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净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内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法性、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诸法相故。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六波罗蜜乃至如、法性、实际,此是佛法。菩萨若不为是法故行般若波罗蜜,更有何法可为行般若波罗蜜?答曰:如佛此中自说:诸法无有破坏者。不坏诸法相故,亦不分别是檀是悭,乃至是三界是实际。
复次,有菩萨于此善法,深心系著,以系著故能生罪;为是人故,说是六波罗蜜乃至实际皆空,无有自性,如梦如幻,汝莫生著!真菩萨不为是故行。有菩萨心无所著,行六波罗蜜乃至实际;为是人故,说为是事故行般若波罗蜜。如后品中说:为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为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罗蜜。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天耳故、不为他心智故、不为宿命智故、不为天眼故、不为漏尽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见般若波罗蜜,何况见菩萨神通!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先说禅波罗蜜中,已具说五神通,今何以复重说?答曰:彼中总相说,不别名字,此中别相说。
复次,功德果报,所谓五神通;菩萨得是五神通,广能利益众生。
复次,虽有慈悲、般若波罗蜜,无五神通者,如鸟无两翼,不能高翔;如健人无诸器仗而入敌阵;如树无华果,无所饶益;如枯渠无水,无所润及;以是故重说五神通,及余无量佛法中别说,无咎。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言莫为五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答曰:多有无方便菩萨,得五神通,轻余菩萨,心生憍高,为是故说。所以者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诸佛之母尚不著,何况五神通!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到东方,供养恭敬如恒河沙等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当知十方众生心所念。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众生宿命所作。不作是念:我以天眼,见十方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亦能度无量阿僧祇众生。」
﹝论﹞释曰:先虽说五神通名,今此中说其功用。
问曰:菩萨何以故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到十方,供养恭敬如恒河沙等诸佛?答曰:已拔我见根本故,已摧破憍慢山故,善修三解脱门、三三昧故。佛身虽妙,亦入三解脱门;如热金丸,虽见色妙,不可手触。又诸法如幻如化,无来无去,无近无远,无有定相。如幻化人谁去谁来?不取神通国土、此彼近远相,故无咎!若能在佛前住于禅定,变为无量身,至十方供养诸佛,无所分别,已断法爱故;余通亦如是。菩萨得是五神通,为供养诸佛故,变无量身,显大神力,于十方世界三恶趣中,度无量众生,如往生品中说。
﹝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恶魔不能得其便;世间众事,所欲随意;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皆悉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腻吒天,皆亦拥护是菩萨。不令有碍;是菩萨所有重罪,现世轻受。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用普慈加众生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今赞是菩萨,如上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功德,是名菩萨智慧功力果报,得此五利。
问曰:魔是欲界主,菩萨是人,肉眼不得自在,云何不能得其便?答曰:如此中佛自说:诸佛、诸大天拥护故。
复次,是菩萨行,毕竟不可得,自相空故。于一切法中皆不著,不著故无违错,无违错故魔不能得其便。譬如人身无疮,虽卧毒屑中,毒亦不入;若有小疮则死。又是菩萨于诸佛中心不著,于诸魔中心不嗔,是故魔不得便。
复次,菩萨深入忍波罗蜜、慈三昧故,一切外恶不能中伤,所谓水火、刀兵等。世间众事者,资生所须,所谓治生谐偶,种莳果树,旷路作井,安立客舍,如法理事,皆得如意。若欲造立塔寺,作大福德,若作大施若欲说法教度众生,皆得如意。如是等世间众事,若大若小,皆得如法随意。所以者何?是菩萨世世集无量福德、智慧因缘故。
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中心不著,心不著故结使薄,结使薄故能生深厚善根,深厚善根生故所愿如意。
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诸大天皆敬念是菩萨,赞叹称扬其名;诸龙鬼等闻诸天称说,亦来助成其事,是故世间众事皆得如意。
复次,菩萨为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
问曰:十方诸佛心等,何以偏念是菩萨?答曰:是菩萨智慧功德大故,诸佛心虽平等,法应念是菩萨,以劝进余人。又是菩萨得佛智慧气分故;别知善恶,赏念好人,无过于佛,是故佛念。
复次,佛念不欲令堕声闻、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无相、无作,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鱼子,母念则得生,不念则坏。诸大天拥护者,不欲令失其所行,诸天效佛念故;有诸天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都无所著,不乐世乐,但欲教化众生故,住于世间,知其尊贵故念。所有重罪者,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波罗蜜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已。又如王子虽作重罪,以轻罚除之,以是王种中生故;菩萨亦如是,能行般若波罗蜜得实智慧故,即入佛种中生,佛种中生故,虽有重罪,云何重受?
复次,譬如铁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实则没。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智慧心虚,故不没重罪;凡人无智慧故,沉没重罪。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所以得五功德者,用普慈加众生故。
问曰:先言行般若波罗蜜故,具五功德,今何以言用普慈加众生故?答曰:能生无量福,无过于慈;是慈因般若波罗蜜生,得无量利益。
复次,恶魔不得便,诸佛所念;重罪今世轻受,是般若波罗蜜力;世间众事所欲随意,诸天拥护,是大慈力。
复次,有二种缘:一者、众生;二者、法。是菩萨若缘众生则是慈心;若缘法则是行般若波罗蜜。是慈从般若波罗蜜生,随顺般若波罗蜜教,是故说慈无咎。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疾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所生处常值诸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见佛。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陀罗尼、三昧门,如先说。疾得者,福德因缘故心柔软;行深般若波罗蜜故,智慧心利;以是故疾得。如上说五功德故疾得。所生处常值诸佛者,是菩萨除诸佛母般若波罗蜜,其余一切众事皆不爱著;以是故在所生处,常值诸佛。如人常喜斗诤,生还活地狱,复执刀杖共相加害。淫欲多故,常受胞胎;又作淫鸟。嗔恚多故,还生毒兽、蛇虺之属。愚痴多者,如灯蛾赴火,地中隐虫等。是诸菩萨爱敬于佛,及实相般若波罗蜜,及修念佛三昧业故,所生处常值诸佛。
复次,如先菩萨愿见诸佛中说,终不离见佛者。又人虽一世见佛,更不复值。如毗婆尸佛时,王师婆罗门,虽见佛及僧,而恶口毁訾,言此人等如畜生,不别好人,见我不起;以是罪故,经九十一劫堕畜生中。
复次,深念佛故,终不离佛。世世善修念佛三昧故,不失菩萨心故,作不离佛愿、愿生在佛世故,种值佛业因缘、常相续不断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见佛。
问曰:此是果报事,云何说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答曰:般若波罗蜜相应故值佛;或时果中说因故。相应有二种:一者、心相应;二者、应菩萨行。所谓生好处,值遇诸佛,常闻法,正忆念,是名相应。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有法与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法与余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一切法,无有法与法共合者,何以故?诸法无少分合故。譬如二指有四方,其一方合,三方不合,不合多故,何以不名为不合?
问曰:以有合处故名为合,云何言不合?答曰:合处不为指,是指分,但是指分,更无指法。以二指相近故,假名为合,更无合法。
复次,色、香、味、触,总名为指,但触有合力,余三无合;以是故,不得言指合。
复次,如异类同处,不名为合,相各异故。诸法亦尔,地相地中,水相水中,火相火中,如是性异,不名为合。以是故言,无有法与法合,无合故亦无不合。等者,一切法一相,故名等。以皆是有相,皆是无常相,皆是苦相,皆是空、无我相,皆是不生不灭相,事无异故名为等。不等者,各各别相故。如色相,无色相,坚相,湿相,如是等各异不同,是名不等。菩萨不见等与不等,何以故?一切法无故,自性空故无法,无法故不可见,不可见故无等不等。等与合是习相应;不合不等,是不相应。
问曰:何以不说相应竟,然后赞叹?答曰:听者厌懈,是故佛赞叹果报功德,闻者心得悦乐故。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当疾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法性非得相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法性者,诸法…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