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六
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一者、诸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四者、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者、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问曰:是三十六法,皆是佛法,何以故独以十八为不共?答曰:前十八中,声闻、辟支佛有分,于后十八中无分。如舍利弗能分别诸法,畅演一句,通达无碍,佛赞言善通法性;阿泥卢豆天眼第一,如是等诸声闻皆有分。于四无所畏有分者,如佛说弟子中能师子吼,第一宾徒罗叵罗埵逝;舍利弗亦自誓言,我七日七夜,能演畅一义,令无穷尽。四分别慧,诸阿罗汉:舍利弗、目揵连、富楼那、阿难、迦旃延等,亦知是义、名字、语言、乐说。以是故,前十八不名不共。
问曰:何以故佛无身失,无口失?答曰:佛于无量阿僧祇劫来,持戒清净故,身、口业无失;余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等,极多六十劫,不久习戒故有失。佛无量阿僧祇劫,集诸清净戒成就故,常行甚深禅定故,得一切微妙智慧故,善修大悲心故,无有失。
复次,佛拔诸罪根因缘故,无有失。罪根本因缘有四种:一者、贪欲因缘;二者、嗔恚因缘;三者、怖畏因缘;四者、愚痴因缘;是罪根因缘及习皆已拔。阿罗汉、辟支佛虽拔罪因缘,习不尽故,或时有失。佛于一切法中,遍满智慧常成就故;若不知,故有失。如舍利弗与五百比丘游行至一空寺宿,是时说戒日,不知内界、外界事,白佛;佛言:住处乃至一宿,弃舍则无界。又异时,舍利弗、目揵连,将五百比丘还时,高声大声故,佛驱遣令出,是为口失。又如舍利弗不知等食法,佛言:食不净食!如是等身、口有失。佛诸烦恼习尽故,无如是失。
复次,佛一切身、口业,随智慧行故,身无失,口无失。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身无失,口无失。
念无失者,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善修甚深禅定,心不散乱故;善断欲爱及法爱,诸法中心不著故;得第一心安隐处故。若心懅惚惚,念有忘失;佛心无得失,以是故无失。
复次,佛宿命通、明、力,三种庄严念故,念则成就无失,念多在过去用故。
复次,念根力无边无尽故,念无失。
复次,佛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故,念无失;一一念随意行故。如是等名为念无失。如天问经中说:
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应作者能作。
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
无异想者,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近异想;是贵可为说,是贱不可为说。如日出普照万物,佛大悲光明,一切怜愍等度:恭敬者、不恭敬者,怨、亲、贵、贱,一切悉等。如客除粪人,名尼陀,佛化度之,得大阿罗汉。亦如德护居士,火坑毒饭,欲以害佛,即以其日除其三毒,灭邪见火。如是等无有异想。
复次,佛于舍利弗、弥勒菩萨等,顺佛法行亦不爱;提婆达多、富罗那外道、六师邪见等亦不憎。是为佛于无量阿僧祇劫熏修心故,是众生中宝,如真金不可令异。
复次,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时,观一切众生谁可度者,无令失时;等观众生故,无有异想。
复次,佛种种因缘赞善法,种种因缘呵不善法;亦于善于恶心无增减,但为度众生故有是分别,是为无有异想。
复次,如一切不行经中说;佛观一切众生如己身,所作已办,无始、无中、无终,是名无异想。
复次,佛观一切众生及诸法,从本已来至不生不灭,常清净如涅槃,是名无异想。
复次,不二入法门是诸法实相门;异相即是二法,二法即是邪道。佛是无诳法人,不应行诳法,常行不二入法门;诳法即是异相,如是等名无异想。
无不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以是故,说佛无不定心。
问曰:定名从未到地,乃至灭尽定;入此定中,不能起身业、口业;佛若常定无不定心者,云何得游行诸国,具四威仪,为大众种种因缘譬喻说法?如是事,欲界系心及梵世不入定,可有是事!答曰:无不定心者,有种种义。定名常摄心善法中住,佛于诸法实相中定,不退不失,是名无不定心。
复次,欲界中有定,入是定中可说法;以是故,阿毗昙中说欲界系四圣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无诤三昧、愿智、四无碍智,有如是等妙功德;佛入欲界中定故,名无不定心。诸声闻、辟支佛从定起,若入无记心,若入善心,或退入垢心;佛从定起,入欲界定,初无散乱心时,以是故名无不定心。
复次,如声闻法,化人说法,化主不说;化主说,化人不说;佛则不尔,化主、化人俱能说法。定心亦应异:声闻入定则无说;佛在定亦能说法,亦能游行。如密迹经心密中说:诸佛心常在定中,心亦应说法。
复次,散乱心法,诸结使,疑、悔等,佛皆无;阿罗汉虽无四谛中疑,一切法中处处有疑;佛于一切法中常定无疑,无不定智慧故。
复次,声闻有诸烦恼习气故,有退法故散乱;佛于一切智处中,智满故无乱。如瓶中水满,则无声无动。
复次,唯佛一人名不诳法,三坚固人中最上,苦乐心不异。一相异相,生灭相,断常相,来去相;如是等诸法相,皆是诳法,虚妄和合作法故。佛安立于诸法实相中故,心无不定,无不定故心不异。
复次,五种不可思议法中,佛最不可思议。是十八不共法,是佛甚深藏,谁能思议者!以是故,佛无不定心,事必当尔。佛虽常入定,无觉观粗心,有不可思议智慧故,亦能说法。譬如天乐,随天所好,种种声应,是亦无心,亦无识法,以诸天福德因缘故有是。如天乐无心无识而能应物,何况佛有心而不说法,以是故,说佛无不定心。
无不知已舍者,众生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生嗔,乐受生爱,不苦不乐受生愚痴。是三种受;苦受生苦,住苦灭乐;乐受生乐,住乐灭苦;不苦不乐受,不知为苦,不知为乐。余人钝根故,多觉苦受、乐受,于不苦不乐受中,不觉不知而有舍心,是为痴使所使。佛于不苦不乐受中知觉生时、觉住时、觉灭时,以是故,言佛无不知已舍心。
问曰:此中何等为舍?不苦不乐即是舍耶?为七觉中舍,四无量心中舍名为舍?答曰:不苦不乐即是舍,二处舍亦是舍,何以故?余人于不苦不乐受中,不觉念念中生时、住时、灭时,久远乃觉,佛念念中尽皆了知。七觉中舍,若心正等不没不掉,是时应舍;若没时行精进想,若掉时行摄心想。诸声闻、辟支佛,或时错摄心,掉心未平等便舍;佛于念念心中,粗细深浅无不悉知,知已而舍。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为难陀说,告诸比丘:难陀于诸受生时觉,住时觉,灭时觉,诸想诸觉亦如是?答曰:觉有二种:一者、觉心中苦受生知苦受生,苦受住知苦受住,苦受灭知苦受灭;乐受生知乐受生,乐受住知乐受住,乐受灭知乐受灭;不苦不乐亦如是。但能知是总相,不能别相知。二者、念念中苦、乐、不苦不乐受中,悉觉悉知;念念中心数法,无不知而过,以是故,说佛无不知已舍。
复次,佛或时舍众生,入甚深禅定,一月二月。有人疑佛为度众生故出世,何以故常入定?佛言:我种种因缘知故舍,非是无知已舍。
问曰:何等是知已舍因缘?答曰:于大众中疲厌故小息。
复次,佛世世常爱远离行;若菩萨在母胎,母亦乐远离行,去城四十里,岚鞞尼林中生;得道时,沤楼频螺林中,独在树下成佛;初转*轮时,亦在仙人住处鹿林中;入涅槃时,在娑罗林双树下。长夜乐行远离,以是故佛入禅定。
复次,佛常舍心成就,故入禅定。
复次,佛远离愦闹及杂语处,亦自观诸佛功德藏,亦受第一清净乐,故入禅定。
复次,佛说法已,常教诸比丘当坐禅,无令后悔。口之所说,身亦自行,故入禅定。
复次,厌恶供养故,知众生应得度者,入禅定作化人往度。
复次,有众生定少慧多者,身示行禅以教化之。
复次,有人常见佛生厌想故,小远离令其饥虚故。
复次,佛欲为诸天说法,故在闲静处。
复次,佛为后世作法故坐禅。又佛自转*轮已,以事付弟子故,入禅定。
复次,现二种道摄众生故:一者、禅定;二者、智慧。佛在大众说法,为现智慧;静处摄心,为现禅定。
复次,众生于六尘中三种行:见好色生喜乐,见恶色生忧苦,见不苦不乐色生舍心,乃至法亦如是。佛于六尘中自在:于喜乐、忧苦处能生舍心,如圣如意中说。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入禅定,非不知已舍。
欲无减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诸善法故,欲无减。修习诸善法,心无厌足故,欲无减。譬如一长老比丘目闇,自缝僧伽梨,针衽脱;语诸人言:谁乐欲福德者?为我衽针!尔时,佛现其前语言:我是乐欲福德无厌足人,持汝针来!是比丘斐亹见佛光明,又识佛音声,白佛言:佛无量功德海,皆尽其边底,云何无厌足?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诸天世人惊悟,佛于功德尚无厌足,何况余人!佛为比丘说法,是时肉眼即明,慧眼成就。
问曰:如佛相,断一切善法中欲,今云何言欲无减?答曰:言断一切善法中欲者,是未得欲得,得已欲增,佛无如是欲;佛一切功德具足,无不得者,亦无增益。今言欲者,如先说:佛虽具得一切功德,欲心犹不息。譬如马宝,虽到至处,去心不息,至死不已;佛宝亦如是。又如劫尽大…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