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一者、諸佛身無失;二者、口無失;叁者、念無失;四者、無異想;五者、無不定心;六者、無不知已舍;七者、欲無減;八者、精進無減;九者、念無減;十者、慧無減;十一者、解脫無減;十二者、解脫知見無減;十叁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者、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問曰:是叁十六法,皆是佛法,何以故獨以十八爲不共?答曰:前十八中,聲聞、辟支佛有分,于後十八中無分。如舍利弗能分別諸法,暢演一句,通達無礙,佛贊言善通法性;阿泥盧豆天眼第一,如是等諸聲聞皆有分。于四無所畏有分者,如佛說弟子中能師子吼,第一賓徒羅叵羅埵逝;舍利弗亦自誓言,我七日七夜,能演暢一義,令無窮盡。四分別慧,諸阿羅漢:舍利弗、目揵連、富樓那、阿難、迦旃延等,亦知是義、名字、語言、樂說。以是故,前十八不名不共。

   問曰:何以故佛無身失,無口失?答曰:佛于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淨故,身、口業無失;余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等,極多六十劫,不久習戒故有失。佛無量阿僧祇劫,集諸清淨戒成就故,常行甚深禅定故,得一切微妙智慧故,善修大悲心故,無有失。

   複次,佛拔諸罪根因緣故,無有失。罪根本因緣有四種:一者、貪欲因緣;二者、嗔恚因緣;叁者、怖畏因緣;四者、愚癡因緣;是罪根因緣及習皆已拔。阿羅漢、辟支佛雖拔罪因緣,習不盡故,或時有失。佛于一切法中,遍滿智慧常成就故;若不知,故有失。如舍利弗與五百比丘遊行至一空寺宿,是時說戒日,不知內界、外界事,白佛;佛言:住處乃至一宿,棄舍則無界。又異時,舍利弗、目揵連,將五百比丘還時,高聲大聲故,佛驅遣令出,是爲口失。又如舍利弗不知等食法,佛言:食不淨食!如是等身、口有失。佛諸煩惱習盡故,無如是失。

   複次,佛一切身、口業,隨智慧行故,身無失,口無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身無失,口無失。

   念無失者,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甚深禅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諸法中心不著故;得第一心安隱處故。若心懅惚惚,念有忘失;佛心無得失,以是故無失。

   複次,佛宿命通、明、力,叁種莊嚴念故,念則成就無失,念多在過去用故。

   複次,念根力無邊無盡故,念無失。

   複次,佛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一一念隨意行故。如是等名爲念無失。如天問經中說:

   何人無過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應作者能作。

   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脫,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

   無異想者,佛于一切衆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是貴可爲說,是賤不可爲說。如日出普照萬物,佛大悲光明,一切憐愍等度:恭敬者、不恭敬者,怨、親、貴、賤,一切悉等。如客除糞人,名尼陀,佛化度之,得大阿羅漢。亦如德護居士,火坑毒飯,欲以害佛,即以其日除其叁毒,滅邪見火。如是等無有異想。

   複次,佛于舍利弗、彌勒菩薩等,順佛法行亦不愛;提婆達多、富羅那外道、六師邪見等亦不憎。是爲佛于無量阿僧祇劫熏修心故,是衆生中寶,如真金不可令異。

   複次,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叁時,觀一切衆生誰可度者,無令失時;等觀衆生故,無有異想。

   複次,佛種種因緣贊善法,種種因緣呵不善法;亦于善于惡心無增減,但爲度衆生故有是分別,是爲無有異想。

   複次,如一切不行經中說;佛觀一切衆生如己身,所作已辦,無始、無中、無終,是名無異想。

   複次,佛觀一切衆生及諸法,從本已來至不生不滅,常清淨如涅槃,是名無異想。

   複次,不二入法門是諸法實相門;異相即是二法,二法即是邪道。佛是無诳法人,不應行诳法,常行不二入法門;诳法即是異相,如是等名無異想。

   無不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蕩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好照,以是故,說佛無不定心。

   問曰:定名從未到地,乃至滅盡定;入此定中,不能起身業、口業;佛若常定無不定心者,雲何得遊行諸國,具四威儀,爲大衆種種因緣譬喻說法?如是事,欲界系心及梵世不入定,可有是事!答曰:無不定心者,有種種義。定名常攝心善法中住,佛于諸法實相中定,不退不失,是名無不定心。

   複次,欲界中有定,入是定中可說法;以是故,阿毗昙中說欲界系四聖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無诤叁昧、願智、四無礙智,有如是等妙功德;佛入欲界中定故,名無不定心。諸聲聞、辟支佛從定起,若入無記心,若入善心,或退入垢心;佛從定起,入欲界定,初無散亂心時,以是故名無不定心。

   複次,如聲聞法,化人說法,化主不說;化主說,化人不說;佛則不爾,化主、化人俱能說法。定心亦應異:聲聞入定則無說;佛在定亦能說法,亦能遊行。如密迹經心密中說:諸佛心常在定中,心亦應說法。

   複次,散亂心法,諸結使,疑、悔等,佛皆無;阿羅漢雖無四谛中疑,一切法中處處有疑;佛于一切法中常定無疑,無不定智慧故。

   複次,聲聞有諸煩惱習氣故,有退法故散亂;佛于一切智處中,智滿故無亂。如瓶中水滿,則無聲無動。

   複次,唯佛一人名不诳法,叁堅固人中最上,苦樂心不異。一相異相,生滅相,斷常相,來去相;如是等諸法相,皆是诳法,虛妄和合作法故。佛安立于諸法實相中故,心無不定,無不定故心不異。

   複次,五種不可思議法中,佛最不可思議。是十八不共法,是佛甚深藏,誰能思議者!以是故,佛無不定心,事必當爾。佛雖常入定,無覺觀粗心,有不可思議智慧故,亦能說法。譬如天樂,隨天所好,種種聲應,是亦無心,亦無識法,以諸天福德因緣故有是。如天樂無心無識而能應物,何況佛有心而不說法,以是故,說佛無不定心。

   無不知已舍者,衆生有叁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生嗔,樂受生愛,不苦不樂受生愚癡。是叁種受;苦受生苦,住苦滅樂;樂受生樂,住樂滅苦;不苦不樂受,不知爲苦,不知爲樂。余人鈍根故,多覺苦受、樂受,于不苦不樂受中,不覺不知而有舍心,是爲癡使所使。佛于不苦不樂受中知覺生時、覺住時、覺滅時,以是故,言佛無不知已舍心。

   問曰:此中何等爲舍?不苦不樂即是舍耶?爲七覺中舍,四無量心中舍名爲舍?答曰:不苦不樂即是舍,二處舍亦是舍,何以故?余人于不苦不樂受中,不覺念念中生時、住時、滅時,久遠乃覺,佛念念中盡皆了知。七覺中舍,若心正等不沒不掉,是時應舍;若沒時行精進想,若掉時行攝心想。諸聲聞、辟支佛,或時錯攝心,掉心未平等便舍;佛于念念心中,粗細深淺無不悉知,知已而舍。

   問曰:若爾者,佛何以爲難陀說,告諸比丘:難陀于諸受生時覺,住時覺,滅時覺,諸想諸覺亦如是?答曰:覺有二種:一者、覺心中苦受生知苦受生,苦受住知苦受住,苦受滅知苦受滅;樂受生知樂受生,樂受住知樂受住,樂受滅知樂受滅;不苦不樂亦如是。但能知是總相,不能別相知。二者、念念中苦、樂、不苦不樂受中,悉覺悉知;念念中心數法,無不知而過,以是故,說佛無不知已舍。

   複次,佛或時舍衆生,入甚深禅定,一月二月。有人疑佛爲度衆生故出世,何以故常入定?佛言:我種種因緣知故舍,非是無知已舍。

   問曰:何等是知已舍因緣?答曰:于大衆中疲厭故小息。

   複次,佛世世常愛遠離行;若菩薩在母胎,母亦樂遠離行,去城四十裏,岚鞞尼林中生;得道時,漚樓頻螺林中,獨在樹下成佛;初轉*輪時,亦在仙人住處鹿林中;入涅槃時,在娑羅林雙樹下。長夜樂行遠離,以是故佛入禅定。

   複次,佛常舍心成就,故入禅定。

   複次,佛遠離愦鬧及雜語處,亦自觀諸佛功德藏,亦受第一清淨樂,故入禅定。

   複次,佛說法已,常教諸比丘當坐禅,無令後悔。口之所說,身亦自行,故入禅定。

   複次,厭惡供養故,知衆生應得度者,入禅定作化人往度。

   複次,有衆生定少慧多者,身示行禅以教化之。

   複次,有人常見佛生厭想故,小遠離令其饑虛故。

   複次,佛欲爲諸天說法,故在閑靜處。

   複次,佛爲後世作法故坐禅。又佛自轉*輪已,以事付弟子故,入禅定。

   複次,現二種道攝衆生故:一者、禅定;二者、智慧。佛在大衆說法,爲現智慧;靜處攝心,爲現禅定。

   複次,衆生于六塵中叁種行:見好色生喜樂,見惡色生憂苦,見不苦不樂色生舍心,乃至法亦如是。佛于六塵中自在:于喜樂、憂苦處能生舍心,如聖如意中說。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入禅定,非不知已舍。

   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減。修習諸善法,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如一長老比丘目闇,自縫僧伽梨,針衽脫;語諸人言:誰樂欲福德者?爲我衽針!爾時,佛現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持汝針來!是比丘斐亹見佛光明,又識佛音聲,白佛言:佛無量功德海,皆盡其邊底,雲何無厭足?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複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諸天世人驚悟,佛于功德尚無厭足,何況余人!佛爲比丘說法,是時肉眼即明,慧眼成就。

   問曰:如佛相,斷一切善法中欲,今雲何言欲無減?答曰:言斷一切善法中欲者,是未得欲得,得已欲增,佛無如是欲;佛一切功德具足,無不得者,亦無增益。今言欲者,如先說:佛雖具得一切功德,欲心猶不息。譬如馬寶,雖到至處,去心不息,至死不已;佛寶亦如是。又如劫盡大…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