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光,2001年。
22.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1993年佛学研究论文集》台北县,佛光,1998年。
23. 陈兵著,《重读释迦牟尼佛》,台北市,橡树林文化出版,2002年。
24. 陈伯达著,《佛陀如何启发人的心智》,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93年再版。
25. 演培法师著,《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观;人间佛陀》,台北市,天华出版社,1990年。
26. 慈怡法师主编,《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27. 吕澄著,《中国佛教思想概论》,台北市,天华出版社,1991年。
28. 缘生主编,《太虚大师语摘》,台北市,汉艺色研出版社,1992年。
29. 林世敏著,《佛教的精神与特色》,台北市,天华出版社,1998年。
30. 人间佛教读书会编著,《书香心灵花园》,台北县,恒经出版社,2003年。
31. 人间佛教读书会编著,《智慧的花》,台北县,恒经出版社,2003年。
32. 人间佛教读书会编著,《读书会方案设计》,台北县,恒经出版社,2003年。
33. 方隆彰著,《读书会结知己》,台北市,尔雅出版社,2003年。
34. 林贵珍著,《读书会任我游》,台北市,尔雅出版社,2001年。
35. 傅佩荣著,《宗教与人心安顿》,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8年。
36. 傅佩荣著,《读好书的不同方法》,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9年。
37. 邱天助著,《读书会备忘录》,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8年。
38. 杨国枢等著,《抉择与负责》,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8年。
39. 林美琴著,《读册做伙行》,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8年。
40. 许倬云主讲,《现代社会的职业伦理》,洪建全基金会,1995年。
41. 蔡美芳主编,《人生价值与社会伦理》,洪建全基金会,1994年。
42. 齐若兰、游常山、李雪莉等著,《阅读,新一代知识革命》,台北,天下杂志,2003年。
43. 杨玛利等著,《养不起的未来》,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
44. 高希均,《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台北市,天下文化,2002年。
45. 高希均著,《高希均笔下的人与书》,台北市,天下文化,2001年。
46. Thomas H. Davenport、Laurence Prusak、H. James Wilson合著,李振昌译,《就是这个IDEA》,台北市,天下远见,2004年。
47. 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著,李明译,《执行力》,台北市,天下远见,2003年。
48. Mortimer J. Adler,Charles Van Doren合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台北,台湾商务,2003年。
49. Perter M. Senge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二版。
50. Judith R. Harris著,洪兰译,《教养的迷思》,商周出版,城邦文化发行,2000年。
51. Max Weber著,刘援、王予文译,《宗教社会学》,台北市,桂冠出版,1993年。
52. 中村元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从比较观点看佛教》,嘉义市,香光书乡,2003年。
53. 水野弘元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佛教的真髓》,嘉义市,香光书乡,2002年。
54. 水野弘元著,惠敏法师译,《佛教教理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2000年。
* 人间佛教读书会总部执行长。
1 “佛法生活化、寺院本土化、僧信平等化、生活书香化”乃是星云大师在2001年四月十九日于南非“国际佛光会理监事会”时,所提出“四化”的弘法方向。“生活书香化”主要希望佛教徒的内涵经阅读而不断自我提升。
2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乃佛光山最高的指导机构,亦为各单位之最高指导。设宗务委员七至十一人,任期六年一任,由僧众学士三级以上具投票权而产生之,再由宗务委员推选宗长以担任佛光山寺之住持,以对内综理一切寺务,对外代表本寺。
3 国际佛光会:为佛光山信众所组合的团体,同样推动著社会净化的工作,除佛事法会及僧团事务不予参与外,其余皆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与佛光山的关系如鸟之双翼,同步为净化社会而努力。
4 见王东莉著〈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浙江大学副教授,《人文素质》论文集1999,十二月,页135~144。
5 参考王东莉著〈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浙江大学副教授,《人文素质》论文集1999,十二月,页135~144。
6 见《天下杂志》,293期,页134,2004年2月15日。
7 王浩威医师,见《天下杂志》,293期,页142,2004年2月15日。
8 转自星云大师著,〈佛教与自然生态〉《普门学报》第十三期,页240,2003年元月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
9 洪兰博士,见《天下杂志》,293期,页141,2004年2月15日。
10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意指为因应时代变化下所不断求自我超越的动态学习性团体。
11 高希均著,〈在学习的年代,不做现代文盲〉见《读一流书,做一流人》页113,天下文化出版事业,2001年。
12 第五项修练(The Fifth Discipline):指的是“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五项为全球化所带来的难题提出的解套方法。
13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意指将个人心中最渴望实践的愿景,与目前真实的情形做一比较,发现其间的落差而力求改进,以达成心中的愿望。
14 改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运用反思,重新检视心中对周遭世界的想法是否适切,用以培养较佳的能力来修正自己的行动与决定。
15 建立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藉著汇聚团体所希望创造的结果,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培养出主动投入的精神。
16 参与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指团队互动的修练,经由深度汇谈和有技巧的讨论,团队得以藉集体的反思,学习有根据地说真话,并邀请他人检验自己的看法,深度倾听,高度尊重不同意见。这种群策群力的坦率互动,将可胜过成员智能的总合。
17 系统思考(Sistems Thinking):系统思考是透过各种工具和技巧,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更有效的改变系统,以及我们的行动如何与大自然环境、经济情势等大环境相契合,而避免不利的结果。要深化这些修练,必需学习深入了解因果互动与变化的关系,并经过组织的学习与训练。
18 取自〈秦策五〉,《战国策卷七》。
19 星云大师,〈尊重与包容〉国际佛光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澳州雪梨达令港国际会议中心,1995年。
20 取自“应世”,〈佛教问题的探讨〉,《佛光教科书》第九册,佛教提倡“生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容许轻易受到伤害。所以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为天下众生服务,是佛教徒维护生权的表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根本教义,就是佛教尊重众生,重视生权的最佳诠释。
21 “同体”,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人身虽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诸根的差异,但是却同为身体的一部分;地球虽然有各种国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是却是共同仰赖地球而生存;众生虽然有男女、老少、强弱、智愚的分别,但是却同为众缘和合的生命体。相状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清净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众生是彼此互相依附,赖以生存的生命共同体。佛经有一则譬喻说瞎子、跛子、哑巴,藉著互相提携帮助,终于安全地逃离火宅。一出精彩的戏剧,除了有主角的精湛演出之外,还需要配角的无漏配合。我们生存的社会,也需要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贡献每一个人的力量,才能建立祥和而共有的社会。慈悲,才能容纳对方;融和,彼此才能共生共存。星云大师,〈同体与共生〉,国际佛光会第二届世界大会演讲稿,1993年,台北。
22 星云大师著,〈同体与共生〉“同体”是平等观,“共生”是慈悲观。国际佛光会第二届世界大会演讲稿,1993年,台北。
23 引见慧开法师著〈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见《佛学研究论文集》,页233,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24 引见慧开法师著〈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见《佛学研究论文集》,页233,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25 引见印顺导师著,〈佛教与教育〉,《佛在人间》页323,正闻出版社,2000年。
26 引见星云大师著,《星云大师演讲集》(二),页719~723,佛光出版社,1983年。
27 太虚大师,出生于一八八九年,浙江省海宁州长安镇人,一生致力于佛教改革运动,倡导人生佛教,主张八宗平等互融的思想。曾任中国佛学会会长、云南省佛教理事会理事长、闵南佛学院院长等职,首开自由演讲佛法的风气,曾赴英、法、德、荷、比、美等国,成为中国僧侣前往欧洲传扬佛教的第一人,乃中国近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领袖之…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