见,是故肉眼得名果报生天眼,常现在前,不待摄心。

   问曰:佛为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见一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见多?答曰:若肉眼能过三千大千世界复有所见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学天眼。

   复次,三千大千世界,劫初一时生,劫尽一时灭;世界之外,无央数由旬,皆是虚空;空中常有风,肉眼与风相违;以相违故,不能得过见异世界。或有菩萨住三千世界境上,计其道数,亦应见他方近世界。

   问曰:菩萨及佛,何以不集无量清净福德,令肉眼远有所见?答曰:是肉眼因缘,虚诳不净,天眼因缘清净;若无天眼…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